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瓜棚

 济宁文学 2024-05-22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瓜 棚

作者:李德磊

 
                                           

引 子

2023年6月一天上午,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门厅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戴着镶红边框眼镜,上身穿淡蓝色白麻点短袖,下身着浅灰青蓝调长裤,脚登老年人敞口布鞋,走起路来略有些勾背。在仔细的看着门厅的人员职务一览表里面的人员的照片,认真打量着每一个人。在她正入神的时候,门厅外走来了一位着市场监管执法服的工作人员——人事科长。

人事科长微笑着上前问:“阿姨,请问您找谁?”

“哦,你好,小姑娘,我想找一位姓梁的所长。”

“阿姨,这上面全是机关工作人员的照片,你要找的所长是哪个所呀?我帮您问一下。”

“嗯,谢谢你小姑娘,他是喻屯所的。”

“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不知道,只知道他姓梁,现在也应该退休了吧?”

大厅外,公共停车场停着奔驰车,奔驰车里坐着老太太的女儿墨涵,墨涵在车里焦急的向外观望着。在来之前,老太太特意换上了一身朴素的衣服,那是她几年前就已经不穿的衣服,她告诉女儿去找故人。不能打扮太华丽,那样有显摆之嫌。再说我都是老妇人了,穿着时尚的衣服也不太合适,去见故人,还是朴实一点好。女儿在家里问老太太:“妈,您找的人是谁呀?”

“就是那个当年在你晚上放学用自行车送你的梁叔叔。”

“你说的是那位梁所长吗?”

“对呀。”

“都那么多年了。还找人家干什么?有什么事吗?”

“虽然时间长,我还是想当面给人家说声谢谢。”

老太太说,从我们家开始种瓜到现在都几十年了,但是每次到瓜地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些一起干活儿的老伙计们,每次在商场、在批发市场看到检查的人员,他们来了一批又一批,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每次遇到,我都会时不时的在想你梁叔叔在不在里面,到现在了,也没好意思问我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只是感觉到能够再见到他挺好的。都那么多年了,也算是故人了,却还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应该不能算是干涉隐私吧。

人事科长把老太太领到了办公室,请老太太坐下。她问老太太,阿姨,你说的梁所长是哪个梁所长呀?喻屯所现在没有姓梁的所长。你说他大概有多大岁数了?

老太太说她的年纪应该和我差不多,但是她始终叫我嫂子,我估摸着她的年龄也就是有70岁左右,应该已经退休了。不知道是否方便去见他。

“去见他?我帮您查一查?”

“那个时候还是工商所吧?”

“对对,那时还是工商所,不是现在的。”

人事科长将人员目录查了一卷又一卷,到2023年为止,市场监管部门从1990年开始,经过了多次的整合。有济宁市中区工商局,有任城工商局,后来又合到一起,后来又变成市场监管局等等一系列的改革调整。那时人员登记,虽然也有,但是有的也没有了图片,只有名字。

翻到喻屯市场监管所1990年年鉴人员目录的时候,发现确实有一个姓梁的工作人员,他的名字叫梁号。

人事科长问老太太:“阿姨,你找的是梁号所长吗?”

老太太陷入了沉思。


在1983年的时候,任城区喻屯镇还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常用农作物,最先种甜瓜的是墨涵的爸爸。墨涵的爸爸在自家的麦地垄上种上了几棵甜瓜,收割麦子的时候,甜瓜秧已经开始长大,翻地及种玉米、大豆的时候碰不到瓜秧。这样不影响瓜的生长。随着玉米长高,在农田干活儿的时候,大家就可以摘甜瓜吃,不用带水和食物了,既解渴又打饿。

由于墨涵的爸爸从小就在农田里干活,成天被晒的黝黑发亮,身体结实的如石头一样,大家都喊他“石头”。那年石头种了十来棵甜瓜,结的瓜很多。石头带回家,给家里的弟弟妹妹们吃,也给一起干农活的人吃。到第二年,大家都学着石头一样在麦地里种上了甜瓜之类的瓜果,这样大家收完麦子之后,总有几家的麦田上都还是绿油油的,不少的甜瓜秧长势喜人,看上去就知道要结又大又甜的瓜。

