分享

通山62岁大爷痴迷门楼文化,18年写就86万字专著

 晓峰书阁 2024-05-21 发布于湖北

咸宁广电 2018-10-29 19:19 湖北
“咸 宁 广 电 ” 是 咸 宁 市 保 持

单 条 阅 读 量 最 高 纪 录 的 官 微 



 门楼,大家可能觉得很陌生

对它知之甚少

在通山黄沙铺镇

有一位痴迷门楼文化30多年

衣带渐宽终不悔之人

他,就是黄沙铺镇退休干部邱承良



今年62岁的邱承良当过老师,后来转行当过基层行政干部。多年在农村工作的亲身亲历,让他接触到了一座座村落的兴衰、一个个家族的历史文脉。

图片

(网配图)

门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作为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门楼依附厅堂而建。


邱承良:

我当初看到农村门楼里面有很多传统文化,逐步在消失,为此,我走访了不少老师,想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

2000年,邱承良开始整理编辑门楼文化。虽然有着不错的文化底蕴,邱承良写起书来,还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图片

如何编书,对他来说,是煞费苦心之事,第一次,他是机械的照搬照抄,套书,慢慢的套,改了7次稿,直到2017年才印了一本小册子。

多年来,邱承良一直跋涉在门楼文化研究的路上,他发现:一个姓有的只有一个“郡名”,有的有若干个“郡名”。某姓的名人越多,往往“堂名”就越多。同时,他越往深里研究,就发现自己当初编辑的小册子——《百家姓门楼掌故》里面的漏洞越多:有些门楼字的解释太少,内容不充实;有些门楼的堂号和郡望有遗漏;而且门楼只有文字,没有图片,不鲜活……


邱承良:“那一本小册子现在来看,根本就不是书,之后我征求了很多热爱门楼文化人的意见,他们也说了面小了,深度也不够,好像缺点什么,把这个门楼文化传承下来,我还得下一番功夫。


2018年,又经过一年多的几易其稿,一部86万字门楼文化研究集大成之作,终于聚沙成塔,邱承良给它取名为《百家姓门楼典故》。市档案局、市群艺馆收藏了邱承良的这部新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邱承良:“参加市群艺馆发行和藏书活动,我感到万分的荣幸,这可以说是我终身的一件大喜事,我还会继续努力工作,宣传门楼文化,把门楼文化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