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腺样体肥大的辨证论治

 德寿堂图书馆 2024-05-22 发布于黑龙江

概述

腺样体肥大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多因鼻咽部的炎症或鼻炎、鼻窦炎时脓性分泌物的长期刺激,使腺样体发生慢性炎症反应,逐渐增生肥大,肥大的腺样体堵塞后鼻孔,又可加重鼻及鼻窦炎症,因而出现鼻塞、打鼾、流涕、呼吸困难等主要症状。与本病相关的中医主症、病名在古代文献中称“”“鼾眠”,现代多归为鼾症,又与乳蛾、鼻窒、鼻渊密切相关,病变部位在颃颡。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儿童易发本病多因小儿形气未充,外邪入侵,治疗不当或误治,邪气滞留肺咽,邪正交争,气血痰瘀阻滞,引发腺样体肥大。本病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临床上最多发的年龄是6~7岁,发病率高达9.9%~29.9%。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易在冬春季节加重,发病率在寒冷潮湿地区相对较高。近年来儿童腺样体肥大引发的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分泌性中耳炎等耳鼻喉科疾病不断增加,另外,长期发病对儿童面骨、牙齿、唇部的发育产生影响,引起儿童面容改变,临床上称“腺样体面容”,给儿童患者带来了生理与心理的伤害。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与本病病名、症状及病因病机相关的描述。
《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灵枢集注·卷二·经脉第十》曰:“颃颡在会厌之上,上腭与鼻相通之窍是也。”由此可知,颃颡系指咽后壁上方的后鼻通气道,相当于鼻咽部腺样体部位《灵枢·忧恚无言》曰:“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灵枢集注·卷八·忧恚无言第六十九》曰:“颃颡者,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而出于口鼻者也。”颃颡之窍不开,清气不行,则浊液聚而不出,其病理特点与腺样体肥大类似。《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专设鼾眠候”曰:“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声也。”本病临床表现又与“鼻窒”有相似之处,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曰:“鼻窒,窒,塞也。”又曰:“但见侧卧则上窍通利,下窍窒塞。”本病病理特征还与“乳蛾”相关,《疡科心得集·辨喉蛾喉痈论》云:“风温客热,首先犯肺,化火循经,上逆入络,结聚咽喉,肿如蚕蛾,故名乳蛾。”笔者认为乳蛾部位为腭扁桃体,广义来说,腺样体属于腭扁桃体的一部分,两者解剖位置相邻,功能相似,故也可将腺样体肥大归属广义“乳蛾”范畴。由此认为,临床上小儿鼾眠、鼻塞、乳蛾需重视腺样体肥大致病。

病因病机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邪犯肺,或素体胃热炽盛,复感外邪,致肺胃受病,咽喉首当其冲,邪毒上攻,搏结咽喉颃颡而发生本病。小儿脏腑先天未充,外邪侵袭,失治或治疗不当,邪留鼻咽交界之处,痰气结聚,腺样体增殖,颃颡不开,堵塞耳窍而为病,则出现鼻塞、耳闭、打鼾等窍道阻塞症状。


1.外感风热,肺经蕴热
小儿肺脏娇嫩,肺卫不固,易为外邪所犯,外感风热入里,或风寒时邪入里化热,蕴结于肺,肺经蕴热日久,失于宣发,致肺热上熏鼻咽部,风热毒邪滞留鼻咽部,搏结于颃颡,留聚不散,腺样体反复受到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


2.邪毒留滞,气血凝结
急性腺样体炎失治误治、外邪屡犯颃颡,滞而不去或腺样体肥大早期失治,迁延不愈等,均可致邪浊阻于腺样体脉络,壅遏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渐滞成瘀,以致腺样体肿胀难消,影响肺气宣降畅通,无力助心气推动心血运行,进而可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唇舌紫暗等心脉瘀阻之症。


3.肾精亏虚,虚火上炎

急性鼻咽炎、伤风鼻塞等病反复发作,缠绵日久,邪热伤阴;或温热病后,余邪未清,耗伤阴津;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损等原因,均可出现肺肾阴虚之候。阴津不足,则津液不能上布颃颡,致腺样体失于濡养;阴虚日久,必生内热,虚火上炎,搏结于腺样体,致其肿胀增大,日久不消,致成此证。


4.肺脾不足,痰湿困结
久病体弱、病后失养、鼻窒、鼻渊等病日久,耗伤肺气,肺脏虚弱,卫外功能下降,易为邪毒侵犯。正气不足,清肃无力,邪毒极易滞留颃颡,久而不去。若平素脾胃不足,饮食不节,过食寒凉等均可损伤脾胃阳气,而出现中焦虚弱之候,脾胃运化失健,则易致湿邪内停,循经上犯颃颡,湿停日久则凝聚为痰,痰湿与邪毒搏结于腺样体,使其肿胀不消,致本病迁延反复。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重在腺样体肥大引发的一系列局部、全身的临床变化。腺样体形态、色泽的辨别及全身症状的分析对辨别本病的虚实属性及证候类型有着重要意义。本病辨证需遵循“确定病因、抓住病机、先证而辨”的原则。