大家在分享甜瓜的时候,张家嫂子习惯性的打趣,她发现菊香拿来的瓜有的是白皮的,有的是绿皮的,还有的是虎皮纹的。张家嫂子拿到那个白皮的瓜嘻嘻哈哈的说:“菊香,还是你的皮白。”菊香听了以后脸上起来一丝红润,回怼到,“还是嫂子的皮厚。”大伙听了都乐得哈哈大笑。

单纯看颜色无法判断哪个是成熟的。只有凑上去闻一下,有香味的基本上是要成熟的。把甜瓜掰开以后才能看到里面的具体状况,有的甜,有的面,还有的脆,各式各样的甜瓜都有。大家在分享,也有一搭没一搭的对甜瓜进行品头论足。只有石头能通过甜瓜的外形分辨出瓜是甜还是面,他常常把又面又甜的分给年长者,把又脆又甜的分给年轻人。

菊香总是把最好的甜瓜送给石头,石头也把他种的最好的甜瓜送给菊香。他俩还是在田里割草的时候认识的。他们所在的村子比较大,菊香家在村子的东边,石头家在村子的南边,中间被一条河隔开,来回要渡船才行,而河的南岸草不多,大多数人要过河割草。那时石头和菊香还在上小学,暑假里帮家里割草喂羊。有一天,菊香正在割草,突然一条大蛇从草丛里出现,吓得菊香大叫一声哇哇大哭起来。在不远处割草的石头听到声音就跑了过来,那大蛇被菊香的大叫也吓得不敢靠近,石头过来发现后就捡了块大的土坷垃向大蛇砸过去,赶跑了大蛇。菊香停止了哭泣,感谢石头的帮忙。从那时他们就认识了,菊香觉得石头勇敢而可爱。过了几年,石头长成了大小伙子,菊香也出落成了大姑娘。村里的河上修起了桥,后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两家划为一个生产小组,土地也离得近了。

石头在家里排行最大,父亲去世的早,他带着弟弟妹妹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虽然清苦,但身体都还健康。家里的农活基本都是石头耕作,他让弟弟妹妹们安心的上学,自己学着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们把农田收拾的利利索索,庄稼长的都比别人家的好,就如石头的身板一样比周围的小伙子硬朗、魁梧。85年的时候,石头第一个拿出两席地专门儿种甜瓜,只有他家种的甜瓜多,周边村的小朋友有的到瓜棚田里去调皮捣蛋。石头晚上就在瓜棚里看瓜,菊香看到周边没有人的时候,也大着胆子到瓜棚里去找石头。

有时候,菊香帮着石头在瓜田里拔草,跟着学习给瓜秧打岔、捉虫等。时间久了,村里下田干活的人也会遇到,菊香就以找石头的妹妹王霞玩为名到家里找石头,有时候和王霞一起到石头的瓜田里面,别人遇到也不好说什么。但张家嫂子总是能想到一些故事,背地里有时候会给其他人说。有一次她把这事说给了李家三叔,李家三叔是个明白人,知道石头和菊香的为人,就嘲讽张家嫂子扯舌头。但李家三叔还是过来人,有一天,他趁石头在田里干活,跑到石头家对石头的娘说:“嫂子,石头是大人了,我想给石头提个亲怎么样?”

