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谱AI80%↓>OpenAI50%↓>字节99.3%↓>阿里云99.7%↓>百度云免费。 10天时间,智谱AI掀起的这轮价格战,正在引起国内外的连锁反应。 当市场一度矫情大模型训练成本之高时,价格战是清洗市场,还是让行业雪上加霜?最痛的是谁? 10天巨变5月11日,智谱AI大模型官宣新的价格体系,新注册用户可以获得额度从500万 tokens 提升至2500万 tokens,并且入门级产品GLM-3 Turbo模型调用价格从5元/百万Tokens降至1元/百万Tokens,降幅高达80%。 通俗说,智谱AI的GLM-3-Turbo,之前是0.005元 / 千tokens,现在是0.001元 / 千tokens,也就是说1元=1000000tokens,相当于花1元钱就能写1万条小红书(以350字计算)。 一直将“追赶OpenAI”视为潜在目标的智谱AI,显然是有所针对的,因为同样是百万tokens,ChatGPT的价格就显得有点高了。 有媒体报道称,这一动作,一下子让智谱AI成为入门级里最便宜。 13日,OpenAI发布GPT-4o,后者功能上大幅超越GPT-4 Turbo,价格却只有一半。 每次功能迭代,OpenAI本有通常的价格调整,这一次或也有不动声色对智谱AI降价还击的因素。 15日,字节旗下豆包宣布主力模型0.0008元/千Tokens,即0.8厘处理1500多个汉字,宣称比行业便宜99.3%。 有人统计,在32K(千字节)以下主力模型中,每1000 Tokens(大模型文本中的一个最小单位)的企业市场使用价格,GPT-4(美国AI研究公司OpenAI旗下的大模型)为0.42元,百度文心一言和阿里通义千问为0.12元。 这次压力转到阿里和百度了。 21日,阿里云宣布,9款通义大模型全面降价。 其中,性能对标GPT-4的Qwen-Long,API输入价格从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降幅高达97%。 这意味着,1块钱可以买到200万tokens,相当于5本《新华字典》的文字量。 百度坐不住了,同日几个小时之后,宣布文心大模型分别支持8K和128k的上下文长度的两大主力模型,全面免费,立即生效。 至此,此轮价格战,在10天内升级到惊涛拍岸的程度。 行业影响字节方面说,大的使用量有助于打磨出更好的模型,并显著降低模型推理的单位成本。 阿里云表示,通过大幅降价,希望更多企业能够负担得起高级AI技术的使用成本,从而推动AI应用的普及。 在元界(ID:Metabod)主理人王俞现看来,如果说2023年是大模型元年,那么2024年被普遍视为大模型的应用、商用元年。应用,意味着数据、用户量及不断的优化调整;商用,意味着与行业结合,意味着在市场上见真章:两者共同意味着降低使用门槛,意味着抢占市场,而价格成为这一切最直观、最能见红的利器。 由此不仅有利于AI和大模型走向大众,让更多中小企业和开发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触和利用高级AI和大模型的机会,而且可能催生更多的行业、场景与大模型的深度结合、创新热潮与市场巨变。 这场价格战不仅是一次成本与市场的较量,也预示着AI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常态,所以这更是一场关于技术应用潜力和商业生态构建的深远布局。 谁家最痛?显然易见,中小大模型公司将迎来最难熬的时刻,并且这还只是开始。从各家应战的方式来看,可用的价格工具与空间,还很大。 以OpenAI为代表的美国公司,在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一直以来对中国公司形成碾压式竞争,让中国公司备感被动。 智谱AI是这轮价格战的风向标,它将“追赶OpenAI”视为潜在目标。由它挑起此轮价格战,一则说明其站稳了脚根,二则说明它正在改变被动应战的方式与竞争策略,将由技术与算力驱动的竞争,拖进了由技术与价格双轮驱动的竞争格局中。 以此为观察的起点,国内大模型公司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价格战中,在加剧国内大模型公司竞争的同时,也意味着中美大模型之战进入新阶段。 元界主理人王俞现认为,如果说拼技术、比算力是大模型白热化竞争的第一阶段,主场由美国引领,那么轻舟已过万重山,当下大模型竞争大概率进入第二阶段,卷价格,拼应用,主场在中国。 当中国AI公司主动掀起价格战,本身也是对竞争的一种出击,对位居大洋彼岸的OpenAI不可能没有影响。 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适应能力和战略调整速度,对谁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说这场战役的主战场似乎已经从技术创新与算力比拼的美国,转移到了注重价格敏感度与应用普及的中国,这场由中国公司主导的价格战,也是如此。 它预示着AI大模型时代真正到来的同时,也为全球AI产业的发展路径增添了不确定性与无限可能。 大模型价格战,犹如魔盒,或许开启了另一种可能!如果这一幕能够出现,那么过去10天将是一个观察未来的历史性时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