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氏中医骨科(1)

 玄易门 2024-05-22 发布于江苏

第一章 简述正骨流派 

(1)罗氏双桥正骨.

代表人物罗有明 正骨.正筋.正肌

(2)平乐正骨.

(3)宫灵正骨 骨伤科

手法+中药+支具特点.轻柔透巧   北京护国寺中医院刘刚

(4)新医正骨 冯天有 空军总医院副院长

(5)少林 一指禅 北派推拿

内功推拿   两个指头治病,称小手法,平时练习入字撑 少林内力推拿

(6)武当手法.一指禅 海派推拿.南少林建骨推拿

(7)达摩正骨  

(8)龙氏正骨  

宫廷正骨术

    明末清初,战事频仍。清八旗军骑射营、相扑营中士兵经常发生关节脱臼、跌打损伤等情况,蒙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公元1644年,清政府开设了阿敦衙门,专治跌打损伤等骨病。康熙十六年正式更名为上驷院。宫廷正骨传至道光二年,进入了全盛时期,清政府成立绰班处,其间涌现了大批满、蒙优秀的骨伤科医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蒙古医生长德寿田(第一代传人),由于治疗骨折、关节脱臼、软组织损伤及其他慢性疾患有独到之处而名噪京师,人称“绰班德”。后来,德寿田将这门技艺传给弟子桂祝峰(第二代传人)。因德寿田长寿,故到光绪年间他还亲自传业于桂祝峰的弟子夏锡五(第三代传人)。民国时期,夏老出宫,在朝阳门内北小街开设了著名的正骨科诊所“松山堂”。1952年,夏老参加了组建护国寺中医医院门诊部骨科工作。之后,夏老带领徒弟在骨科门诊应诊。宫廷正骨术至今已传承至第六代.

根据 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目前有证可考的最早的上驷院绰班处蒙古医生是著名御医德寿田。其弟子有桂祝峰,景隆,怀塔布等,桂祝峰的弟子是我国著名的骨伤专家夏锡伍,因夏老聪颖好学,还得到了其师祖德寿田的亲传。

夏锡伍,字常福,满族正白旗人。至辛亥革命ª前夕夏老已晋升为蒙古医生长,正白旗护军六品校尉衔御医。清政府灭亡后,夏老出宫在朝阳门内北小街宝玉胡同2号开松山堂正骨科诊所,沿用上驷院绰班处传统方法与方药悬壶行医。解放后,夏老积极参加北京中医学会工作,任正骨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参加北京中医学会门诊部正骨科工作。为落实中医政策,夏老还参与组建北京中医医院中医骨科及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医骨科,并兼任中医骨科顾问

夏老的弟子是 国家级名老中医吴定寰。刘钢主任是吴老的弟子,也是我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宫廷正骨手法的含义,“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并依照《医宗金鉴》中的正骨八法进行分类: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所以常说的按摩推拿,只是我们宫廷正骨手法中的四种,并不能代表整个宫廷正骨手法。

通俗意义上的推拿、按摩多呈套路性:按揉某个部位都有相对固定的招式和顺序,先用后用后用什么,而且力量一般都比较大.宫廷正骨手法则每次都不尽相同:我们所说的手法则是针对不同疾病,辨证论治,因病施法。因为每次治疗后患者的病情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再照搬上次的手法,治疗效果肯定不好。我们认为,手法的招式好比开汤药时的单味草药,手法的力量好比每味草药的剂量,各式手法的组合、不同的力量就构成了“手法处方”这样一个概念。

宫廷正骨手法动作轻柔,力度和缓,病人易于接受:以前宫廷正骨手法的服务对象都是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要是把他们按的龇牙咧嘴了,估计还没等病治好,先把自己的小命丢了。

宫廷手法在治疗时不是上来就揉,而是先要通过手摸心会了解病情,“摸法”在正骨八法中排第一位。“摸”是诊断的基础,很多软组织损伤依靠X光片是无法诊断的,而且摸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宫廷正骨手法的特点:

轻,柔,透,巧:手法动作轻,力量柔和,讲求用巧劲儿,手法力度能直达病处。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做完按摩后的几天里局部的皮肤灼痛,就是按摩的力量过大。其实任何一种治疗都是双刃剑,控制不好不但会加重病情,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伤,而且人体对手法的力量还会产生耐受,如果按揉的力量总是很大,时间久了不管怎么按都不会有反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