石头的娘说:“谢谢他三叔,您看谁家的姑娘能瞧上我们这个穷家。”

“嫂子,您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啊。”

“是啊,他三叔,您这样说我就明白了,不知道姑娘家能否同意,唉……”

“嫂子,我看成。现在是什么年月了,我到姑娘家提去,您也准备一下,多少要有个意思,不能白捡个媳妇吧。再说这么般配的两个孩子,我们要帮帮他们才行。”

“您看这家穷的,只剩他爸爸留下的这两间土房子了……”石头的妈妈说着,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这两孩子应该没什么意见。要是给他们提别人,我们心里也不舒服。我们都经历过这个时候,千万要替孩子们把握好……”李家三叔默默的拿出了烟袋,一个人坐在凳子上抽了起来。


石头第一年种瓜就有了好的收成,他挑着到喻屯集上去卖,大家都说这小孩种的瓜甜,这孩子种的瓜好,收益好,效益好。有不少认识的人都上前以要给他提亲为由开玩笑,也有的小姑娘故意去找石头套近乎。但是,每当别人提起媳妇的事的时候,石头心里面总是闪出来菊香的影子。

夏天忙完地里的活,妇女们都要回家做饭,多数是想回家洗一洗。只有菊香还在不紧不慢锄着地里的草。其实她家地里已经锄了两遍了,她等人们回去后想到石头的瓜棚里去看看石头。石头上次给她准备的甜瓜的香甜仍然回味无穷。还有,石头明天又要赶集了,不知道瓜是否摘好了,还有……

菊香到石头家的事还是有人留心了,尤其是那时天下雨的时候不能农忙,大家聚在一起做一些针线活,和菊香一起做活的刘婶就是个热心人,趁没有人的时候摸摸菊香的想法,菊香害羞的说:“婶啊,谁能看上我呀,再说我家这个情况。”菊香低下了头默默做活。

刘婶说:“菊香啊,我们女人要找个好的人家,尤其是对自己好的男人,那些嘴上抹了蜜的,不是过日子的把式,还是老实巴交的人是过日子的料。”

刘婶说话的时候,菊香的脑海里就出现了她的意中人,她常想的小伙子,就是自己开不了口。可他为啥不提亲呢?难道是有其他的人,嫌弃自己长得不好看,菊香心里打起了鼓。

正说话的时候,李家三叔路过。菊香热情的给李家三叔打招呼,刘婶招呼他坐下。李家三叔乐呵呵的坐在了刘婶旁边,他看了看菊香,对刘婶说;“她婶子,菊香是大姑娘了,您也不想着给找个好的婆家?”

刘婶说:“我家这么好的姑娘,要挑一个好的人家才行。”

“叔,婶,我还小,我不嫁。”

他叔,您看有合适的吗,您也帮操心看看。”

“我到有一个合适,不知道菊香能否看上?”

“哪个?”刘婶急切的问。

“就是我们村最好的小伙子。”

刘婶笑了,她知道菊香的心思,也估摸着李家三叔提到的小伙子是哪一个,就抿着嘴笑着说:“她三叔,你就明说是哪个吧。”

“石头,你们看怎么样?”李家三叔眉开眼笑的说。

“行,我也想说这个孩子。菊香,你看怎么样?”

“婶,叔,您都说啥呢,您给俺爹妈说去,我说了不算。”

刘婶和李家三叔都笑了。

石头的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心里明白,尤其是没有离开娘之前跟着父亲学习经历过村里的事情很多,也是博文多识。在李家三叔提出来之后就到娘家和弟弟们商量。弟弟们提出来要给石头盖新房子,有出砖的,有的要把家里的大树砍掉做大梁的,七拼八凑三间砖瓦房材料算有了。加上石头这两年种瓜的钱,可以动工了。

石头的母亲请李家三叔、刘婶做媒,在家里张罗了一桌。石头的母亲还拿出了100块钱和自己的一对银手镯作为聘礼,请他们帮忙向菊香家提亲。这边就开始盖新的房子。在李家三叔和刘婶的撮合下,石头和菊香结为了夫妻。村里人到瓜棚里吃瓜的人更多了,既是菊香的娘家人,又是菊香的婆家人。

高大帅气的石头和美丽端庄的菊香在一起也是集市上一道风景。菊香衣着朴实,但人长得水灵,卖的瓜甜,价格又合理。大家有的是为了买甜瓜,有的是为了看漂亮的菊香。比菊香大的人,都喊她“甜瓜妹子”,比她小的人,小孩儿都喊她“甜瓜阿姨”,她每次到集上去卖,卖的都非常好。而且每次称瓜的时候,称完总是习惯性的多将一颗小的瓜作为礼物送给人家。

