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场有分何愁晚,文章寿世岂在多——陈协华《竹坡集》序

 晨雨声工作室 2024-05-22 发布于甘肃


2024年第071期||总第1130期

艺海风│1130期

名场有分何愁晚,文章寿世岂在多

——陈协华《竹坡集》序

陈欲胜

生平交游

陈协华,甘肃伏羌(今甘谷县)人,世居礼辛陈家庄,光绪乙酉(公元1885年)举人。据《甘肃全省新通志》载,陈协华,字实笙,伏羌人,光绪乙酉科举人,官中卫教谕七年,讲朴学,重躬行,礼学多笃行,以卓异荐升知县,历知凤翔、长武、华阴、洵阳、山阳、户县,凡二十余年,所至皆有政绩。宣统三年(1911)卒于官。著有《竹坡诗集》《竹坡文集》《竹坡联语》行世。其生平详细,鲜有记载,只能根据其诗文作品以及各类志书上的片言只语,进行推断。

陈协华的出生时间,之前一直没有定论。去年觅得其乡试朱卷,方才拨开云雾。乡试朱卷载:“陈协华,字重宣,一字实生,号竹坡,行三,咸丰甲寅正月初三日吉时生。”也就是说,他出生于公元1854年正月初三,这是可信的。结合《甘肃全省新通志》的记载,他的生卒年代应该是1854年至1911年,终年57岁。

光绪乙亥元年(1875年),陈协华肄业陕西兴平茂陵官廨,师从原筮贞。他在《茂陵吟》中“平明策马茂陵道,风雨当年关旧情。”一句的注释中写道:“光绪元年肄业茂陵官廨。”原筮贞(1828——1896),字干臣,清末伏羌县安山里(今甘谷县磐安镇原家庄村)人,同治庚午科举人,曾主讲朱圉书院,后任甘州府训导、迪化教授。1896年,原干臣先生去世后,陈协华撰挽联悼念:溯衣钵廿三年前,风雨茂陵,亲陪杖履,谁料玉关远别,银夏羁栖,两地微官星月冷;旉弦歌数万里外,诗书葱岭,俗变毡裘,那堪粱木倾摧,绛帷撤辍,千秋懿范斗山遥。

陈协华元配伏羌侯茂基幼女,1878年,继娶通渭县常汝连长女。

1883年,陈协华从兰山书院肄业。和绝大多数封建时代的文人一样,他开始走上科举求仕的道路。兰山书院当时是甘肃最大的一所省立书院,明代是肃王的园林红花园。雍正二年,甘肃巡抚卢询捐养廉银辟红花园为正业书院,置射圃,立坊表。雍正十三年,甘肃巡抚许容奉旨改建为省立兰山书院。在兰山书院,他结识了安定学子安怀仁、静宁学子秦望澜。安怀仁,字静斋,光绪丁酉举人。1884年冬,陈协华从兰垣途经安定,当时安怀仁读礼家居,款留数日。戊戌春,安怀仁北上,殁于平凉道中。陈协华闻讯,悲痛万分,为其撰挽联云:“回首十四年前,相期凤翥,共阻鹏飞,诗酒旧盟,雨雪西归怜季子;怆怀二千里外,甫奏鹿鸣,遽惊鹤化,琴弦新绝,崆峒北望哭钟期。”秦望澜(1870-1928),字少观,19岁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考中乙未科二甲进士。乙未仲冬,陈协华作《和吴秉丞太史秦少观驾部临潼题璧原韵》,诗中写道:“梅花留赠一枝春,栽向玉堂不染尘。交好何妨秋水淡,诗多能补士囊贫。倦归似鸟曾知我,利见犹龙莫让人。烽火故园闻暂息,好持明月送征轮。”可见两人交往甚密。陈协华去世后,应其子陈绍均所嘱,为陈协华诗文集撰序。

