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会稽山 登香炉峰”日记(19-01-20)

 上海崔哥 2024-05-21 发布于浙江

“骑行会稽山  登香炉峰”日记

2019年01月20日  星期日  天气:阴到多云

今天骑行会稽山、登香炉峰。

香炉峰是会稽山诸峰之一,位于绍兴稽山门外。

我是早上5:28出发的,沿三环路过曹娥江后直行,到亚厦大道右转,沿国道G104京福线(北京-福州)往西,一直到绍兴城东的独树路左转。过独树大桥后右转,进入银兴路。

银兴路好像是条新建的道路,或许是在原来的道路上再拓宽,道路的北面是农村自建房,全是风格各异的带围墙的独门别墅,南面像是工厂或者仓库之类的。进入银兴路后,穿过第一条马路后,再往前就封道了,只得退回。

回到独树路再往南,到人民路右拐往西,一直到二环路。沿二环路往南、往西,到省道S212绍甘线(绍兴-甘霖),沿绍甘线往南骑行约二公里左右,到了一个叫九里村的地方,开始走七拐八歪、坑坑洼洼的乡间小道,前行一公里有余,到了“法印寺”,寺院的右边有一条上山的道路。

说来惭愧,到上虞已经有十多年了,对近在咫尺的绍兴居然这么陌生,况上虞还是绍兴的下辖区呢。究其原因,一来没有时间,一周六天工作,周六下班回上海,周日晚上回到上虞已经是半夜,周一又开始周而复始的一周工作。上虞购房以后,上海去得少了,但绍兴跟上虞依然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城市,毕竟交通也很不方便。所以对绍兴这个城市是非常陌生的,更不要说绍兴游玩了。

据说从大禹陵南面有三个地方可以登香炉峰,分别是:轿路、螺丝沿、口山路。我不知道今天的上山之路是那一条。只知道是在九里村的法印寺边上上的山。香炉峰海拔354米。从峰北螺狮旋启程,过南镇殿,拾阶1508级,经青翠亭等数亭,可达峰顶。蜂顶数十米见方,形似香炉,唐白居易有“峰峭佛香炉”之诗句,每逢云雨天气,山顶雨雾迷朦,烟霭缭绕,有“炉峰烟雨”之称,为越中12胜景之一,故南宋状元王十朋又有“香炉自烟”的名句。

登山的路极好,青石石阶,宽有一米五至二米,不过有些陡。石阶已经有些年份了,除了踏面,生满了青苔。今天因为早,所以上山的人很少,我走得很快,累得气喘吁吁。

香炉峰四周景色十分壮观,山脊有半月岩、一片石、云门石、飞来石等厅峰异石。东侧有大老鼠塔,顶上有巨石。据古籍记载,峰下有罗汉潭,峰旁有千丈坑。香炉峰旧有庵,倚岩而筑,名南天竺,现已重建,并在山上新建了三圣殿和观音宝殿。山脊线石壁上,有近现代题刻七处。

香炉峰,又名宛委山、石匠山、玉笥山,亦称天柱山,与大禹陵所在的会稽山相连。相传山上有“金简玉字之书”,夏禹发之,得“知山河体势”,终于治平洪水。这是一处佛教寺院与风景名胜兼有的游览胜地。一路登攀到山巅,真如王十朋所谓:“郁郁苍苍、岩岩嵬嵬,磅礴蜿蜒”,大有“天柱可梯”之感。香炉峰的西岗上有一亭,由此向东,坡度虽有减缓,而险情陡增。但见峰顶巉岩突兀,形似鲫鱼背(俗称瘦牛背),最窄处不过三四米,而两旁则是悬崖峭壁。深不见底。沿山脊有半月岩、一片石,云门石、飞来石等奇峰异石,把香炉峰装点得让人分不清是人间还是仙境。

过瘦牛背,但见右手边满壁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刻石,把人引人峰顶的观音殿。据记载,炉峰之巅原有天柱山寺。南朝宋时,寺内香火已盛,高憎法慧“持律甚严,隐禹穴天柱峰,诵法华经,足不履人间者三十年”。唐代与刘禹锡交厚深笃的诗憎灵启上人,死后也葬于此山。相传宋朝有一僧人,供奉观音玉像于此,时人称为南天竺。明人魏耕《游天竺寺寄会稽姜迁梧》诗中,就有“昔闻天竺寺,梦想玲珑厓”之句,此后,南天竺时有兴废。蔡元培曾为该寺题写过“慈云广被”的横额。1990年由华侨出资,利用峰顶的尺寸之地,在岩石上重建炉峰禅寺。禅寺包括观音宝殿、配殿、僧寮及客堂等。观音宝殿坐北朝南,三楹,重檐翘角,四面临风,殿下凌空部分辟为僧寮。其东为五楹配殿,钢筋水泥结构,气势不凡。观音殿四周山麓,名胜古迹众多,至今尚有显圣寺,表胜庵,天瓦庵,石屋塔院,南镇庙,阳明洞,龙瑞宫以及葛洪炼丹井欧治子铸剑铺遗址。