在1985年的时候,农村的市场逐渐的繁荣起来,工商所的同志们专门维护市场经营秩序。他们有时去检查肉品的质量,防止贩卖米粒猪肉、瘟积肉等带病的动物肉;有时检查以假乱真,防止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出现;有时检查贩子的称量是否标准,打击缺斤短两,维护公平交易;还要负责收取工商管理费等。那时,每个摊位在五分、一角、五角不等,在年集的时候,销量大的猪肉摊要缴一元的工商管理费。梁号是喻屯所分管这个市场的管理员。每到集市的时候,他都和钟建设、刘晶、济月一起到集市场去收工商管理费。刘晶和梁号一组,钟建设是所长和济月一组。所里工作也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去集市不能去的太早,也不能去的太晚。赶上去的晚的时候,有的人已经卖完,提前撤摊子离开市场,就躲避了缴费。那个时候卖瓜也要选择好的地段摊位,石头通常都去的比较早。有的时候去的早,没有卖到钱的时候“甜瓜妹子”就想把甜瓜送给他们,但工商人员没有要瓜。工作人员说,等到卖了瓜他们再来收。

“甜瓜妹子”说,先吃瓜解解渴,吃完瓜,我们一样上交管理费。

有时候工商人员实在不好意思,“甜瓜妹子”就把瓜塞到他们包里面,别人看上去有的还以为他们是亲戚。等到收取工商管理费的工作人员回头再转的时候,“甜瓜妹子”总是自动的把工商管理费缴上。



“甜瓜妹子”婚后日子过的也算殷实,瓜棚成了家里的致富棚,把原来的两畦甜瓜地扩大到都种上了甜瓜。棚子里由原来两人世界变成三人共享,大孩子取名叫墨涵。墨涵是一个漂亮小丫头,瓜棚变成了她的小天地,大人干活的时候墨涵就在棚子的周围跑来跑去,饿了就吃些妈妈带的饼干,渴了就自个喝水,有时因为水壶盖子拧的太紧急的哭,菊香就嗔怪石头用力太实,有时墨涵自己打开水壶喝水,又把水弄在自己身上,石头和菊香看到了觉得又搞笑又心疼。三口之家的日子过的好不热闹。

瓜收的越来越多,“甜瓜妹子”赶集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多。“甜瓜妹子”交工商管理费也自觉,慢慢地工商收费的人员与他家也熟悉了。但工商管理费一次也没有减免过。

有一天,“甜瓜妹子”家的孩子放学后遇到了下雨天,走在路上,正好梁号所长收费回来,路过一看是小孩子,就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呀?怎么这么晚一个人在走?小女孩看到穿制服的人,也分不清是工商管理员还是警察,反正认为是好人,就说:“叔叔,我是墨涵,我爸爸叫石头,今天放学后在校园里做作业,回来的晚了。”

梁所长说,孩子啊,坐我的车子吧,我带你回去。小姑娘还有些害羞。梁所长说,这孩子看样子很像你妈妈,上来吧,我跟你爸妈都认识,你爸爸是“石头”,妈妈是“甜瓜妹子”。就这样,杨所长把孩子送到了家里,到家的时候,天也快黑了,“甜瓜妹子”正焦急地等待着,正想着孩子为啥还没有回来。看到梁所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回来,十分感激,对梁所长千道万谢,还想留梁所长晚上吃饭。梁所长笑笑婉拒了。做完后骑上自行车就走了。“甜瓜妹子”对墨涵说,工商所的叔叔阿姨们真好。

