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鹤楼写了,岳阳楼写了,李白为什么没有写滕王阁?

 走读生日记 2024-05-21 发布于浙江
这是阅读李白时候引发的好奇心,由此而来的感触和想法也就自然而然记录下来。
我这些记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考据文”,但也绝对不是信口开河,只是在信得过的史料学术论文基础上引发的一些想法。我的目的首先是让与李白相关的话题“靠谱”,不演绎,不跟某些李白研究专家一般胡编乱纂。
更重要的是,我企图借此来表达阅读的乐趣。读得多了,凡所读,都可能产生链接与碰撞,激起的火花会让眼前一亮。这种体验远比“寻宝”活动中发现“宝贝”的兴奋感还让我兴奋,开心,让自己不知不觉就无止境的读下去。
今天分享的内容,一则与岳阳楼范仲淹相关,一则与王勃滕王阁相关,而最终都汇聚到李白这个“焦点”上。
1.
范仲淹应约为好朋友滕子京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李白已经去世284年。这是一段足够漫长的岁月。这段岁月里,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自然也经历了风雨烽火的洗礼。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之所以重修岳阳楼,至少说明那时候的岳阳楼早已残败不堪,或者仅剩遗址。
280多年前,李白登临的岳阳楼并不是范仲淹文字里的岳阳楼。
如果范仲淹《岳阳楼记》在李白时代之前,当李白登上岳阳楼之后,他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我想,李白一定也会把范仲淹奉为楷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李白骨子里,他也有这样的胸怀,他也有这样的志向。范仲淹,绝对是史上罕见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人之一。这样的人,正是李白仰慕和追随的人。
遗憾的是,时光不能逆转。
透过范仲淹与滕子京之间的友情故事,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岳阳楼被赋予的“文化属性”。这种“属性”里,“见证友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遥想李白当年巴陵之游,也同样与朋友之间围绕岳阳楼有过精彩的诗酒唱和。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再读李白这样的诗句,眼前似乎浮现李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少年狂”模样。
Ps
我也曾站在岳阳楼下,仰望这座屡毁屡建的江南名楼。那一刻,我知道我仰望的只是与这座楼相关的人,比如李白,比如杜甫,比如范仲淹……
我也曾登临这座楼,顺着窗口望向洞庭湖,望君山。那一刻,我知道李白也曾经有过一样的目光,自然就想起李白写在这片土地上的诗句。
2.
李白几次写过黄鹤楼,也写过岳阳楼,但是却没有留下李白写过滕王阁的只言片语。坊间有一种传闻,说李白与滕王李元婴之间存在血统上的诸般瓜葛,李白之所以不写滕王阁,有类似“为尊长者讳”的用意。当然,这只是一种传闻。
在我看来,李白之所以没有写滕王阁,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跟在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类似。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写绝了,写到了极致,李白根本没有超越的可能。既然无法超越,那就干脆不去写。
这也显示出李白孤傲的一面。
另外一点,我想这也是李白对同样天纵英才王勃的致敬。
有人统计,《滕王阁序》全文773个字,用到成语40个,其中王勃原创成语29个,全文用典将近40处,可谓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文中含金量100%的金句更是不胜枚举。
除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外,随便的一个段落里,都有同样质地的金句涌现。比如: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这样一篇堪称神来之作,李白也难免望而却步。我想,当李白品读王勃这篇文章时,他内心绝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嫉妒,而是由衷的敬佩、欣赏,进而借助文字与王勃产生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李白的好兄弟杜甫,曾经这样点评过“初唐四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的点评虽然是针对这个小团体,我们还是可以把“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看做是对这个团体领队王勃的点评。仅从《滕王阁序》一文的后世影响力来看,王勃名副其实。
杜甫也曾这样点评过大哥李白: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杜甫这样精准且至高无上的评价,只适配王勃和李白一样的天才,不适合其他人。
对了,我们都熟悉的周星驰,名字也是来源于《滕王阁序》,在开篇有这样一句: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如今看来,周星驰也确实配得上这个名字。
出于好奇,我还查阅了一下,也没有发现苏轼关于滕王阁的文字。作为李白的粉丝,苏轼也是借此向偶像李白致敬吗?
李白与黄鹤楼、岳阳楼相关文字

烟花三月,想起李白想起黄鹤楼

我有一壶酒, 遥敬黄鹤楼

巴陵无限酒,岳阳天下楼

20245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