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蒸,浅夏的美食,各地有不同的名称

 品茗客人 2024-05-22 发布于江苏

  这是一年中只有在春夏之交才能品尝得到的吃物。

  谷雨后,立夏前,麦子灌浆了,还没成熟,麦穗尚未金黄,还是绿的。这吃物就是用碧绿的麦子加工出来的。

  这种吃物,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其名称有大不同。

田家即事四首(其二)

明·唐时升

楝花蔌蔌柳毵毵,犬吠西邻饷麦蚕。

雨过木绵齐放叶,相邀作社到城南。

  楝花,开在春末,夏初。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做麦蚕这种吃物了。

  写这首诗的唐时升,是嘉定人。

  麦蚕,江南人给这种吃物取的名字很形象。看看上面图片,像小蚕吗?江苏常熟地方志办办室编订的《重修常昭合志》 卷十五《物产志·饮馔之属》这样解释这种食物的命名:“用青麦炒过,去稃,揉为穗,如小青蚕,故名。立夏日食之。

  这种用还没完全成熟的青麦子做成的吃物,是过去江南人立夏节气必吃的。清人顾禄《清嘉录》“立夏见三新”条引《昆新合志》:“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麦蚕窨糕等物,饮烧酒,名曰'立夏见三新。’”清人袁翼《舟中立夏日示章宝笙同年》:茉莉香薰新苎袷,樱桃红入小筠篮。木鱼歌里渔郎饭,祭灶今朝饷麦蚕。”写这诗的,清代宝山人。也是江南的。

  这种吃物,跨过了长江来到江北,哪怕是在同为吴方言区的南通启东海门,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冷蒸”。

  有意思的是,跨过长江之后的这道青麦做成的吃物,造型也随名称发生了改变,不再像一条条小青蚕,而成了一团团的了。吃法也有了些新变化,可炒菜,也有在用石磨子磨出来之后直接吃的。有咸食,也有蘸糖吃的。“炉边的烧饼,磨口的冷蒸。”是说刚磨出来的冷蒸好吃。

  过了江的冷蒸,会被人昵称为“冷冷”。偏偏江淮方言区在苏中、苏北大部分方言是“n”和“l”不分的,于是,又有了“冷嫩”“嫩嫩”之名。

  我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盐城,也是将这个吃物叫作“冷蒸”的。冷蒸的造型,倒是与江南的“麦蚕”极似,一条条的,细细的。吃法,也是多样,但通常是用来炒韭菜之类。这个在青黄不接时候填肚子的吃物,哪个舍得直接下肚啊?

  在我们盐城地区,有一条很有意义也极有意思的河——黄沙港。以这条河为界,南北的方言方音有别,以饮食为代表的生活习俗也有别。

  我小时候生活着的小镇是在黄沙港这条河北边。我们称这种青麦做成的吃物为“稔稔”“麦稔稔子”。除了名称不同,样子和吃法倒是与黄沙港南没什么差别。

  麦子在中国广大地区有种植。过去的粮食供给不像今天这样丰裕,总有青黄不接的时候,这种青麦做成的吃物在北方地区也有。

  麦稔,或者相似的读音,是这种吃物在许多地方名字。

  有意思的是,大西北的兰银官话中,将这种用青麦磨后做成的条状吃物叫作“麦索子”。

  不管叫什么,这种吃物都是用青麦做成的,都是要磨的。不是当作美食,都是用来充饥填肚子的。

  刘若愚,南直隶定远(今属安徽滁州)人,是明万历年间的太监。他编写的明宫廷杂史《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卷二十)说,四月“取新麦煮熟,剥去芒壳,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稔转,以尝此岁五谷新味之始也。

  注意,刘若愚将这个吃物“稔转”。吃“稔转”是每年五谷尝新的开始。

  “冷蒸”,是不是“稔转”的音变而致?

  山东、河北的广大地区,将这种青麦制品叫“碾转”。

  《乡言解颐》的作者,据周作人考证,叫李光庭,号朴园,宝坻人,生平不详。作者自序称,书写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因其久居京城,为了让儿孙辈对乡俗乡言有所了解而写了这本书。这种吃物,也是叫“碾转”的。

  明末清初西周生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第三六回:“沈裁的婆子,拿了一合樱桃,半合子碾转,半合子豌豆,来看晁夫人。

  儿时,有一段时间,我是不肯吃“稔稔”的。那时,一个冬春,洗澡的机会和次数不多,洗一回,身上能搓擦出许多的滓垢,一条条的。方言中,那也叫“稔稔”“稔稔条子”。

  后来觉得,那麦稔稔用韭菜一炒,特别鲜美,好吃。

  如今,已经有十多年尝不到这吃物了。

  你见过这吃物吗?尝过没?你们那地方称这吃物叫什么?怎么吃的?欢迎在下面留言。

  相关文章:

小满:动三车,麦秋至

立夏,花尽蜜蜂稀?

睡莲花开

乡土|麦稔稔

记忆|苏北上冈草炉饼

记忆|盐城的吊炉饼

乡土|蓬面疙瘩 蓬面饼

乡土|耷米饭饼 涨小麦面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