后来,因为石头把瓜田管理的好,不仅还上了亲戚帮忙建房的钱,自己还购买了自行车。从那时起就用自行车托运,方便多了,也能去更远的地方赶集卖瓜了。既省时又省力,有时还能带着孩子们去看路远的亲戚,一家人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那时的钟所长已经结婚,他平时总是黑着一张脸,不苟言笑,在所里面转来转去。他常带着济月一组去收工商经营管理费。刘晶和梁号是一组,去收工商经营管理费。刘晶说话有点口吃,有的时候吐字还不清楚,大多都是梁号和大家进行交流,刘晶总是夹着他的皮包,开着单子,慢慢悠悠的。刘晶的女朋友是毛纺厂的工人,他们刚处对象不久,刘晶因为言辞不清不怎么说话。平时人们都说他不善言辞,因此也不善于经常去找他玩。但是他女朋友的性格比较开朗,时不时的因为刘晶是国家干部身份,以为刘晶虽然有些口吃,但他可是干部身份,一般的姑娘想找一个这样的对象是很难碰到的。有时还以为刘晶的眼光高,是不是看不上她,所以总是主动的到工商所去找他。

每次收工商管理费的时候,都是济月带着钟所长,钟所长坐在自行车上,夹着皮包,慢悠悠地抽着烟,在颠簸的路上晃晃悠悠地到了市场。每次收完工商管理费,有时带钟所长在路边小摊吃个早餐,有时两个人直接骑车回到市场监管所。刘晶和梁号,他们骑的自行车是最先买的自行车,因为骑的路多路远,时不时的还发生故障,有的时候还出现他们推着自行车走的现象,平时回城的时候梁号总是把自行车修好,让刘晶骑着回城。增加刘晶与他女朋友接触的机会,大家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每个星期有两次,每个星期有两个人在市场监管所进行值班。防止市场上有突发情况,突发紧急情况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处置,做到时时有人管,这样分工大家都很满意,工作起来协调的非常的好。


那年的四月底天气大旱,墨涵家种的甜瓜被太阳晒的秧都要蔫了。后来墨涵的爸爸和周围的村民一起用抽水机灌溉了庄稼。但是等他们刚把地浇灌完以后,天又连续下起了雨。连续一周的小雨造成了杂草丛生,田里面的杂草来不及清除。

从此,墨涵的爸爸和妈妈经常地在田里进行拔草,后来草也拔完了,但是虫又生了出来。他们向邻居借钱,有的甚至是贷款去买了农药,给瓜秧打药。但他家相邻的种植户因为没有钱打药,又不作声,造成他的瓜秧也被虫子都吃了。虫子吃光了他家的瓜秧以后,又爬向了邻居家瓜田里,造成墨涵家又要进行打药,多花了药钱。还好,那年经过辛辛苦苦的劳作,瓜有了收成,也算倒回了本钱,相当于白忙活一年。那时,墨涵的爸爸也向周边的种瓜的人进行请教和学习,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也打算种人家抗病虫害的优质瓜苗。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辛勤劳动,墨涵家积攒了不少的钱。墨涵的爸爸又去跟着邻居学着开拖拉机,他的邻居开拖拉机是专门拉砖对外进行销售的。石头说,他买了拖拉机,不是拉砖,而是专门向外地销售种的甜瓜。后来村民们看石头家的瓜卖到外地,卖的又快,价钱又高,也都请石头去帮忙到外地卖瓜。

1995年的夏天,石头帮人家卖瓜,回来卖瓜天气也晚,他们请石头又喝了点酒。半路下起了大雨,把拖拉机开进了河里,邻居摔伤,石头被车轮子压住了腰部。没有抢救回来就去世了。那时,菊香正怀着二胎,石头去世三个月,二女儿翠云出生了,从此墨涵家所有的担子都落到菊香的肩上。第二年,翠云还不会跑的时候,菊香有时候背着翠云,有时让墨涵在家里看着,虽然石头不在了,但墨涵家的瓜地里的活并没有落下多少。比邻居家的慢了些,邻居和亲戚来帮了两天忙,按节气也把地都种上了。因为活多,累的菊香每天都疲惫着,没有时间回忆和石头一起的甜蜜,直到有一天翠云学着喊“妈妈”时,菊香的心里不是滋味,想着石头没有等到翠云出生,也没有看到孩子的模样。翠云的眼睛长的像石头,每次盯着菊香看的时候菊香就认为是石头在和她说话。

