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做人做事,什么才叫拎得清?

 谋略那些事 2024-05-21 发布于江苏
《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魏纪二
曹魏·魏文帝曹丕黄初五年
(甲辰,公元224年)

【原文】

汉复遣邓芝聘于吴,吴主谓之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鼓,则战争方始耳。”吴王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译文】

蜀汉再次派邓芝到吴拜会,吴王对他说:“如果天下太平,由两国君主分而治之,不也是很好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并存两个皇帝。在兼并魏之后,假如大王未能深刻领会上天的意旨,两国国君各自发扬德行,两国的臣子为各自的君王尽忠,将出擂起战鼓,那时战争才刚刚开始。”吴王大笑说:“你的诚实竟到了这个地步吗!”

【解析】

夷陵之战,蜀汉失败,刘备托孤诸葛亮,病逝白帝城。
原本诸葛亮的战略是联合孙吴共抗曹魏,刘备打完、闹完,既然拿人家没办法那就该好好想想如何继续合作这事。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导了对孙吴关系正常化。
而孙吴单独对抗曹魏也有压力,也需要和蜀汉形成联盟分摊压力,既然彼此需要,那就还有合作的基础,毕竟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
多说一句,人也一样,只要你搞不死我,如果价格公道,还是依然能做生意。
上面材料就是蜀汉和孙吴恢复关系之后的沟通往来中发生的事。
孙权问了这样一句话:
“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
这是个假设性的问题。
假如孙吴和蜀汉联手灭了曹魏之后,两家能平分天下和平共处吗?
要说我,两家能不能灭了曹魏尚且不知,孙权这个时候提这个问题有点早,但却是却也是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但在这个问题之外,却也能看出一些别的东西。
其一,孙权有野心,至少是称王称霸不臣服任何一方。
其二,孙权对蜀汉还是有一定戒备之心。
其三,孙权对于和蜀汉的关系看的颇为现实。
汉献帝在被曹丕废掉篡夺帝位之后,刘备为了延续汉室自己称帝,并以恢复汉室为名义。
因此蜀汉必然要以恢复前后汉疆域统治为自身的政治正确。
基于这一点和曹魏、孙吴就不可能调和。
这个就是邓芝说的: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鼓,则战争方始耳。”
曹魏灭掉之后,蜀汉必然要对孙吴动手,这个不是说什么背信弃义的问题,而是蜀汉的政治正确决定必须如此,否则蜀汉的正统合法性就大打折扣。
对于曹魏而言,他接受的是汉献帝禅位,相当于他的政权合法性是承接东汉王朝,但篡位毕竟不好听呀。
解决的办法是什么?或者说如何让自己的政权合法性变硬,弥补掉那个污点或短板?
《春秋》中云:王正月,大一统!
即,一统天下。
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朝代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具有政权至高的合法性,无一例外,必须要一统天下,证明自己唯一。
而再看孙吴,他所在的江东地区本身因为距离对朝廷中央的向心力并不强,且因为当地士族的局限性和对统一利益分配的不热衷导致他们对统一天下并不是很上心,因此反而倾向划江而治维持基本盘。
东晋、南北朝中的南朝、南宋这些长江以南的朝代更多是偏暗苟且居多一些,对于可定中原并不是那么上心。
孙权更多是想割据地方当个土皇帝,曹魏知道,蜀汉也知,但以长期目标来看,不会接受这种结果。
所以,未来蜀汉与孙吴必定有一战。
天下都知道这一点,只不过孙权在问邓芝的时候,邓芝没有和孙权绕弯子,直接说出来而已。
吴王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孙权听到邓芝的回答笑得很开心,这说明孙权对这个东西还是看的很清楚的。
至于说邓芝是君子不骗人。
在我看来,邓芝也没必要去忽悠孙权,大家都是聪明人,反而敞开天窗说亮话更好一点。
但就算是大家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蜀汉和孙吴还是能坐下来好好谈谈合作如何搞死曹魏的。

【闲扯】

看历史更多看的是尔虞我诈忽悠扯淡,如上面邓芝这样作为一国使者直言不讳不遮掩反而很少。
要按照现代的观点来,邓芝作为外交官说这样的话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严重一点甚至会搞出外交事件。
用现在的视角来看,邓芝应该这么说:汉吴关系一直是大汉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推动与孙吴友好往来与沟通,加强互信、促进合作,推动汉吴关系取得更大的发展。同时大汉表示,无论局势如何,都不会以改变一个大汉的基本原则。任何妄图挑战一个大汉原则的行为必将遭受挫败。我方对能够恪守一个大汉原则的各方表示赞赏,并愿意在此原则之上展开深入交流合作。
回归正题。
就如同上面提到的那句话,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国与国之间比人更为现实,就好比说巴铁,咱们和他关系好不假,但人家老巴和老美的关系也非常不错,你这怎么说。
这感觉就好比,你有个小朋友天天说和你关系好,但他也和你敌人关系不错,你怎么想?
你别说人家不道德,人家能在你和你的敌人之间玩得转,一说明人家平衡术玩得好,更说明这样做对人家最有利。
你想人家全心全意对你好,也行,那别人放弃的那一部分你是不是得对等补偿?
继续回归正题。
人的在行为决策的时候,越是底层越是容易收到情绪的影响。
而这个情绪有个人喜好、彼此关系、地域老乡、校友同学、过往恩怨等杂七杂八的。
越是上层反而更简单,彼此有利就能合作,就这么简单。
甚至来说,如同上面蜀汉与孙吴的关系。
远期咱们有竞争关系甚至会打得你死我活也没关系,那是将来的事情,但不影响咱们现在合作共赢。
做人做事什么叫拎得清,这就叫拎得清。
把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都放一边,咱们就看到眼前当下,什么才是对彼此都有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