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丨平顶山】艾平丨寻访路上

 智泉流韵原创 2024-05-22 发布于河南




寻访路上

作者/艾平

在常村度假期间,听说孤石滩水库附近有红军烈士墓,又想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过这里,突破国民党的封锁,进入伏牛山区创建革命根据地,遂与村原党支部书记孟凡顺、村民何召斌及我父亲约定,到烈士墓园祭拜。
2023年12月5日上午,我们一行人来到孤石滩水库,在大坝北端扁担岭上找到了烈士墓。墓区纪念碑高耸,七座坟茔皆添新土,祭台留有花环残片,栽植的柏树枝青叶茂,仿佛烈士们青春的额颜永驻。
墓碑上只有两个战士留下了名字:高贵昌和杨之方烈士。而居中的墓碑上只刻有“解放军李排长”字样,未有其名。
后来得知,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南阳时,于孤石滩街关帝庙设置了战地医院,当地曾组织一百多副担架支前,有11名解放军重伤员,由于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牺牲,被葬在孤石头东侧的烈士墓区。1970年,这里修建水库,迁坟到扁担岭上。
孤石滩街古称唐城关、白马驿,曾是八方商旅的歇脚地。孤石滩镇原属方城县管辖,后来修孤石滩水库,居民外迁,原有的15个村庄,大部分划归叶县常村镇。那么,红二十五军在孤石滩强度澧河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墓又迁移了哪里?
我们沿着山岗上小径向东寻觅,穿行于荒草荆棘丛中。田垄间,遇到一位当地山民,搭上话后,询问地理变迁。他说,没有听说此处有红军坟,或然年代久远消失了也未可知。原来,斯人爱好风水玄学,正观想山形走势,水流脉向。
另寻烈士墓踪脉,或是一条蹊径开启,于是,我们决定去拐河镇烈士陵园找线索。
正午的太阳,吐着银白光线,洒在园子里,轻轻抚摸着长眠于此烈士的坟茔,仿佛有意告诉英灵,冬寒远逸了。驻足在巍峨的纪念碑前,沉默片刻后,我抬头仰望英魂绕处,凛然之感悄然泛起——碑文记述着以杜星培教导员为代表的16位烈士的壮举,他们在保卫鲁南县的战斗中,献出了生命。
每座烈士墓前,都摆放有花环、花篮及水果等祭品,在苍松古柏掩映下,显得庄严而肃穆,又不乏亲切感。如果说留下遗憾的话,那就是烈士们大多没有留下姓名,这是战争年代特殊时境造成的。
离开陵园时,有人提出一个猜测,即碑文上所记载的有16名烈士,而据他查点,陵园里却有20座墓,难道其余四座无名烈士墓是从孤石滩迁来?如斯,与扁担岭上7烈士合起来正好是11人,契合孤石滩烈士墓旧址总坟数。历史有其发展轨迹,更不乏暗合处,需要后人拂去尘埃,进一步廓清本源,给生命轨迹一个完整的解读。