(1)辨别证候虚实:素体多病,发育障碍,头痛健忘,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脉细无力者,腺样体色淡,触之不硬多属于虚证;形体壮实,呼吸气粗,鼾声有力,腺样体硬实,舌暗红,或有瘀斑者,腺样体色暗,触之坚硬多属实证


(2)辨别外感时邪与食积痰湿:患儿年幼,寒暖不知自调,乳食不节,若外感时邪或食积生痰常引发本病。当外感时邪引发腺样体肥大时,表证症状比较明显,伴恶寒发热,咽痛,脉浮等;当食积生痰引发腺样体肥大时,湿困脾胃症状较明显,纳差,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濡缓等。


(3)辨别气血瘀阻与肺热蕴结:鼻塞日久,持续不减,睡中鼾声时作,耳内闷胀,听力下降,腺样体肿大暗红,触之硬实者多属气血瘀阻。腺样体肿大色红,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同时伴发热、鼻塞、脓涕、咳嗽、咽痛等症状为肺热蕴结证。


(4)辨别肺肾阴虚与肺脾气虚:患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尤其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若肺气宣降、脾气传运、肾之气化失调,津液不能输布,聚而成痰,阻塞颃颡。阴虚内热症状较重者,舌苔多花剥,或舌红少苔、无苔,局部辨证腺样体肿大呈暗红色,触之不硬多属肺肾阴虚;气虚乏力,舌质淡胖,腺样体肿胀色淡,触之柔软多属肺脾气虚


2.治疗原则


《丹溪心法·痰十三》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扶正祛邪,化痰行气散结为本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发作期时,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采用解表清热、散风除湿;健运脾胃、化痰祛湿。迁延期时,针对不同病机,适时加入补肺、健脾、益肾的治则。在缓解期时,未病先防,“防”既要杜绝诱因,避免小儿患病,又要防止传变,防止病情迁延恶化,更能有效地控制其并发症。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常使用中药成药、中药制剂滴鼻、鼻腔灌洗、鼻腔雾化、针灸等方法治疗。


3.证治分类


(1)外感风热,肺经蕴热
证候 发热、鼻塞、脓涕、咳嗽、咽痛,睡时打鼾或张口呼吸,涕为黄绿色、偶有涕中带血,鼻道见脓性分泌物、鼻甲大或不大、鼻黏膜色淡,腺样体色红肿大,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色紫。


辨证 本证可因感受风热之邪引起,也可由风寒感冒转化而来。以发热重,鼻塞、脓涕、咳嗽、咽痛,睡时打鼾或张口呼吸为特征。表热重者高热,咳嗽重,涕为黄绿色,偶有涕中带血,鼻道见脓性分泌物。表证结合咽部是否红肿,为本证的诊断要点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 银翘散合泻白散加减。

常用金银花、连翘解表清热;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等清肺解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薄荷、牛蒡子、大青叶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荆芥辛温透表,助辛凉药散表达邪外出;芦根、竹叶清热生津除烦。


咳嗽者加用杏仁、百部、款冬花润肺利咽止咳;鼻塞症状重者,加苍耳子、白芷、川芎、辛夷散风除湿通窍;咽痛者桔梗、败酱草、甘草利咽排脓通窍。扁桃体肿大明显者,加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皂角刺等清热软坚散结。


(2)邪毒久留,气血瘀阻
证候 鼻塞日久持续不减,睡中鼾声时作,耳内闷胀、听力下降,腺样体肿大暗红、上布血丝、触之较硬、日久不愈,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指纹沉滞。


辨证 急性腺样体炎失治误治或外邪屡犯颃颡,滞而不去。本证以鼻塞日久持续不减,睡中鼾声时作,耳内闷胀听力下降,腺样体肿大暗红转硬为特征


治法 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药 会厌逐瘀汤加味。

常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配柴胡、枳壳调理气机,行滞散结;生地黄配当归养血活血,使瘀去而不伤阴血;桔梗、玄参、甘草清利咽喉,解毒消肿。


鼻塞重者加用石菖蒲、苍耳子化瘀通窍;耳闷、听力减退者加用路路通、佛耳草宣通耳窍;伴肺脾气虚者,加用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肺肾阴虚者,加用百合、麦冬、生地黄、熟地黄等滋阴清热,补肾填精。


(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证候 鼻塞,涕黄白、量不多,颃颡部不适,口咽干燥,睡眠中时有鼾声,体弱多病,发育障碍,形体消瘦,头痛健忘,少寐多梦,夜卧不宁,腺样体肿大色红或暗红,触之不硬,舌红少苔,脉沉细弱、细数,指纹紫滞。


