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铜陵犁桥水镇见闻录

 昵称45109175 2024-05-22 发布于浙江

铜陵,素以“铜都”著称,因铜而名,因铜而兴,离我所居住的滨江小城安庆不远,安庆在上水北岸,铜陵在下水南岸。先前从没有听说铜陵市有个犁桥水镇旅游景区,据说是费了10年工夫花了10个亿打造出来的一个“古”镇。去年“五一”前夕一开园就火了,而且越发火得发烫。有人形容犁桥水镇像个小神仙,一落地就开始活蹦乱跳,连试运营、广告营销、政府推介等蹒跚学步的阶段全省略了。如今,铜陵这座“以铜闻名”的老工业城市,摇身一变拥有了“休闲铜都”的“新名片”。

于是,趁着五一假期,一家人起了个大早,驱车2个多小时便到了心中的“诗与远方”。在车上通过手机搜索对水镇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犁桥村位于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因村口一座形似犁耙的古桥而得名,是典型的江南圩区水乡。古时的铜陵江段,虽然在长江的黄金水道上却风高浪大,舟船通行相当危险。为避离风浪,往来的人们便找到了一条平稳的内河——钟仓河。据乾隆年间修订的《铜陵县志》记载:“犁耙桥,在仁丰中圩南、再兴圩北,跨大河居两镇间往来要冲。”大河,便是犁桥横跨的钟仓河,两镇就是犁桥南北两岸的水镇。钟仓河不仅护佑着往来舟船,更福泽了两岸生息。自古以来,犁桥方圆百里尽是鱼米之乡、丰饶之地。借着水陆交通的润泽,犁桥人东承芜湖南京的旺气,西接安庆汉口的昌华,北受中原河淮的浩风,南集两湖两广的情脉,唐宋明清时期的犁耙桥两岸聚集了近千户居民,成为商业兴盛的水乡集镇,犁耙桥真正成为“跨大河居两镇间往来要冲”的交通要道。

与皖南闻名遐迩的西递、宏村古民居不同,犁桥水镇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徽派的山水园林。犁桥水镇景区从谋划开始就瞄准5A级标准来打造,充分利用江南水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水赋势,借水造景,形成一种千回百折、一步一景的气象。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以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移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以富饶水系为点缀,以特色美食街区为亮点,以声光电夜游和各类民俗、非遗、古风表演为吸引,通过传统美食体验、声光电夜游打卡、民俗文化展示、非遗表演与传承等,形成了集徽派建筑、江南水乡、园林风光、赏玩游购住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项目。


通过近十年的打磨,犁桥水镇从蓝图一点点变为现实。110多栋明清徽派老建筑和8条古建街道以及临水错落分布的亭台楼榭被一一用心的移建和修复,近千件石雕、砖雕、木雕也巧妙地镶嵌其中,木是原木,石是原石,斑驳的石板,白色的墙面,黛黑的瓦片,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翘角飞檐的古建筑,仿佛诉说着古时的故事,民居、商行、客舍、酒肆、书院都是人们心中记忆的式样,如同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充满着浓郁的历史底蕴。建筑凝固了历史,历史在建筑中流传。园区内有古戏台、古县衙、古绣楼、文昌阁、状元楼、文庙、武庙、万丰塔等,按照徽州明代园林形式布局,完整地展示了徽派建筑风貌和江南水乡秀美特色,深宅大院,重脊高檐,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

水是古镇的灵魂。水镇集中了江南水乡的所有意象,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桨声欸乃;沿河是长长的连廊、木椅、石凳、雕栏。景区对犁桥村本土文化进行挖掘和再造,依托原有的明塘、水系等,通过人工开挖与巧妙规划,形成了有方塘、小河、水巷的水景观系统。流淌的河水将不同街区、不同景观巧妙融合,并结合声光电技术和景观植入等手段提升景区品位,打造出会讲故事的景区夜景,营造了小桥流水、风细柳斜、烟雨朦胧的美丽意境,让夜间旅游更具吸引力。

有颜值,更有内涵。水镇既有明清古韵,又有唐宋风华,还有科举文化、知青文化等,同时引入铜匠工艺、蜡染工艺、扎染手工、汉服等非遗商户,集中展示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田园文化、农耕文化及独特的犁桥水文化,游客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生活气息与历史风云,有乡土味道,有乡愁记忆,有文化灵魂,有地域特色。犁桥水镇,修旧如旧,不少古建材料是从皖南地区民间收购而来的。

一进入景区大门,便有一个偌大的方塘,可映天光云影,四周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牌坊和灯杆上的大红灯笼倒映其中,虚实难辨,人工造雾让水面氤氲如幻,似是身临人间仙境。