这一年还是挺过去了。瓜地的收成不错,都是靠墨涵的妈妈去卖。墨涵的妈妈只是有时还是推上了他家的原来的那辆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墨涵爸爸的去世对家庭影响比较大。她的妈妈经常的为卖瓜要经常的连续的赶集。有一次又遇到收工商管理税的一个小伙子,因为菊香还没有卖出去瓜,说一会再交费的时候,他以为菊香不交,就把菊香的秤给收走了。这个小伙子叫泗畅,刚毕业来上班,做事很较真,不知道菊香的家庭处境。碰巧梁号也在这个市场收费,梁号就把菊香的秤又悄悄还给了她,告诉她卖了钱再补交也可以。那次,菊香差一点急哭了。

家庭的困难并没有击垮菊香,菊香经常赶集,逐渐的在集市上认识的人也比多了起来。她看到别人卖的性价比好的瓜,就问人家怎么去定的瓜苗,第二年去选种好的瓜苗来提高收成,提高家庭的收益。在经过别人介绍以后,菊香在王屯买到了一次瓜苗。但是卖瓜苗的这个人是一个骗子,他有一部分是好的瓜种,有一半是不好的瓜种,好瓜苗和不好的瓜苗混在一起卖。恰好,菊香买到了他家的瓜苗,有的瓜长得又大又好,有的瓜长得又小又瘪,极大地影响了甜瓜的收成。菊香去找卖瓜苗的人,卖瓜苗的人却说是土地的原因,因为土质不同影响了瓜的成长。虽然都知道,打买苗时也没有要购买票证之类的证据,最后也就自认倒霉。邻居们也常讨论这件事,但确实给菊香了一次教训,也增加了她种瓜的经验。在大家的鼓励下,菊香和大伙儿决定要自己育苗,并动员大家一起选种。


过了正月十五,菊香就到种子市场去打听瓜的品种,向她推销瓜种的人都说得冠冕堂皇,有又大又甜的,也有虽然长得小,但是长得甜,而且瓜熟周期短的,还有的是抗病虫害的瓜。菊香在市场上转来转去,转了好几家店,一个人心里突然觉得没了主意,也不知道哪家的瓜种适合自己家的土地。在行走的路上遇到了工商所的钟所长。

钟所长带领工商所的3名工作人员检查一家农资商铺,重点是种子、农药、化肥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维护农民的利益。商店的老板积极配合工商检查人员,在出示着每一批货物的进销台账。还有1名工商工作人员在专门检查货物的标志标识是否符合要求,与票证是否一致,防止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菊香把这个事情告诉了钟所长。钟所长说,这个店的瓜种我们都检查过了,有耐旱的,有抗虫害的,有成熟的晚,有赶个早的,像你家的瓜田的土质适合那个赶早熟的,而且结的又大又甜。

商铺的老板一是为了讨好检查人员,而是也为了多销售产品,也防止出现纰漏将来被工商所的人来查处,就主动的推销拌种子的药,防止地里虫害吃瓜种。钟所长笑着说老板会做生意,同时也劝菊香买一包种药,瓜种的成活得到保障。

菊香买完种子以后,又向种子站的工作人员询问了育种的方法。工作人员告诉她育种要掌握的水分、温度等注意事项。菊香知道了,瓜种在种植之前要在水里稍泡一小段时间,而且要注意育种的瓜棚的要保持温度,防止瓜苗出生以后,瓜苗受冷冻伤。

田里还有些冷,育苗的棚是三天前菊香和墨涵娘俩搭建的套棚,为了提升地温,先把土整好,再罩好外棚。墨涵虽然才10岁,但干活动作麻利,很像菊香小的时候。有了墨涵的帮忙,整畦、挖沟、插杆、架棚都比较顺利,一下午的时间,娘俩就把育苗的外棚架好了。等买到了瓜种,菊香按照商店老板的说的方法拌好土,把种子撒在了瓜苗畦上,又铺上草木灰和粪土。带领墨涵罩好内棚,压实防止跑水分。又盖好外棚,压实防止进冷空气。这是第一次自家育苗,娘俩干的格外仔细。