辨证 急性鼻咽炎、急性增殖体炎、伤风鼻塞等病反复发作,缠绵日久,出现鼻塞,涕黄白、量不多,颃颡部不适,口咽干燥,睡眠中时有鼾声等症。肺肾阴虚为主者形体消瘦,健忘,少寐多梦;虚火上炎较重者,口咽燥热,头痛,夜卧不宁,腺样体肿胀增大。


治法 养阴润肺,补肾填精。


方药 六味地黄丸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生地黄、熟地黄滋肾壮水,凉血止血;山茱萸、五味子滋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脾益气而固精;泽泻泄肾利湿;牡丹皮清泻肝火;茯苓健脾渗湿;麦冬、百合滋阴清热润肺;玄参清虚火、利咽喉;生甘草清热,调和诸药。


鼻塞明显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咽干而红加川贝母、桔梗润肺利咽;头痛健忘者加用枸杞子、女贞子、益智仁补肾填精;夜寐盗汗者加用煅龙骨、煅牡蛎、酸枣仁安神敛表。


(4)肺脾气虚,痰湿凝结
证候 鼻塞,涕黏白或清稀,睡眠时有鼾声,咳嗽咯痰色白,肢体倦怠,纳少腹胀,大便溏泄,表情淡漠,面色㿠白,腺样体肿大色淡,触之柔弱,分泌物色白量多,舌淡胖有齿痕,舌苔白,脉缓弱,指纹淡滞。


辨证 久病体弱、病后失养,表现为鼻塞,涕黏白或清稀,睡眠时有鼾声,咳嗽咯痰色白等证候。脾虚失运、湿邪内停者,表现为肢体倦怠,纳少腹胀,大便溏泄,表情淡漠,面色㿠白;痰湿与邪毒搏结凝聚者,表现为腺样体肿大色淡,触之柔弱,分泌物色白量多,肿胀不消。


治法 补益肺脾,化痰散结。


方药 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加减。

常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配伍党参(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当归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可少用乌梅收敛肺气;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腺样体肥大不消加用浙贝母、僵蚕、夏枯草等软坚散结;鼻塞重加用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纳少腹胀者,加用山楂、谷芽、麦芽、砂仁等健胃理气;大便溏泻者,加用苍术、薏苡仁健脾化湿。

西医学将腺样体又称作咽扁桃体、增殖体,位于鼻咽顶部后壁的中线处,为咽淋巴环内环的组成部分,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它包含各个发育阶段的淋巴细胞如B细胞、T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等,具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双重功能。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腺样体于出生后逐渐增大,2~10岁为生理性肥大,6~7岁的儿童腺样体发育到最大,10岁后逐渐萎缩,到青春期后开始逐渐地萎缩,成人则基本消失。如果小儿上呼吸道反复感染,腺样体反复受到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的增生,且引起相应症状者,临床统称为儿童腺样体肥大。西医学治疗腺样体肥大多采用手术切除或激素吸入剂治疗。鼻咽部位置隐蔽,手术多采用盲法切除或刮除,术后可造成患儿鼻咽部的损伤,包括鼻腔出血、感染、窒息、软腭损伤,腺样体复发增生,甚至麻醉药过敏导致休克等手术并发症,术中鼻咽顶部及两侧易于发生残留腺体组织,仍可复发或鼻塞打鼾症状不能改善腺样体同腭扁桃体一样,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儿童期免疫,尤其是局部免疫,起着比成人期更重要的防御作用。从免疫学角度上看,不应该在小儿免疫系统未充分形成期将其切除,否则很可能损害鼻咽部局部免疫和抗呼吸道感染的全面免疫功能,大大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中医药辨证论治汤剂结合推拿、外治等治疗本病有效,不良反应小。根据中医整体观,腺样体虽是局部器官,但也是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腺样体肥大的辨证施治,以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为基础,把全身整体状况和局部症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判断,综合治疗。
腺样体肥大的中医药治疗通常分为两个步骤首先选用清热利咽、解毒消肿的药物,缓解患儿咽喉部堵塞的症状,减轻痛苦,继而用健脾化痰、活血散结法增强疗效然后调理患儿体质,增强免疫力,建立患儿本身的良性循环,使其抵抗力增强,不易发病,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腺样体可自行萎缩。中药如黄芪能调节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水平,可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使之克隆增殖,产生更多的抗体,并诱导B淋巴细胞对辅助T细胞的敏感性,从而增强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中医药治疗腺样体肥大整体调节脏腑功能失调,标本兼治,达到促进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诸药整合,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调节和改善机体病变。中医药防治腺样体肥大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彰显了中医对于腺样体肥大的治疗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