春夏之交的犁桥水镇,浓淡相宜,诗画交融。水镇不大,但曲径通幽,初游感觉像迷宫。穿古巷,登石桥,看摇橹船来来往往,看河面上波光粼粼,可谓移步换景。河道蜿蜒流淌,不时被横亘的小桥打断,连接着两岸的生活。在桥下,船上的游客穿越碧波,伫立船头,沉醉于两旁的美景。而桥上的行人,则注视着水下悠然的小船,仿佛时间在此凝固,他们都在这片刻的美好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相互欣赏,不曾厌倦。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满目的古色古香,满目的徽风皖韵。每一块青石板都留下多少代人摩挲的痕迹,每一扇木门的背后似乎都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在时光的催化下,记录了岁月的沧桑,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小桥流水桨声灯影,烟火缭绕人声鼎沸,仿佛穿越回到几百年前,好一幅乡村里的“清明上河图”!

远远望去,高耸入云的万丰塔因万丰圩而得名,颇有“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之气势。万丰塔高七层61.3米,站在塔顶,可俯瞰万丰圩和长江的风景,里面展示着300余尊古代精美木造像,涉及儒、释、道文化,多为明清时期遗存,造型各异,神态逼真,有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包装,携带着人世间数百年的香火气息,沧桑而神秘,历久而弥新,都是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形象代言人。登临品鉴,能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安慰、道德上的提升。

万丰塔下,一群少林武僧手拿刀、棍、鞭左右开弓,上下翻飞,一招一式,有模有样,颇见功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唯有厚积才能薄发,观众不时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助威,真可谓自古英雄出少年!


镇子中心地带的聚英台是一方古戏台,但见花旦、青衣、小生、老生你方唱罢我登场,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此起彼伏交相辉映,唱得气势恢宏,唱得小鸟依人,唱得情绵绵,唱得意深深,忘情而投入。

在古戏台,还有杂技节目表演,长鞭击打气球、甩铁斧、吞钢球、竹刺喉心,手撕铁脸盆等,十分惊险、刺激,但非常危险,看得人胆战心惊,真功夫赢得游客阵阵掌声,不少人纷纷打赏褒奖。

河中间也有舞台。一根长长的毛竹高高耸立。一个男子身着大红披风,手持竹篙撑着竹筏,恍惚间飘然而至,宛如古典小说中的仙翁。他弃舟登台,猴子般攀爬到柔软的竹梢,然后在半空翻转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游客叫好声、尖叫声不断。据说这是一位第五代杂技传人,他以一己之力给景区带来了流量。有了流量,这门非遗技艺也就不会失传。

舞龙表演、县衙审案、打更巡街、状元巡游,非常有趣。“新晋状元”满面春风,游客纷纷将自己的小孩往他面前推,沾沾喜气,期盼高中榜首。县衙内,县太爷正煞有介事地升堂断案,围观的游客七嘴八舌,沉浸式体验,正义感爆棚。


吃过晚饭,水街已是华灯初上,流光溢彩,河塘两岸的大红灯笼璀璨无比,在光影变幻之中,水镇仿佛一个清秀的江南女子披上华丽的衣裳,千娇百媚,风情万种,夜的倩影宛如画中景,神秘莫测,如梦如幻,仿佛是走进了“大唐不夜城”。移步方塘,准备欣赏民间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盛况,这里已是人山人海,最佳观赏位置人满为患,只好站在外围高处观看。打铁花,顾名思义,就是用铁水打出各种花样。它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河南、山西一带一直将它作为庆祝节日和喜庆活动的方式。表演者们将生铁烧至1600℃以上,用木棒将铁水打散,形成美丽的“铁花雨”,这项表演难度极高,关键要把握击打的力度和角度,以确保铁水飞溅得足够高且分散,惟如此方能漫天金花,流光溢彩。表演时间到了,只听“啪”的一声炸响,宛如一束金灿灿的“礼花”,瞬间变幻成无数个火星闪耀天空,又如流星雨般坠入水中。顷刻间,两名表演者轮流将一勺勺滚烫的铁水击打出一朵朵铁花,在夜空中灿烂绽放,或如天女散花,或如金龙吐火,或如繁星闪烁……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构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壮美景观,这是一场令人称奇叫绝的视觉盛宴,数以千计的观众发出阵阵赞叹与欢呼。


水镇不是古镇,但玩的却是穿越。我去过不少古镇,但千镇一面,少有新鲜花样和名堂。而不是古镇的水镇却不走寻常路,将各种文化元素有机组合、高效嫁接,全方位全时段地集中展示,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力,还有持续的吸引力。这种传统文化的嘉年华中规中矩而有趣有味,把曾经冷落的乡村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犁桥水镇,就像一个梦。它不真实,因为它的无中生有,从无到有。但此刻它又真实地呈现在我的眼前,好像刚从千百年来文人的梦中醒来,依稀回到了过往,回到了故乡,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柔情蜜意,那么依依不舍。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