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拼音、配音、译文、注释以及古籍

 昵称503199 2024-05-22 发布于湖北

点击上方蓝字“WenMo空间”,可以关注我哦

图片

(。・∀・)ノ゙嗨~大家好,今天给各位爱学习的朋友们准备了一份大礼——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拼音、配音、译文、注释以及古籍清刊《唐诗三百首》中的原文。


本文目录


  • 简单了解作者;

  • :古籍清刊《唐诗三百首》中的全文;

  • :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拼音、配音、译文和注释;

  • 寻西山隐者不遇》的赏析;

  • :“阅读原文”处《寻西山隐者不遇》拼音打印稿。(密码:1314)


【1/5】简单了解下作者


  • 丘为,唐代著名诗人,生于702年,逝于797年,具体的字号无从考证,籍贯苏州嘉兴(现位于浙江省)。

  • 以孝顺继母而闻名,据说其宅邸中曾奇迹般生长出灵芝。早年科举之路坎坷,多次尝试均未能及第,遂选择回归山林,专心研读经年。至唐玄宗天宝初年,丘为终于金榜题名,考中进士,随后步步高升,官至太子右庶子(是中国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辅助和教育太子。在唐代,右庶子的职位改为正四品下,并属于右春坊。)。贞元四年(公元788年),他以前任左散骑常侍的身份退休。

  • 在他八十多岁时,其母仍然身体健康,朝廷因此赐予他半数的俸禄以颐养天年。这时的他辞去了官职,最终在贞元年间(785年初至805年秋)逝世,享年九十六岁,相传他是唐代最为长寿的诗人之一

  • 丘为不仅德行高洁,更是诗才出众,与同期的著名诗人王维(约701年至761年)和刘长卿(约726年至约786年)关系甚笃,时常相互唱和酬答。

  • 丘为的诗作大多为五言形式,风格清雅淡泊,尤以描绘田园风光与山水景色见长,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重要成员。

  • 其中,《题农父庐舍》、《寻西山隐者不遇》、《左掖梨花》以及《泛若耶溪》等作品尤为脍炙人口。例如,《左掖梨花》中的“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堪称经典佳句;而在《题农父庐舍》中,“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寥寥数语,炼字精妙,后世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似乎就受到了这一诗句的启发。

  • 遗憾的是,丘为的个人诗集已经散佚不存


【2/5清刊《唐诗三百首》中的全文


寻西山隐者不遇.

图片

寻西山隐者不遇.退.

图片


【3/5《寻西山隐者不遇》的拼音、配音、译文、注释


  • 这首诗歌通过对隐居者的特意探访,无疑流露出诗人对这位遁世高人的深厚友谊或深深敬仰

  • 然而,诗中所述的寻访并未如愿,按一般逻辑推断,这样的失之交臂本应触发访者内心无尽的失落与怅惘。但诗篇却别开生面,尽管围绕“未遇”的情节展开,却巧妙地将隐者的日常生活与个性特征描绘得栩栩如生;更通过“未遇”这一主题,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超凡脱俗的雅趣与豁达的人生境界,甚至让人感觉,这样的“不遇”相比“相遇”,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心灵收获与满足。正是这种新颖独特的立意,赋予了这首诗歌强烈的创新意味和新鲜感。

图片


【4/5《寻西山隐者不遇》的赏析


  • 这首诗起笔从所欲寻访的隐士居住之处描绘开来

  • 头两句叙述隐者安居于崇山峻岭之巅的一座茅屋之中,距离山脚下的世俗世界足有“三十里”之远。此二句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深寓寓意,既揭示了隐者超然物外、远离喧嚣世界的志趣,又体现了寻访者不畏艰难、热忱执着的探访精神。“直上”两字呼应了首句中的“绝顶”,形象展现了山势险峻挺拔,同时也映射出访客攀爬的艰辛。

  • 接下来三四句则细腻描绘了抵达门前却未能相遇的情形,敲门无童仆回应,窥视室内仅见案而无人迹。

  • 紧随其后的五六句诗人运用揣摩之辞,设想隐者可能已驾乘柴车出游,抑或是临渊垂钓去了——这些恰恰是典型隐逸人士恬淡闲适生活的写照。诗人并未直白描绘隐者日常,而是通过寻访者的推测侧面展现,使得诗文更加灵动且饶有趣味。“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长途跋涉却未能如愿会面,难免心中充满对隐者的深深敬仰与些许失落。然而,诗行至此陡然转折,由寻访人转而欣赏周围景色:“新雨后的草色青翠,晚风轻拂窗棂,松涛阵阵。”诗人沉浸在如此清幽绝美的环境中,不禁心旷神怡,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宁静与哲理。“虽无宾主之欢聚,却领悟到了那份清静的真谛。”因此,虽然未能与隐者面对面交谈,但从这趟探访之旅中,诗人已充分体验并满足了内心的幽雅情趣。

  • 诗篇结尾两句处化用了《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晋代王子猷(yóu)雪夜访戴的典故。王子猷临时兴起,夜访好友戴安道,到达后却未入门径即返回,并言“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以此典故传达自身心境:访友的目的并不在于一定要见到朋友本身,而在于享受那种追寻过程中的逸兴遄飞与心灵的陶冶。当我们读到此处,仿佛在诗人的“未遇”中意外邂逅了一位同样胸襟开阔、喜好静谧、率性而为的高雅之士。可以说,诗人通过这首诗作传递的核心信息,便是他在寻访过程中所体现的那份旷达胸怀与对隐逸生活的深切体悟



图片

谢谢您的“赞”、“在看”和“分享”

▼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