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尘埃——嘘!这个秘密我只告诉你

 wsyqn 2024-05-21 发布于江苏

原创 史小鱼

1970年,在嘉峪关魏晋古墓群出土了一幅画在灰色墓砖上的《驿使图》:驿使一手紧控缰绳,一手举示文书,跃马疾驰的画面。但是再仔细一看,发现驿使四肢俱全,却唯独缺少嘴巴,给这幅画增添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画师一时粗心?

非也。驿使没有嘴巴,不是画师粗心忘了加,是为了强调昔日驿传工作的保密性而故意为之——“嘘,这个秘密,我必须守口如瓶”。

联系这幅画被发掘的地方,难道说人都要死了,还这么重视“嘴巴管理”?能管好自己的嘴巴,能保守秘密,真的这么重要?

01/铁哥们也得给我死

公元722年,唐玄宗开元十年。后宫中暗潮涌动,皇帝的新欢与旧爱之间硝烟弥漫。

自从这位新欢出现以后,李隆基与旧爱王皇后的亲密度就像疫情期间的石油股票,多次暴跌到熔断。

唉,有同学就问了,这位新欢是不是杨贵妃?

小鱼插句嘴,杨氏正式成为杨贵妃是在公元745年。这时候杨玉环年方3岁,尚不具备宠冠后宫的条件,所以李隆基现在的后宫,还处于“前-杨贵妃”时代,这位新欢,是杨贵妃的第一任婆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的武惠妃。这么一说,小鱼也觉得唐王室这关系有点复杂……

李隆基,作为开元年间大唐王朝的头号渣男,为了讨好新欢,他心里暗搓搓地计划着要废皇后。正在李隆基暗中筹划的时候,外廷忽来报,说殿中监姜皎姜大人觐见,李隆基马上请他和自己一起分析起了废后计划的可行性。

这么私人的事都往外说?小鱼也震惊了,这位姜皎,到底是什么来头?

这位姜皎,可以说是李隆基嫡系中的嫡系。在李隆基还是不受看重的李三郎的时候,姜皎就已经在李隆基的手下了。在关系李隆基命运的先天政变中,也能看到姜皎的身影。

(传说中的姜皎)

历史上,一旦权力不能正常交割,斗争过程通常都非常惨烈。人伦关系崩塌,亲父子、亲母子也会反目成仇。先天政变,也是其中一例。

当时太子李隆基和亲姑妈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一触即发。睿宗李旦一看儿子和妹妹势成水火,知道这两位都是狼人,赶紧把帝位撂给儿子李隆基,自己往后一缩,当起了太上皇。

当时满朝文武,有一多半都支持太平公主,形势对名义上的皇帝李隆基很不利。但处于弱势的李隆基还是成功地扭转了乾坤——

公元713年7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隆基带着300多号家奴(高力士、姜皎也在其中),使用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击杀了支持太平公主的窦怀贞、岑羲、萧至忠(以上三人均为宰相)和常元楷、李慈(羽林军将领)干净彻底地清洗了太平公主的朝中势力。最后赐死太平公主,给这次权力斗争画上了句号。

(放一张 陈红饰演的太平公主 美人就这么香消玉殒了 )

姜皎正是在这样一次流血政变中,跟对了老大,走上了人生巅峰。李隆基非常信任姜皎,甚至把自己想离婚的私事都说给他听。

可李隆基万万没想到,姜皎居然是个“大嘴巴”。李隆基前脚和姜皎说了自己“欲废后”的想法,姜皎后脚就把“原配惨遭下堂,小三胜利上位”的消息传得满天飞。

古代虽然没有微博,但吃瓜群众的八卦能力丝毫没有减弱。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嗣濮王李峤的耳朵里。这位嗣濮王李峤,是王皇后的妹夫,他知道了,王皇后也就知道了。肯定少不了老夫老妻当面对质这样尴尬惨烈的画面。李隆基头大如斗,面子、里子都丢得一干二净。

姜皎一时嘴快,后果,很严重。

皎妄谈休咎。甲戌,杖皎六十,流钦州,弟吏部侍郎晦贬春州司马;亲党坐流、死者数人,皎迕于道。——《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

