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剂适合“积食外感”“夜晚咳嗽”的中成药

 快乐读书人! 2024-05-21 发布于山西

“听说Jn.1还没走,它的孙子KP.2又要来了?”

“外感病证一波接一波,没完没了!”

……

与其担心焦虑,不如积极应对,外感病症千千万,找准证型是关键。平时以扶正气,感染以祛病邪,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何惧之有?

都说“千防万防,家贼难防”,食积是外感病证中的“家贼”,今天就来聊聊“积食外感”。

素有积食偶感风热的孩子,可以选择“小儿豉翘清热”“小儿风热清”,素有积食咳嗽为重时,适合“消积止咳”。那么,积食为本,偶感风邪或风寒邪气时,又有哪些调理方法呢?宝咳宁颗粒就是一种选择。

宝咳宁颗粒

宝咳宁颗粒较容易购买,同仁堂以及许多老字号药企均有生产,此药同仁堂就有两个版本,组方相同,剂量不同,大家可以根据家长孩子年龄自行选择。

宝咳宁颗粒适合于“素有内热而偶感风寒邪气”的外感病证,它比风寒感冒颗粒柔和,又比荆防颗粒更善于“消积、化痰、止咳”,算得上小儿外感病证的常用方剂,有人说此药融入了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中宁嗽丸的思想,也有人说此药取自治“风寒凉燥”的杏苏散,其实,这都不重要,与其“莞莞类卿”,不如就做自己。

图片

宝咳宁颗粒由“紫苏叶、桑叶、前胡、浙贝母、麻黄、桔梗、制天南星、陈皮、炒苦杏仁、黄芩、青黛、天花粉、麸炒枳壳、炒山楂、甘草、人工牛黄”十六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表,止嗽化痰之功,适合于内热停食的小儿偶感外邪时,出现“头痛”“发热”“咳嗽痰壅”“咽喉疼痛”“烦躁不安”的情况。

下面,我们就从药物的组方入手,聊聊此药的组方思路。

01

给邪气以出路

其实,“寒”“热”病邪多不会独伤人,东北干冷干冷的天气时,其实,加件棉衣就可以暖和起来,而容易让人生病的天气往往是那种“寒风刺骨”“潮湿阴寒”的冷,这也是“风为百病之长”的原因之一,故而治外感病证时,多以“疏风散邪”为先。

此药以无论寒热之邪,皆能配伍应用的“桔梗”,辛开苦泻,开宣肺气,给驱散外邪打开大门,然后以“紫苏叶、麻黄”疏散风寒,以“桑叶、甘草”疏散风热,这也是一些人认为此药源自“杏苏散”的理由之一。

02

消积,解毒

都说“内有积食”的孩子,外感问题更加频繁。

其实,这句话应该是“内热”的孩子更容易感冒,只是从当下的喂养习惯来看,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有积食问题。

所谓“食积”,就是“脾胃没来的急消化的食物”,而这些食物留在脾胃仓库之中,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产热,我们的身体又是“恒温调节模式”,内有郁热,毛孔就会自动张开,加速散热(就像夏季开窗一样),而毛孔总是处于张开的状态这就相当于“开门揖盗”,给风邪进入身体提供了机会。当然这些隐藏在身体内部的变化,我们肉眼看不见,而呈现在我们眼中的状态就是“稍有风吹草动,积食的孩子就会感冒”。

图片

想要解决此类外感,单纯玉屏散风之类“防风固表”的方剂也是不太好用的,解决积食才是关键,平时加强运动,改变饮食习惯,增加健脾养胃,消食化积的调理食疗方都是较为日常的方法。

而“食积未消”又“误感外邪”时,则需要一面消积,一面解热,宝咳宁中以牛黄、黄芩、青黛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山楂、枳壳、陈皮消食化滞,行气和胃,可谓两者兼顾。

03

化痰

痰,是外邪交争后留下的“病理产物”,但若未加重视,它也可以成为其它疾病的“致病因素”,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加之小儿脾胃虚弱,运化水湿能力较差,而且痰多也会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而现代治外感咳喘的方剂中都会融入“化痰”的思路。

此药以“陈皮”“枳壳”疏理气机,“苦杏仁”宣肺平喘,“胆南星”温化寒痰,“前胡”“浙贝母”“天花粉”清化热痰。

诸药相合也就是宝咳宁颗粒的组方思路,下面,我们再具体说说此药的适应场景。

图片

宝咳宁颗粒所治的外感病多有两类特征:

其一,就是小儿食滞内热,复感风寒。

这类情况近似于外感病证的初起阶段,因为“内热为本”,孩子会有些烦躁,发脾气,易激惹,睡醒后眼眵增多,喘咳有热气,可兼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其二,“咳嗽”的发作时间、诱发因素也是快速辨证的一个技巧。

前几天我跟孩子一起去春游,游玩回来的大巴车上,孩子们陆续都睡着了。当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就是叫为典型的“积食咳嗽”,白天游玩的时候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孩子感冒了,但从躺在妈妈身上睡着开始,就一会儿咳上几声。

当时,我建议女孩妈妈回去后给孩子喝点焦三仙或者直接换成消积食类的止咳药,2~3天后,听说孩子已经不咳了。

然后我们再说回宝咳宁颗粒,此药“疏风散邪、解毒化痰、消积食”,故而适合于两类咳嗽,一种是“不论大人小儿,熟睡中忽咳两三声的,多为食积生痰,一般消其痰而咳自止”,还有一种是“白天晚上都会咳,但早上刚起床时,咳嗽更重更频繁”,用名医沈金鳌的话说此类咳嗽多为“胃中有食积,积滞化火,火气入肺”所致,也可选择此药。

打蛇打七寸,挖树要挖根。

外感病证看似复杂多变,难以琢磨,但只要找到了关键线头,或许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文章|香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