1885年,光绪乙酉,陈协华参加甘肃乡试,以全省第九名的成绩中举。这一年,陈协华31岁。同科举人中,后来比较著名的有皋兰刘尔炘和陇西刘炳青。

光绪丙戌,即公元1886年,也就是陈协华中举后的第二年,他到京师,应该是去参加当年举行的会试。在这里,他结识了和他一样来参加会试的陕西礼泉举人宋伯鲁。宋伯鲁和陈协华一样,也是光绪乙酉科举人,而且两人还是同年生人。不同的是,这此年的会试中,宋伯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愿中了进士,而陈协华却考场失意,落寞而归。据刘兆庚诗文集序,陈协华参加过多次会试,而屡试不第,因此可以推断,在任宁夏中卫教谕的七年间,他是一边教书,一边按期参加会试。

1888年,光绪戊子,陈协华的老师王权的次子王念诒中举。王念诒,字芑湄,为陈协华的同学,曾任朱圉书院山长,但英年早逝,陈协华的好几首诗中都深表惋惜,可见二人相交甚好。王念诒中举后,陈协华撰联祝贺:“风雨共萤窗,学富丁年,黄绢一时超梓里;云霄腾骥足,材储甲馆,青钱万选著英名。”王念诒去世后,陈协华撰挽联悼念:“二千里云霞聚首,风晨月夕,情义谁能间之?数载怅离群,只剩得陇南尺素,蓟北佳章,噩耗到客中,肠断天涯空洒泪;廿余年经史罗胸,往古来今,纵横莫敢当也,遗文有定论,最可怜堂上双亲,阶前幼子,欢养嗟身后,魂游泉路怎甘心。”

江宁吴廷锡编纂的民国《续修陕西通志》卷七十名宦第九载,陈协华,字实生,甘肃伏羌县人,中光绪乙酉科举人,十四年选甘肃教谕。由此可知,陈协华任甘肃教谕的时间是光绪十四年,即公元1888年。《甘肃通志》与《陕西通志》的记载出入之处,一说是甘肃教谕,一说是宁夏中卫教谕,而陈协华《秋兴六首》小序云:“戊子秋由兰垣赴中卫,教职任就,风景所及赋之。”戊子,即公元1888年,因此,他出任的应该是中卫教谕。这样看来,公元1888年至公元1895年的七年时间,陈协华是在宁夏中卫度过的。

1888年秋,34岁的陈协华带着儿子陈绍均,离开故乡伏羌,开始了中卫的教谕生涯。沿途风光,引发了他浓厚的诗兴,写下了《秋兴六首》,同时,他又深感教谕之责在肩:“官小难辞风化任,愿同多士励青云。”在中卫,陈协华广泛交游,他结识了许多地方长官及文人墨客,对酒吟诗,互相唱和。刺史汤绍庭、宁夏知府谢威风、司马周昆山、清远知县宋运贡,还有龚芳溥、李荫棠、赵清浦等都与他有唱和之作。

光绪乙未(1898年)三四月间,在北平参加完会试,等待发榜的举人们,忽然听到一个消息,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不仅要赔款白银二亿两,还要割让台湾及辽东。顿时,北城内外就沸腾了,各省的举人们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后超立即发动广东、湖南籍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拒绝批准《马关条约。随后,康有为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有1300余名举人在《万言书》上签字声援。《万言书》痛斥对日割地诸款,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并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 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的救国纲领史称公车上书此时,在北平参加会试的陈协华,便是其中之一。和他一同签字的甘肃举人,共有61名,包括武威李于锴、静宁秦望澜、陇西马如鉴、刘文炳、秦州刘兆庚等。

关于陈协华在陕西任知县的经历,《甘肃全省新通志》上说,历知凤翔、长武、华阴、洵阳、山阳、户县六县,凡二十余年。刘兆庚在诗文集序中也提及此六县,而《续修陕西通志》只有他任长武、户县和华阴三县知县的记录。如果按照任职六县的说法,根据时间推算,其先后顺序应该是凤翔、长武、洵阳、山阳、户县、华阴。《长武县志》卷之八载:“陈协华,甘肃伏羌县人,举人,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任,二十七年四月卸事。”即他任长武知县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任至二十七(公元1901年)年四月整整一年时间。1904年至1909年5月,他在山阳县任知县。《山阳县志》(卷之三)历代官职表(知县)载:“陈协华,籍贯甘肃伏羌,出身举人,到任年月,光绪三十年。”《民国户县志》载,陈协华,字实笙,甘肃伏羌县进士,宣统元年五月到任。即1909年5月至1910年3月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在户县就任知县。《华阴县续志(民国)》(官师志·知县)载:“陈协华,甘肃伏羌举人,(宣统)二年任……惜莅任不满二年,民国建立,隐于华麓,不久病终。”他的最后一任知县,是在华阴。而他在凤翔和洵阳任知县的经历,刘兆庚在诗文集序中也有提及,但再没有找到其他资料佐证,因此暂时不下结论。

