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顿火锅》留给大众的启示:对电影的评论请理性地回归电影本身

 迷影生活 2024-05-21 发布于广东

时至今日,舆论场上的《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终于回归了电影本身。

但这两天出现的种种热点,又把我拉回到电影上映之前和上映之初的各种争议中,《火锅》虽然“下映上网”,但这些启示,对每部电影,每个人,都同样适用。

不得不说,舆论和流量的妥协,发生在任何人和任何事上,都是十分可怕的。

年来,热度最高的两件事,一一发生反转。

“猫一杯”找作业的事,事后被证明是杜撰,当事人被封号。

“胖猫”恋爱诈骗的事,事后被证明两人确存在恋爱关系,虽然斯人已逝,但谭竹并不是网友们原以为的“捞女”,更不是什么骗子。

《火锅》虽然在一片争议声中上映、下映、上网,但从头到尾的一切,似乎都脱离了对电影客观层面质量的讨论,陷入了一场具有个体针对性和迁怒性的罗生门。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们会发现,自始至终对于《火锅》的讨论,都脱离了电影本身。

01、谣言毁排片,坎坷重重的映前之路

上映之前,《火锅》进行了全国点映,是整个五一档里点映最早的电影,而且初期点映口碑也不错,演员们都在尽心竭力跑路演,并没有什么负面的声音。

甚至还和不少品牌联名搞宣发活动,如火如荼。

后来,一件事情的出现,第一次让大众对《火锅》戴上了有色眼镜,那就是“杨幂美甲”事件。

这件事,事后其实也被证明是有人恶意剪辑杜撰的,但因为杨幂是《火锅》的主演,所以当时,对电影的影响非常大。

事情是这样,在这条宣传视频中,杨幂与工作人员讨论美甲的问题,有人恶意剪辑拼接字幕,传递出杨幂“嘲讽和歧视普通人生活”的信息。

这些信息真假难辨,但因为杨幂的缘故,一时间传遍全网,大众对艺人和电影口诛笔伐,后来发现是有心者为之。

虽然事实清楚,杨幂清白,片方无罪,但口碑的改变已经不可逆,不少观众开始对《火锅》抱有微词,甚至开始攻击和抵制电影。

大家先入为主的观念,显然影响了电影上映后的种种,五一第一天上映,电影排片仅有7.9%,之后更是逐渐下降,一直到3%左右。

对一个片方来说,这样的排片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不得已才选择下映。

02、恶意中伤下艰难翻身的《火锅》

当然,不仅仅杨幂这一件事,《火锅》上映时候发生的很多事,都对电影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比如杨幂的电视剧《哈尔滨1944》,几乎与电影同时上线,剧中杨幂演技的争议,被观众带到了《火锅》里,进而对电影进行攻击。

比如《火锅》还未上线,就有不少黑粉带头打一星差评,大量一星差评的涌现,淹没了本该客观理性的评价声量。

再比如,因为电影市场表现一般,导演在直播中情绪激动落泪,又招致不少网友对导演“卖惨”的攻击,进而攻击电影。

从头到尾,《火锅》本身的讨论度其实不多,大多数都是大众针对外界艺人和导演发出的争议,最终集中到了电影的身上。

这部电影,其实是舆论的受害者。

这对电影,是非常不公平的。

03、“跟风黑”之后,遗憾已无济于事

虽然《火锅》不是什么完美的大作,但片中创新的地方和高质量的元素比比皆是,绝对值回票价,是一部值得和亲友一起观看的合家欢犯罪悬疑喜剧。

《火锅》中几位主演的发挥也可圈可点。

目前为止,对电影的口碑评价有很多,不少观众对电影,依旧抱有喜爱,感兴趣甚至二刷的态度。

但事实证明,当下看到这些客观的声音,为时已晚,因为事情已经发生,无可挽回。

跟“胖猫事件”一样,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普罗大众的判断,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节奏。

就跟“胖猫”姐姐买小号写话术买流量一样,她的“卖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大众的同情心,干扰了大众对事实的分辨。

当舆论被流量裹挟后,原本真实的声音被掩盖,只留下一边倒的负面情绪,无辜的人和事则成了被千夫所指的攻击对象。

“胖猫”当事人如此,《火锅》又未尝不是如此?

《乌合之众》说:在乌合之众的洪流中,个体的思想被冲刷得无影无踪,盲从与跟风成为主导。

所以,对任何一件事,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在事实明晰之前,不要被带节奏,不要用情绪决定理性,更不要在舆论的裹挟下,对其他人和事进行网络攻击。

社会事件如此,电影也是如此。

作为一枚资深影迷,希望以后电影收到的评论,都是客观评价电影本身的质量,而不是某些人带着情绪去把电影当成泄愤的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好电影,才会有更多,愿意为了拍好电影倾尽全力的电影工作者,中国电影也才能越来越好,不是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