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盘水三线建设诗词楹联集》序

 杨丽萍瓶会泉 2024-05-21 发布于贵州

/汪龙舞


新春伊始,阳光明媚。元宵节刚过,突然接到市诗联学会会长杨丽萍女士的电话,说他们夫妇俩主编的《六盘水三线建设诗词楹联集》即将出版,请我作序。且书稿已初步编定并转发到我的微信,要我不要推辞。应之有愧,却之不恭。我思虑再三,也就彷徨着启机敲键,以难违丽萍会长之托为是矣。

举世瞩目的三线建设,催生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为支柱的新兴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六盘水。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党中央毛主席一声令下,国家先后组建派遣出分别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家煤炭部、冶金部、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等的8个地师级开发队伍以及多个县团级企业来到六盘水。从中央到地方,各路建设大军、各行各业参与人员达数十万,数十个建设基地、数百个建设项目遍地铺开,这块9956平方公里的穷乡僻地随即轰轰烈烈地融为一体。

火红的时代,火热的青春,火样的年华。建设者们住着帐篷“干打垒”和油毛毡房,喝着冷开水下咸菜啃窝窝头,顶风冒雪,日夜奋战。他们以坚强的信念,拼搏的意志面对万般艰辛,流血流汗,上下同心,相互支援,无怨无悔。推创出了“十里钢城”“百里矿山”“江南煤海”“金三角下的一颗明珠”等曾经的灿烂与辉煌,铸就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业绩和故事。“好人好马上三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等豪言壮语至今犹然在耳。

六盘水已经发展成为引人瞩目的高原城市,联通西南三省的交通枢纽,养身旅游胜地的“中国凉都”。这一切,皆缘于三线建设所奠定的基础。人们都说六盘水是“火车载来的城市”“地下挖出来的城市”,三线建设是六盘水的“根”“本”“魂”,三线建设文化永远是六盘水的一道说不完、歌不尽的靓丽风景线。由是缘起,杨丽萍会长谋划在先,几多筹措组稿,终于成功地用中华国粹的精华——传统的诗词楹联为介体,推出了这本《六盘水三线建设诗词楹联集》。集子共录用了70多位作者的380余件作品,按擘画、地质、铁道、煤炭、钢铁、电力、建材、人物、后续、作者等10个篇章部类排列,诗词楹联呼应,乡愁情结颇多,阅读趣味盎然。长吟短唱,连涌单喷,或激情澎湃,或婉转缅怀,皆围绕着六盘水三线建设的过往今昔有感而发,实实在在地唱响了一曲弘扬正能量的历史颂歌。

集子激情满满。作者大多是三线建设曾经的亲历者、后续者以及“三线人”的下一代或晚辈们。他们见证着三线建设在六盘水这块热土上的古往今来,体验着三线建设带给六盘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绵延不断的发展推动能量。翻开集子,真情心声尽吐,佳章妙句频出,一片浓烈的记忆思绪扑面而来。“就地建房干打垒,凭窗筑榻畅回风。”(陈景忠《煤电勘探队》)“眠风枕月皆因梦,饮露餐霞不是仙。”(徐彬雅《水钢两次会战忆录》)三线人满怀着富民强国之梦,以常人之躯而尽吃超常之苦,斯情斯景,犹在眼前。“宁起手中千次钻,不丢脚下一层煤。”(斯信强《煤田地质勘探》)明白如话,言誓旦旦,尽显豪迈气概。“深沟里,灯光如流,战歌震耳,战鼓难收。”(董九林《行香子·水钢会战》)“打通峻岭血铺路,奋战荒原汗洗贫。”(王如柏《追忆三线初期的筑路年华》)一派豪情与壮烈,可歌可泣,所呈现的是何等的无私奉献呵!凭着“雨衣棉袄把心贴,泥泞征程踏水鞋。”(张凌峰《三件宝》)的简陋条件,进而创造出的是“乌金灿灿堆荒地,云彩彤彤映碧空。”(尚荣学《木岗煤矿》)“钢花栽到乌蒙顶,留下悬崖不老松。”(杨丽萍《鹧鸪天·西昌会议》)“只缘三线开新景,但见千家展笑颜。”(余万林《情系大煤山》)的辉煌业绩和丰硕成果,体现的是何等高尚的新人情感啊!思之发人深省,读之令人动容。

更为令人动容嗟叹的是本书首席主编杨丽萍女士。为什么呢?我们知道,要创编出版这么一本反映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的诗词集子,实在是难处多多。就策划方面而言,条件的局限,征稿的不易,补缺的艰辛,资金的短缺……众多必不可少的繁难杂事均需一一破解;就创编方面而言,首先要查阅多如牛毛的历史资料,其次要审阅编辑大量的诗词稿件,“审美疲劳”自不待言。此中甘苦,非亲历者难以理解。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减弱丽萍女士的激情和诗意。她执旗领队,深入体验,引吭高歌,凭着扎实的功底,带头创作了一系列直接反映三线建设的短韵长歌,较为全面地充实完善了集子的内容和形式。我粗略数了数,其辑入作品近70件,体裁、题材遍及各门类各部属。若加上其先生张秋会的作品,竟有120多件,真可谓洋洋大观了。真难设想,若少了这些力作,集子质量的深度和广度将会受到什么样影响。为了集子的成功,这对伉俪齐心并力,不顾一切,付出了常人难以达到的精力,一腔挚诚昭然可见。

三线建设的时代风云悄然散去,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过往,一处处曾经热火朝天的建设场地已变为宁静的遗址。“号子声声何处去?精神永远驻心头。”(杨兆修《致三线人》)时代在前进,事业在飞升,六盘水市的巨变与美好虽已今非昔比,但“新光本色依然在,亮到天涯海尽头。”(杨丽萍《贵阳矿灯厂》)六盘水与三线建设的辉煌历史和浓郁情怀是永远割不断,扯不开,抹不掉的。

(汪龙舞,1954年生,贵州大方人,贵州省六盘水市文化局创作室原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委员会、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贵州省民 间文艺家协会、贵州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贵州省民间绘画研究会、六盘水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六盘水市诗词楹联学会原副会长。组织辅导的水城农民画有200余件参加省级以上展览,80余件在《光明日报》《人民画报》等20多家报刊发表,14件被国家收藏。诗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及展览中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