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需要大智慧

 timtxu 2024-05-21 发布于上海
中国人到国外,最大的不适应,我想就是饮食吧。其实,国外倒并不缺少做中国菜所需要的各种食材,为什么同样的食材,外国人却做不出好的味道来呢?无他,饮食的核心机密其实是文化——即如何加工与运用这些材料,以提升我们的生命(生活)品质,增加我们的幸福感的学问——而不是材料。换言之,外国人没文化。
中国的文化是“一以贯之”的,即一个“中”字,贯穿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即平衡,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中国厨师的祖师爷是商朝的开国元勋、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伊尹,他又是《汤液经法》的作者,而《汤液经法》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前身。在某种意义上,这说明了中国人做菜的原理与中医处方用药的原理是一样的,是同一个原理在两个不同方面的应用。事实上,中国人的“营养学”著作即是《神农本草经》,是根据食材的“四气五味”来调和与配伍的。如中国人的传统早餐油条配豆浆,油条是温热的,豆浆是寒凉的,配在一起不但阴阳平衡了,味道也更好了。中国人做鱼一定会加姜、蒜、紫苏、花椒之类的作料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鱼是寒性的,配上这类温或热性的调料,不但平衡了鱼的寒性,也增强了鱼的口感。如果深究起来,你会发现,菜要做得好吃又健康,都必须遵守《神农本草经》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否则,就算有一流的食材也是白瞎了。
养生的学问也与做菜类似。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懂得养生,而且养生的学问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昨天,一朋友还和我说,养生卖不出高价来,意思是说这种学问的变现能力一般,因为各种平台上讲养生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然而,在我看来,真正懂养生的人极少,养生的学问其实是大智慧,是一种稀缺资源,并非大家所想像的那么简单。现在各类平台上关于养生的资讯确实是海量的,这些海量的资讯中有很多是错误的且不说,但不得不说,几乎都是碎片化的,没有一条红线将之贯穿起来。你说这个养生,那个养生,原理是什么?你能给说出一个子丑寅卯来么?就算能说出来,禁得起逻辑与事实的验证么?大多数人在接受这些资讯的时候,都是盲目的,被动的,没有经过自己的头脑的思辨的,让自己的脑袋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种现状其实非常可怕,因为在养生或治病上做出错误的选择,往往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买单的。
很多人都认为“生命在于运动”,我们不妨以运动养生为例,来说说养生的学问的稀缺性吧。现在市面上流行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而且几乎每一种都宣称自己是“养生”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撇开大家有一定共识,认为是伤身的运动方式如健身、外家功夫之类的且不谈,内家功夫就一定养生么?其实未必。怎么练是大学问,怎么养更上大学问。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大多数练内家功夫的人都是会练不会养,原因与用一流的食材却做不出好吃的菜来是一样的——没文化。我并不是说这些练内家功夫的人功夫不好,功夫绝对好,但功夫好不等于身体好,如果不会养的话,身体照样不好,甚至比不练的人更糟。底层的逻辑在于,他们的文化层次或悟性不够,不懂得天地运行与人体运行的机制机理,所以功夫再高,该病照样病,该老照样老,该死也照样死。他们的功法,如果到了我的手里,稍加改造我就可以让这些功法变成养生的东西,可以让人少生病或不生病,让人老得慢一些,活得久一些。所以,功法只是食材,要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还得靠文化。
我教过不少弟子,然而,大多数弟子只是学到了我的功法,对我的文化却没有兴趣,让我很有一种买椟还珠之感。其实,功夫怎么练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功夫为什么要这么练,只有知道了这个,才能够变通,才能够将好的食材做出好的味道来。

图片

购买《究天人之际:“抱朴堂”的生命智慧》须知: 购买作者签名盖章的书,包邮但不打折,价人民币88元。 有意者请加作者微信:Smjsdzlhzxylihuidz,Bptdsmzh(或扫描下面第二个二维码),微信付款并留下详细的通讯地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