追寻红二十五军行军路,扩展向远方。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驱车到桐柏县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为不至于旅途劳顿,孟凡顺特意安排其子孟祥虎做驾驶员,一百七十公里路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之说以下功夫发掘常村红色历史的光芒,既是心灵的呼唤,也有给常村老区建设提供参数的因素,有助于打造自己的品牌,让老区精神传承下去。
孟凡顺正是秉承这一理念,致力于发掘常村革命史及组织撰写工作。十余年来,他不辞鞍马劳顿,走出去请进来,向有识之士求取真经,不惜自己掏钱充作经费,为完成《红色常村》纪实也是拼了。
在这一浩繁工程中,孟庆浩、王三星、艾天夫、孟金良、孟祥营、窦艳果、孟聚、符春绿等人,挤时间查资料,或组织人手或提供便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走访拜谒了无数人,采写上百篇文史文章,积累起一笔精神财富。
曾有人私底下问我父亲:“一大把年纪了,图个啥?”是啊,人已退休数载,该是悠游林下的年纪了,何必再去忍案牍之劳形?他说:“了解常村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了,我如果不写出来,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将湮灭掉。”又说,我是一个党员,受责任感驱动,愿将自己知道的革命往事,分享给父老乡亲们,也算对历史文献资料的一个补充。
常村老区史撰写者孟金良,在考察了常村镇中马村故道后,确认当年红军抢渡澧河口处,给出一个可信服的答案,而中马村东竖起的巨大纪念碑和红色文化广场,也佐证了孟金良的调研成果。
于是,我想起了裁缝匠,把布头布边料一针一线地缝合起来,制作出一件件衣裳,而历史不也由那些执著者,拾拣起散落的故事碎片,在筛选考证之后,缝补到浩瀚历史的典籍中的吗?
上午11时许,我们来到桐柏县城南叶家大庄,站在纪念馆前广场上南望,但见群山连绵,峰峦叠翠,美不可言。细眼看时,遥遥相对的两个山头,圆而平缓,犹似金元宝两端翘起,在云霄里招摇——馆址原为本地名绅叶逢雨先生在清嘉庆年间扩建而成,宅院坐北向南,一进五式构造,土岭半绕其后,若柳圈椅子形状。
院子皆以大青砖铺地,花坛、水池、竹林镶嵌其右;影背墙图案考究,以红日出海为吉兆;门首楹联寓意高远,“紫气东来”昭示其祥;室内装潢典雅,床柜雕花粲然,呈现出屋主人当年的奢华。
在展览馆大厅里,我被浩如繁星的文献资料所吸引,不时驻足,又不时仰望。透过历史的窗口,追溯革命前辈的足迹,我仿佛看到每一张图片泛起的光,都是一枚火炬,又都是一座山峰。也正是这些陈列在历史长廊里的图片和文字,告诉我们了昨天发生的故事。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奉命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战略转移,于17日晚趁夜色越过平汉铁路,挺进桐柏山区。由于这里离武汉近,国民党部署了大量兵力,红二十五军立足未稳,便遭到疯狂的围剿,不得不改变创立桐柏山根据地计划,绕道向敌人薄弱的伏牛山地区开进。
岁月峥嵘,历史轮回。1945年10月,叶家大院成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办公地,也是我党我军战争史上的一个符号。
2004年以来,桐柏县斥巨资用以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修复,保持明末清初当地民居青砖灰瓦四合院风格,总占地约70亩,共有大小院落11座,房屋194间,花园1座,现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桐柏山与伏牛山余脉交汇处,有一个豁口,许南公路打此穿过,贯通南北,而镶嵌其间的方城独树镇七里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进入伏牛山区的要冲,有名的红二十五军血战七里岗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吃罢午饭,我们匆匆踏上返程,去瞻仰方城县七里岗革命烈士陵园。一路上,大家争相谈论见闻,欣慰于家乡人热衷于红色文化建设的劲头。尤其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宋大强,有担当有办法,不吝垫资做公益,被传为一时佳话。
赶到七里岗烈士陵园时,天已近黄昏,向门卫说明来意后,我们走上烈士纪念碑瞻台,做三鞠躬。接着,环绕台座端详起碑貌碑文。“烈士精神不死”几个苍劲有力大字,由原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手书,镶嵌于高耸的碑身,像一把刺刀刺向天空,仿佛诉说着过往岁月的峥嵘——在仰望中,我们依稀听到当年战马的嘶鸣和隆隆的枪炮声......
11月26日下午,先头部队抵达七里岗,由于当天雨雪交加,能见度低,在遭到敌人的伏击后,匆忙迎战,加上战士们衣着单薄,枪栓一下拉不开,伤亡率较高。政委吴焕先赶到后,手持大刀,带领战士们同敌人展开白刃战。在后续部队协同下,终将敌人守军击退。
这支由红四方军子弟及烈士遗孤组成的队伍,年龄普遍较小,有娃娃军之称,打起仗来却不含糊,个个有股拼命劲。但,为了摆脱战场不利态势,我军主动撤离了阵地,绕道叶县保安北的沈庄一带突围,于27日拂晓,穿过许南公路,转移到独树镇与常村镇交界处的徐沟村宿营。
在烈士纪念碑周围土地上,长眠着牺牲于此的部分红军战士,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平常人一样,有爱有家有感情,本该分享生活里的缕缕温情,但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毅然拿起枪来奔赴战场,其中不少人在花季年华,生命戛然而止,甚至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话,或一片纸。
借着黄昏微弱的光,细看每座烈士墓碑文字说明,大多内容雷同,没有烈士出生年月及家庭概貌。一坯净土掩忠骨,忠魂归处是家园。此刻,我心中的英雄纪念碑愈来愈高大,冲天而去,化作绚烂彩虹。
在即将离开时,我父亲指着一方墓台文字说:“你看,这坟从孤石滩街迁来!”他的惊喜中,透出希望的光。我凑近一看,果见镌刻的文字,简述烈士墓的迁移时间、地点。
一瞬间,我心间泛起一丝欣慰:这一趟远行值得。