姜皎脱了官帽,杖责六十,被流放到今天的广西。姜皎一口气没喘上来,在流放的路上一命呜呼

姜皎拿命换来的教训十分惨痛,但后来人的嘴巴仍然到处漏风。

02/不是我傻,是敌人太狡猾

公元771年,唐代宗大历六年,距离安史之乱的浩劫已经过去了8年,唐王朝好不容易在破碎的山河上拉起来一个中央政权,还面临着被内忧外患一起按在地上摩擦的危险。尽管局势不稳,但唐代宗李豫宰相元载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马上就要爆发了。

当初元载帮助唐代宗先KO了李辅国,又收拾了鱼朝恩,本来和皇帝是一条战线上的好同志。但是做完这些大事以后,元载的思想觉悟没能跟上灵魂的脚步,他堕落了。

元载把持朝政,收受贿赂。说收受贿赂还是太温和了,现实里的元载是个猛人。小鱼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历史上有个贪官,抄家抄出64吨胡椒,这正是元载的光荣事迹。

胡椒,就是大家认为的那个胡椒,长这样:

而且不是6.4吨,而是64吨!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64吨胡椒!小鱼算了一下,64吨胡椒啊,哪怕当成饭一样一天吃上一斤四舍五入也要吃上175年……只能说是真爱了吧。

所以皇帝烦他,想干掉他,吃瓜群众也能充分理解。但是要扳倒元载,很难。

原因是5年前,元载正得宠的时候,曾经忽悠唐代宗颁布了一个政策——“百官凡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奏闻”。就是以后朝廷官员给皇帝打报告的,写好以后先给自己的长官审核,通过后再给宰相(就是元载)审核,看看字词是不是通顺,文章是不是和谐,主旨是不是充满正能量,上述标准都达到了之后,才准拿给皇帝看

稍微懂点人事的童鞋都知道,这样一来,对言论的控制权就牢牢掌握在了元载的手里,皇帝案头不天天唱赞歌才怪,满朝文武谁还敢说真话呢?

但唐代宗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装傻,总之,他很开心地答应了。

(看着很聪明的唐代宗 李豫 画像)

唐代宗发现自己上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把这个仇暗中记到了自己复仇的小本本上。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个机会似乎终于来了。

这天,唐代打开一本奏章,居然发现上面满满当当列出了元载的恶形恶状,一句罄竹难书也不为过。

唐代宗被这巨大的惊喜砸得头晕眼花——居然有人敢和元载对着干!我是皇帝我都不敢呢!赶忙定睛一看,原来是成都七品司录李少良,以初生牛犊不怕虎大无畏的精神,参了元载一本。

唐代宗当即就觉得李少良这小子是个可造之材,马上就把他召进宫来,商量如何把元载干掉。两人一直谈到夜深,唐代宗还觉得意犹未尽,直接把李少良安置在了用来接待外国使节的五星级招待所。

可惜年轻人藏不住话,受到皇帝如此赏识,李少良激动不已,回去就把宫中的情形和好朋友韦颂和盘托出,李少良说得吐沫横飞,韦颂听得如痴如醉。没想到隔墙有耳,皇帝准备对付元载的消息不胫而走,几经周折,传到了元载的耳朵里。

时机未到就打草惊蛇,而且还是一条全村吃饭蛇,唐代宗深觉自己被摆了一道,赶紧下旨把李少良、韦颂都下了大狱。之后由御史将这件事定性为“凶险比周离间君臣”——载载,你要相信朕,是奸诈小人联合起来,想离间我们深厚的友谊呢!

不知道元载有没有相信这个说法,总之嘴巴漏风的李少良、韦颂下场凄惨,当年5月,两人就被乱棍活活打死了

看看,看看,血泪斑斑!臣下守不住秘密,性命难保;可要是皇帝守不住秘密,下场又怎么样呢?