《甘肃全省新通志》上说,陈协华在陕西任知县二十余年,刘兆庚也说他“官秦廿余年”,这些记述应当有误。他1911年去世,而1895年还在中卫,因此在陕西的时间至多也就是十余年而已。他在陕西,颇有政绩。《山阳县志》附记,宽和乐勤于吏治。《华阴县续志(民国)》云:温厚和平有儒吏风,于教育人材极为留心。刘兆庚说他“所莅之处,政绩烂然。”宋伯鲁称其“历宰名城,皆能勤政爱民,不负所学。”民国《续修陕西通志》卷七十名宦第九节有这样一段记述,可以作为对其最准确的评价:

陈协华字实生甘肃伏羌县人中光绪乙酉科举人十四年选甘肃教谕俸满保荐以知县用发陕西署长武县知县徙知县事不多发言事无巨细必躬自检点请托路绝无敢以私者俭约无官气平易近人于绅民接见如老师宿儒吏民畏而爱之奉令禁种罂粟协华极力开导绝不惮烦民亦谅其苦心不窃种一茎既而二麦芃芃野无旷土阖境民人始知协华从前之苦口劝戒所以爱之也寻补华阴县知县宣统三年九月政变解职去以疾卒于家子绍均亦仕陕有政声

先祖追溯

陈协华乡试朱卷载,十一世祖纲,字维庵,由山右迁伏羌之北乡,遂家焉。顺治初, ,大兵拓疆西来,屯乐善镇,主将奇其仪表,以为有岳忠武风,即假副戍,节令从军。君以亲老泣辞不就。敕旌义士。府尊乔公给以天平衡,令直一邑市政。时邑中丁赋无定额,独赴省,呈请大府清厘,去六存四,以为定额,邑人至今赖之。方伯张公嘉其直,赐之以琥珀杯。邑侍讲学士介亭巩公为之传。

陈协华在《建修宗祠序》一文中写道:“溯我祖自山左迁伏,十一世于兹矣。”山左,即山东。而朱卷载“由山右迁伏羌之北乡”,山右,为山西。抑或是从山西先迁至山东,再迁伏羌?没有资料可证,不敢妄断。该序文详细记述了先祖陈纲“辞副戎、退麻逆、息大讼、减丁粮,全活甚众”的主要事迹。

光绪癸未,陈协华牵头,族人“协力兴作”,历时五载,建成先祖陈纲祠宇,并请其师原筮贞作记。原筮贞在其所撰的《皇清敕旌义士维菴先生祠堂记并铭》中这样写道:“忆少时,尝闻里父老聚谈维菴先生遗事,手碌碡示贼,遗夏冠大如雨盖,靴中容斗粟,以为妄语。今乃知其确真,且更所未闻。”他说陈纲生有异征,天姿奇拔,仪表绝俗,不腴诗书之泽而仁孝性生,未读穰苴之篇而勇略天授,卫霍之断,贲育之力。把陈纲和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战国勇士孟贲夏育相比,并说“方之蔑如”,即无人能比之意,可见,在当时的伏羌,陈纲是位声名显赫之奇人,后世皆称之“陈纲爷”。

陈纲生于明万历癸丑(公元1613年)六月十三日,卒于康熙乙亥(公元1695年)六月初四日,有四子十八孙。其后代现散居于甘谷、武山、通渭、陇西、渭源等地。

陈协华的两个儿子,均有建树。长子陈绍均,字淑阜,甘肃伏羌县监生,民国六年任陕西醴泉县知事。《续修醴泉县志》载,少从父游,明习吏事,以军功擢本县知事。遇事敢为,不屈于强豪。治盗尤有声。莅任五载,多除要匪,民得安枕。次子陈绍墉,宣统己酉拔贡,民国初任分水县议员。