育完苗之后的菊香带着孩子在了自家的瓜棚那边休息了一下。这个瓜棚已经有十来年了,从她和墨涵的爸爸认识到现在为止。现在看起来破旧了许多,但经过几次的修补,依然能遮风挡雨。菊香每次坐在瓜棚就会想起墨涵的爸爸,他们一起生活的甜蜜,墨涵的爸爸爽朗的笑容,墨涵的爸爸的一举一动。过去有时没人的时候,她都黯然泪下。看到墨涵在身旁坐着,菊香没有哭,她担心影响到孩子。自从墨涵家自己育种以后,墨涵家的瓜田收成越来越好,虽然不像别人家一样有拖拉机去到城里去卖,但是墨涵家的收益总体还是好的,日子也是过得越来越红火。


随着市场越做越大,大家的生意也越做,投资也越来越多,大家看好了早种的甜瓜,早种的甜瓜效益好,价格高,效益好。尤其是早上市的甜瓜价格好,所以大家都想着种大棚甜瓜。这个时候,墨涵家也搭建了大的瓜棚,在村集体的协商带动下,大家开始用新技术种瓜。同时,也注意到要打入城市的超市,这样销路稳,收入稳。

喻屯工商所经常组织去农村宣传科普知识及工商管理法规,也为大家带去了市场经营管理的知识。村民们明白了,要有自己的良好品牌才能在超市卖出好的价钱,他们就申请注册商标。区工商局帮忙注册商标的小伙子长得像梁号。在甜瓜的种植和经营方面,菊香通过前二十多年的经营成了村里见多识广的人,加上她热心帮助邻居,人缘也好,大家一致推选她为农民合作社主任。当主任以后也接待了不少外地来村里参观学习的人员。每年收成以后,菊香总是挑选一部分去慰问当地的敬老院,学校,还有工商所。一是孝敬老人,一是关爱孩子,一是拥护政府,让大家品尝村集体的好收成,一起分享村集体的甜蜜。后来成立了喻屯甜瓜育种有限公司,菊香被选举为公司董事长。

到2015年的时候,喻屯的甜瓜种植集体由原来的1个变成了15个,从墨涵家的一个小的看瓜棚演变成村村户户都有的育种两用塑料大棚,周围15个村集体在全国20个省设立了喻屯甜瓜销售联络处和市场销售服务点。到2020年的时候,喻屯甜瓜最早的是春节上市,在网络销售时卖到了10元一斤,也是最贵的价格,当年全镇销售甜瓜总收入超过了6亿元,亩产收入过万元。

2023年,墨涵的妈妈已经退休两年了,在这两年里,她始终想找梁所长,但是又不好意思启齿。在看到今年第一波甜瓜上市的时候,又想到了,就大胆的跟女儿说,我还是去问一问吧。

人事科找到了原来人员的名单,在门外悄悄的告诉了梁科长老阿姨来这边的原委。

当梁科长走进接待室的时候,董事长眼前一愣,你就是我那年帮忙注册商标的小伙子,我见过你,对你印象很深。梁科长笑着说,是阿姨,我还记得你,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我找95年在喻屯所的梁所长,他现在还好吗?

哦,阿姨,您好,那个是我爸爸,他已经去世五年了。

作者简介:                                                  

李德磊,男,1978年出生于山东汶上,现就职于济宁任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1999年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第十二集团军某机步旅,2001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陆军指挥学院,200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2016年底退出现役到山东济宁任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服役期间历任战士、副班长、排长、站长、政治指导员、副政治教导员、股长等职务,参加多项军事活动,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优秀“四会”教练员、优秀政治教员等。转业到地方后积极参加地方经济建设,作为一名护法商海的热血青年在工作生活之余学习哲学和诗歌,也喜欢旅游,2023年发表诗集《心灵的呼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