03/人有三急,朕也是没办法

公元178年秋天,汉宫的后院中突然出现了一道青虹。

古人一般说青色,就是说黑色,所以“青虹”,就是“黑色的彩虹”……没有点想象力,还真难以描述。总之,小鱼觉得唯有今天甲方爸爸之所谓“五彩斑斓的黑”,才可以稍微形容一下那个名场面。

总之,这五彩斑斓的黑彩虹搞得当时在位的汉灵帝很不开心。

为了有牛可吹,古代的王朝一般都说自己是“天命所归”,皇帝是“君权神授”,所以每次天降异象,作为“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皇帝们就要站出来解释老天爷为什么又弄幺蛾子。但是皇帝们没有一个能解释清楚的(肯定咯,科学素养不够嘛)。

解释不清楚,就只能挨骂。

大臣们都要站出来吐槽皇帝——

陛下啊,地动了!你要亲贤臣,远小人啊!”

“陛下啊,出黑彩虹了!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

“陛下啊,又发大水了!你要节俭啊,这盘肉撤下去!”

......

皇帝呢,不但不能反驳,还必须跟着大臣们一起骂自己——

“朕资治驽钝!”

“朕行为荒唐!”

“朕无能!朕有错!朕不配吃肉!”

“朕接下来一定再接再厉,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虽然都是套路,但是双方演起来都很投入。事情到这里也就差不多过去了。但这时候有一个人,他没有讲一些假大空的套话就算了,而是把“亲贤臣”、“远小人”的具体措施给皇帝列了出来

他就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蔡邕

(蔡邕画像)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开篇也记载了这个场面,说蔡议郎上书,“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蔡邕语言直接又真切,汉灵帝看了奏章,叹息不已。

皇帝为什么叹息不已呢?小鱼给大家展示一个小片段:

臣伏思诸异,皆亡国之怪也。天于大汉殷勤不已,故屡出袄变以当谴责,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今蜺堕鸡化,皆妇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赵娆,贵重天下,谗谀骄溢,续以永乐门史霍玉,依阻城社,又为奸邪。今道路纷纷,复云有程大人者,察其风声,将为国患;宜高为堤防,明设禁令,深惟赵、霍,以为至戒。

大家看小鱼标注出来的那两处,是重点。翻译一下就是:

——现在黑彩虹,公鸡变成母鸡之类的怪事频发,都是因为女人和宦官干政的原因

——宫廷中还有一位“程大人”,将来恐怕会成为国家的祸患(指的是桓、灵时期的中常侍程璜,权倾朝野,朝中称其为“程大人”)。

古代大臣们和皇帝离得远,宦官们却随时随地陪伴在皇帝的身边。这封指出宦官专权的奏章,说不定都是宦官亲自递到皇帝手里去的。以远责近,以疏间亲,时年46岁的蔡邕难道不知道自己是冒了多么大的风险吗?

蔡邕当然知道这么做的风险很大,所以他把自己的安危托付给了汉灵帝。在奏章的最后,蔡邕这样嘱咐汉灵帝:

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愿寝臣表,无使尽忠之吏受怨奸仇。

蔡邕说:如果皇帝、大臣的嘴不严,皇帝有泄露机密的隐患,大臣有家破人亡的危险。拜托皇帝你把我的奏章收收好,不要走漏了风声,免得我被小人记恨陷害。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啊!

但是汉灵帝这家伙实在靠不住,他叹息完,突然觉得膀胱满胀,事不宜迟,站起来就直奔洗手间去了,奏章摊在案上,被后面服侍的宦官曹节看得清清楚楚。

曹节一看——哟呵!蔡邕这小老儿是要拿我们宦官开刀啊!当即就把奏章的内容告诉了“程大人”。奏章的内容泄露后,凡是在其中被提到的“小人”,都对蔡邕恨之入骨。不久,蔡邕就被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的罪名发配朔方,开始了长达12年的颠沛流离。

因为行事不够谨慎,让敢说真话的人落得如此下场,难怪到了后来“士大夫欲有为而不能也”——做实事,说真话的人都不敢有作为了,东汉不久之后也就灭亡了。

浅口的杯子不能盛太多水,水多了就会洒出来。人肚子里藏不住秘密,带来的后果可比水洒出来要严重得多了。看来“不失言”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关键时候,能保命。难怪子很早之前就曰过: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易传·系词上》

屏幕前的你,能守住秘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