香炉峰是会稽山向北延伸的余脉,南望复岫回峦,逶迤起伏;向北俯视,河湖港叉,阡陌良田以及千年古城,一览无遗。每逢云雨天气,山顶雨雾迷朦,烟霭缭绕,人在其上,飘飘欲仙,因此,“炉峰烟雨”早被列为越中十二胜景之一了。而香客与游客最盛时,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俗称炉峰香市。其中二月十九香市,因与南镇庙会相值,又是春游踏青时光,上山人数尤多,一天有超过 5 万人的。

从香炉峰下来,到法印寺去兜了一圈。

法印寺座落于绍兴城南九里村水流山麓,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山脚下是九里桑园,郁郁葱葱。寺内南北两侧厢房排列有序,大雄宝殿庄严巍峨,妙法楼、天王殿、地藏殿、财神殿、钟鼓楼、藏经楼、斋堂、贵宾楼等配套设施齐全,建筑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法印寺前身是绍兴市中心的“如来”和“吉祥”两个庵堂,1995年因市政府规划需要搬迁至此,合建后取名“法印寺”。

法印寺出来,该打道回府了,不想走回头路,回到S212绍甘线后南行去“剑灶”。

骑行约十公里,到“剑灶村”。剑灶在日铸岭下若耶溪旁,村口路旁的欧冶子铸剑雕像引人注目。2500年前,这位中国古代铸剑鼻祖在上灶、中灶、下灶架设炉灶,为越王勾践铸造了名扬千秋的湛卢、巨阙、纯钧、胜邪、鱼肠等五把宝剑。

汉代袁康的《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记载道:“当造此剑之时,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欧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测。群神不下,欧冶子即死。”由此可窥见当年欧冶子取锡铜铸剑的场景和气势。而今天我们所说的铸浦山(一曰赤堇山)、日铸岭、上灶、中灶、下灶等地名,显然也和欧冶子铸剑有关。在欧冶子铸剑完成后,赤堇山随即闭合不再出产锡,若耶溪也变得波涛汹涌不再出产铜。由于铸剑的原材料不再具备,欧冶子也随即去世。因此,他留下的五把宝剑就成为异常珍贵之物,千金不易。在古代,人们对于剑有着尊敬、喜爱、崇拜的态度。因此,几千年的武事,莫不与剑有关,欧冶子也因为铸剑之功被后人尊为武神。

西晋文学家张景阳在《七命》中曾记载过欧冶子铸剑一事:“楚之阳剑,欧冶所营。耶溪之铤,赤山之精;山旁有井,欧冶子取水萃剑。”将一幅烧炉淬火、千锤百炼的铸剑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剑灶村一带有赤堇山、上灶、中灶、下灶等冶炼遗迹,有铸铺寒溪等地名,又有葛公井、欧冶井等传说。初唐诗人骆宾王在《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中写道:“横玉弩以高临,摐金鉦而直进。玄云结阵,影密西郊,赤堇挥锋,气冲南斗。”展现了赤堇矿石所铸之剑在战场上之锋芒逼人。诗仙李白《送侯十一》诗云:“空馀湛卢剑,赠尔托交亲。”诗圣杜甫则有诗咏道:“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湛卢作为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的第一剑,“湛”意为清澈,“卢”意为黑色。合意为在战场上有明亮的辨别能力和战无不胜的黑色力量。随着朝代的变更,后传闻其落入抗金名将岳飞手中。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岳飞父子遇害后,此剑下落不明。刘禹锡的《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这样赞美:“汾阴有宝气,赤堇多奇铓。”从几代越王之剑和勾践之前的季札之剑来看,欧冶子应该不止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欧冶家族,世代传替,精益求精,才能将剑铸得出神入化。

出剑灶村,走无名乡道到樊拈线,后向北至国道G104,沿路回家。

全程骑行数据:运动里程(含登山里程)85.34公里、运动均速15.2公里/小时、全程均速13.91公里/小时、运动时间(含登山)5:37:32小时、全程时间6:08:07小时,轨迹编号58012398。

<完>

                                                                  杰   2019-01于上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