诗歌初探

陈协华的诗作,《竹坡诗集》存有208首。诗文联集皆为其子绍均搜集刊印,他在序言中写道,其父之作,“故久之,诗、古文、词,亦裒然成集。”可惜“辛亥陕西起义,多散逸。”待其父去世后,“搜检遗箧,已无完帙。”刘兆庚称,“是集多兰山、中卫、关中、江口及里居时作,他若凤翔、长武、华阴、洵阳、山阳、户县诸作,半失于光复时。”宋伯鲁也说“已佚其半”,因此,我们目前所见的这二百余首诗,应该只占他全部诗作的极少部分。

除了战争散佚的原因,陈协华的诗歌,人知之甚少者,还与其为人低调,不事宣扬有关。宋伯鲁说,“乃知向之不肯出以示人者,特其谦抑不自满足,有若无,实若虚,人固莫测其涯际耳”。

宋伯鲁在序言中写道:“其诗苍健秀拔,其措语工妙,往往出人意表。”他认为,清朝同治光绪时期,甘肃诗文,以武威刘开第和伏羌王权二人为上,刘诗雄瑰,王诗函秀。而能继承此二人者,当推竹坡。刘兆庚在序中称,其诗文力追韩愈、柳宗元,“义高而严,词正而醇,笔曲而劲。”“律古、近体、长歌诸篇,纯以意胜,不假雕琢,而风骨愈峻。”

“诗情酒兴两相忘。”陈协华的208首诗歌中,有三十余首与酒相关。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对酒狂歌,写下了无数瑰丽的诗篇。少陵日与田翁饮,太白斗酒诗百篇,庐陵自号为醉翁,东坡把酒问青天。酒助诗兴,诗因酒生。“快因难弟识难兄,杯酒欢迎笑语倾”,难中相识,以酒相慰,仰天大笑,何等潇洒;“携酒同游醉亦雄”“载酒探幽曲路经”,游历山川,有酒相伴;“把盏登临醉亦欢”“对酒消除今夕恨”,得意之时,举杯相庆,失意之时,借酒浇愁;“把盏篱边索笑看”“幸有诗童送酒来”,居室清赏,把酒喜吟。是酒,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的酒诗,散发着友谊的醇香,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各种痛苦、孤独、悲伤、忧愁和迷惘,是酒,涵养了他酸甜苦辣的人生,锻造了他旷达宽阔的胸襟,滋生了他浪漫脱俗、自由豪放的诗歌境界。

乡愁,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26岁的李白客居扬州旅舍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为千古绝唱。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冬至节,33岁的白居易宦游邯郸,夜宿驿舍,思乡之情陡起,“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首《邯郸冬至夜思家》,说尽游子心声。高适在除夕之夜写下“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李觏的乡思则更加浓烈,也更加痛苦:“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陈协华57年的短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他乡度过的。十多岁开始出外求学,从茂陵官廨到兰山书院,然后是参加乡试、会试,再到宁夏中卫任教谕,最后到陕西诸县任知县,客死华阴。大半生的异乡生涯,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思乡之情尤为强烈。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战事正紧,甘肃回民又发生河湟事变,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之际,在北平参加会试的陈协华,和同侪共登陶然亭,心绪难平,“海氛未靖又花门,桑梓烽烟绕梦魂。”一片忧国忧家之情!他时刻关注着故乡的消息,战事稍平,其心稍安:“烽火故园闻暂息,好持明月送征轮。”在兰山书院,他一心求学,回家无望:“而今偏羡衡阳雁,飞向东西得自由。”“云烟缥缈家何处?霜露萧森梦亦寒。”在中卫秋夜,闻听碪杼之声,他又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捻得银针缝密密,何时寄到陇西头。”在陕西兴平,思乡之情愈切:“秋意深时客意冷,白云西望是家乡。”故人探访,他百感交集:“清风吹送故人来,传语平安寄陇梅。”