红二十五军过小关口、宿营于叶县徐沟次日,也就是于11月28日早晨,到达叶县常村镇罗圈湾小窑嘴村,将负重伤的连长胡久富安顿下来养伤(后被当地泼皮出卖,惨遭敌人杀害)。紧接着,部队急行军到澧河南岸孤石滩老河漕,准备渡河。
为拦住红军深入伏牛山腹地,国民党军王世荣旅从拐河镇赶来,抢占了澧河上游的葛河岭高地,开炮轰炸。同时,叶县驻常村骑兵团,进入了孤石滩寨布防,封锁了唯一渡口。在这紧急关头,政委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命令连长韩先楚率部,从便于隐蔽的下马窑以西抢渡澧河,然后向西北山坡守敌攻击,打开进山门户。
韩先楚与战士们顶着刺骨寒风,趟过300米宽的冰河,凭借丈余高河岸崖头的掩蔽,从中马河入澧河口处悄然上岸。接着,顺河谷快速向西运动,冲上石山坡顶峰的上马寨,夺取了制高点,压制住敌人的火力,掩护全军渡河。
另一支连队接防打阻击后,韩先楚又率部冲下山寨,占领了大麦沟附近的高地,以拦截敌骑兵第五师的尾追,控制了进山要冲。大军迅速向西北行军,进入了鲁山县拐河镇。
时光易老,孤石滩之战牺牲的战士埋骨处,知情人越来越少,而民间传说的下马窑西岗杨树林红军坟,有多少可信度?那里,的确离当年的战场很近。又闻,叶县烈士陵园,葬有七里岗之战牺牲的26名官兵,可有从孤石滩迁移去的烈士墓?显然,烈士陵园是个归宿。
夜幕降临,只好打道回村,将寻访的希望寄托于来日。
回到车上,有人做个对比:夜间路过野坟心里发憷,而在此时此地盘桓,竟无恐惧感觉。于是我默想到:这是一群有信仰有抱负的人,是一个伟大战士的群体,亲切感逐去了夜色酿造的恐慌,没有比信念火炬更温暖人的了。
时至今日,老区常村仍流传着红军的故事,在拔去萝卜的每个坑里,都留下四十文铜元,以及给当地群众挑水劈柴的赤子情。

作者介绍

艾平,男,河南平顶山市人,笔名,中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作品发表于《小品文选刊》《散文选刊》《河南文学》《三月》《九头鸟》《艺苑》《紫云山》《文艺界》《东江文学》等40余种报刊,计200余篇。04年获《九头鸟》杂志年度优秀作者奖,06、07年分别获当代散文精英奖(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年会优秀散文奖。2021年获平顶山市老区建设杯三等奖,2022年获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作家征文优秀奖,散文收入《中国当代散文大观》一二三卷。《林间琐语》被龙源期刊网推为阅读收费文章。



总编丨郭进拴  

顾问丨叶建华  王海水

主编丨李建设  郭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