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教程 | 行书秘诀:这“八个字”和“十二大”铁律,让你与众不同!

 攸州刀郎 2024-05-2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众所周知,在中国书法里,只有行书才有排行榜。如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还有“十大”行书。

为什么只有行书才有排行榜?

吾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行书实用性最强。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完美的书体就是行书。

二是因为行书是书法王国里的最主流书体,是表现雅俗共赏的最佳书体。虽然没有楷书法度严,但变化最多;没有草书张扬,但兼楷草之能。

三是因为行书是标准性、规范性和变化性最统一的书体。也就是说共性和个性完美统一的最佳书体。

总而言之一句话,正如苏轼《书吴道子画后》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吾曰:行书是戴着最精美的镣铐,跳最曼妙的舞蹈!人人都可以学习,都可以欣赏,都可以评判,惟有其精妙和精绝的境界,却不是人所共能也。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行书的定义。我认为,一直不清不楚。今天先不讲。

下面说说行书的秘诀。行书既不能照楷书那样用笔、那样写,也不能照草书那样用笔,那样写。行书有自己的规律,我说就是八个字:强化对比,适度夸张。具体讲有“十二大”铁律:

疏密对比  大小对比  轻重对比  高低对比

粗细对比  收放对比  正奇对比  开合对比

曲直对比  长短对比  方圆对比  藏露对比

如果处理不好这“十二大”铁律的对比和变化关系,你的行书,一辈子也入不了门儿。还有适度夸张,这十二条对比和变化关系,在书写时要妥善处理好,哪里需要夸张?幅度多大?突出对比和变化的同时,还要和谐统一风格和章法,这就是写好行书的秘诀。

——苏绍利《勺斋消日》

在王羲之、米芾、苏轼、董其昌、文征明等书法大师们的行书中,行书笔法和结构皆变化万千,充满魔力。

疏密对比的夸张
图片

《宋·米芾·德忱帖》“常”字

上半部分疏朗,占地步大,留白多,形成“大头”;下半部分紧密,占地步小,留白小,形成“小尾”。

这样鲜明的对比,不仅体现变化,而且夸张,陡增情趣。

收放对比的夸张
图片

《宋·米芾·伯充帖》中“难”字

左边是草书,潇洒灵动,神采飞扬,是放纵笔意和笔法。

右边用笔沉稳,厚重,总体收敛。一放一收,生动之时不乏稳重。

这叫严肃活泼!呵呵!

轻重对比的夸张
图片

《晋·王羲之·如常帖》中“淡”字

左边的三点式用笔粗壮,右边用笔轻盈,

形成明显的左重右轻对比。

高低对比的夸张
图片

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中的“死”字

左低右高,左大右小,左重右轻

产生一种飞扬之势,充满动感。

长短对比的夸张
图片

《明·董其昌·行草书卷》中的“神”字

最后一笔“长竖”特别夸张。比左边长出一倍。

这种笔画在一个篇章之中不能没有,但又不能多用,多则滥。

正奇对比的夸张
图片

《晋·王羲之·普觉国师碑》中的“崇”字

欹正对比应用的最好的是王羲之

上正下奇,欹侧而不倾

特别是“竖钩”一笔,如女人曼妙舞姿

结字大胆,出人意料,美不胜收。

开合对比的夸张
图片

《明·文征明· 纪行诗》中的“得”字

上合下开,上密下疏

避免平行如算子、单调呆板无趣味,

开合有时也是为了连接,使左右结构的字不会松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