韶华易逝,时光难留,“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发出了这样的喟叹。陶渊明说得更是直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陈协华的诗中,这样的感叹比比皆是:“此别应须各努力,驹光容易又残春。”“每感年华哭逝水,风声鹤唳又波澜。”“闲吟一字费敲斟,恨不十年惜寸阴。”“莫把光阴抛绝顶,同怀努上青云梯。”正是他对时光的分外珍惜,才使得他求学路上勤奋刻苦,科举途中脱颖而出。

“苍黎迫困最堪伤”,作为主宰一县的地方长官,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才是他取得惠政的关键所在,才能使“吏民畏而爱之”(《续修陕西新通志》)。在《萧关吟》一诗中,他不吝笔墨,描写了寒冬时节百姓的贫苦处境:“天无片云竟日雪,重裘风透冷如铁。况复重裘几何人,薄絮单衣万里身。手足皲瘃半死生,口舌寒结语难伸。”同时,他对世道的不公,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感叹:“君不见,丹国所产避寒香,不炷茅檐炷华屋。又不见,辅国家藏常春木,不向穷边路上栽。”在茂陵,他看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心如刀绞,无限感伤:“小丑年来惯跳梁,苍黎何罪陷沸汤。”“可怜旅卒肆鲸吞,烽火仇杀多毁伤。旱涝频年成饥馑,更遭此变损元良。”

1910年秋,这是他去世的前一年,为了勘查灾情,他三至华阴敷水。阴雨连绵数月,夏田已薄收,百姓盼望秋田能有些许收获,无奈又是水灾!“补救无才惭抚字,饥寒转瞬剜心头。”面对此种境况,他心如刀剜,痛恨自己没有能力为百姓分忧解难。“学堂警务图难缓,我纵热衷民困愁。”他在这一句诗的注中写道:“各乡学堂停闭,水灾故也。奈何!”在如此天灾面前,即便自己身为知县,也是无可奈何啊!

陈协华的为官之道,用他怀念左公宗棠的一句诗来概括最为准确,那就是:“善政犹需德政培”!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陈协华的交友处世之道,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和好多文人有过唱和之作,“交好何妨秋水淡,诗多能补士囊贫。”这是他和吴秉丞秦望澜的诗句。“交道不妨如水淡,恨无好句步诗才。”这是他和芷庭广文的诗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作为晚清的一位文人,他通过科举求取功名,进入官场,治理一方,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努力方向。志存高远,他所取得的功名成就,与他的远大志向是分不开的。“骥足翻腾开远道,鹏飞直上拂层霄。”“蠡测量难窥瀚海,鸿飞志岂恋微官。”诗言志,非虚言也。

文联略述

《竹坡文集》共辑录陈协华散文十七篇,按文体分,包括序十篇,论一篇,引一篇,跋一篇,启一篇,疏一篇,告示一篇,文一篇。五篇懿行序和寿序,为人物研究提供了资料。《建修宗祠序》为伏羌陈氏来源的重要证据。《游子周寻芳园序》《魏君仲英文园引》《邀友人游鲁般山启》《重九雅集图序》《翠微亭跋》 五篇,文采飞扬,语言精炼优美,简洁明快,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骈散结合,修辞多样,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写景时不光客观描绘自然景色,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营造出一个个空漾明瑟的境界可以看出,他受力柳子厚山水游记的影响不小。

《竹坡联语》共辑录陈协华对联九十一副,寿联和挽联占的比重最大。他精于长联创作,三十字以上的对联就有七十余副,最长的是挽王作枢的一副对联,全联共一百二十二字,引经据典,恣肆铺张,感情丰沛,华丽而沉痛,缤纷而悲伤。余于对联没有研究,不敢妄言,期待他人去作点评赏析。

名场有分何愁晚,文章寿世岂在多。从他的诗中择取这两句,来概括他的一生,颇为贴切。31岁中举,会试屡试不售,34岁出任教谕,41岁入秦历任数县知县,虽名场有分,但也属大器晚成。诗文作品,大多散佚,传世之作虽少,但也能从中理出其人生脉络,窥见其为人处世之道。尽管如此,散佚终为憾事,期待通过此书的整理刊印,能够发现他更多的诗文作品,他若地下有知,亦当甚慰矣!

是为序。


    



艺海风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