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高考猜题——古地理环境演变的解题思路

 hjh2004 2024-05-22 发布于福建

地质作用过程的思维方法

地貌成因=内力+外力+岩性+时间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重力崩塌,后退,坠落,滑移。

岩性:软硬、节理、孔隙度、导热性、可溶性、化学组成等。

正地貌=构造隆升+外力剥蚀

负地貌=构造沉降+外力沉积。



分析地质过程问题步骤

1.根据信息或条件,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

2.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时间顺序,明确因果联系,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回答地理过程要求答案的精细化,前因后果要推理说明。在分析过程中要合理把握时间尺度的长短和空间尺度的大小,注意整体与局部、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差异,必要时合理进行假设推断及知识迁移,画出图形,形象直观的分析地理过程。



常见地质地貌景观形成过程

1.沉积岩沉积顺序:

岩层越老越先沉积,埋藏越深,位于下方:越新越晚沉积,理藏越淺,位于上方。沉积岩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地势低的海洋、盆地,或地壳的下沉过;侵蚀作用強烈则地壳可能在抬升过程;海平面升降速率与地壳的升降速率的大小关系影响到海平岸线进退现象的产生。

2.生物化石:

古老生物化石理藏深,位于下方,高级生物化石埋藏浅,位于上方。

3.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人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岩浆岩旁边多变质岩,是在岩浆高温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海洋中离生长边界(海岭或火山)越近形成年代越晚:离消亡边界(海沟)越近形成年代越早。

6.断层的判断:

看断层面的完整程度,如果断层面把所有岩石断开,且断层面完整,则断层发生时间较晚,晚于其所断开的岩层;如果断层面不完整,则说明断层之后又发生了某种地质活动。

7.如果两个沉积岩之间有侵蚀面存在,则说明下面的沉积岩先抬升到地表,经外力侵蚀,然后再下沉,最后沉积上层沉积岩。

8.若某个岩层缺失,则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该地岩层处于地壳抬升期,没有接受外力的沉积作用,二是该地本来有该种岩层,但后来地壳抬升,长期经外力侵蚀而消失,一些古老的高原和山脉现在海拔低是因为长期受外力侵蚀作用。

9.寻找古地理环境证据可从生物化石分析、岩石年龄鉴定、野外地质勘探和测量、古地层沉积物特征分析、水环境理化性质如矿化度、水温等的分析等。

10.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要从自然地理整体性特征出发去思考问题。其变化因素是气候变化和地貌的变化引起的。例如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的变化,加强或削弱了大气环流,改变了气温,光照,降水,湿度,昼夜温差等。地貌的变化又出现了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地形的阻挡与抬升,相对高度的不同,山脊或山谷走向的改变,河流落差的改变,流域面积的改变,地面热容量不同等等。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的运用是地理逻辑推理的灵魂。



例题分析

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化学风化是地表岩石和水、二氧化碳等发生反应导致的化学分解,它是风化作用的常见类型,其过程会消耗二氧化碳,一般在湿热地区较为明显。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陆地分布状况不同,岩石化学风化强度差异明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有学者认为,11亿年前全球陆地分布集中,8.5亿年前全球陆地分布发生分裂、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冷,两极冰川向赤道扩展其至形成“雪球”。2.8亿年前陆地的闭合导致海峡关闭,引起洋流流向变化,随之全球变冷南极冰川面积扩大。图甲、乙、丙、丁分别示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全球大陆分布。

图片

(1)与甲时期相比,指出乙时期陆地分布的突出特征。

(2)分析乙时期全球陆地岩石化学风化增强的原因。

(3)试从岩石化学风化的强度变化角度,推测乙时期大陆分裂后“雪球”地球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陆地分布较为分散,且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2)乙时期陆地主要分布在低纬,气温相对较高,陆地分布分散,陆地沿海面积增大,沿海地区降水较多,湿热地区增多,岩石化学风化增强。

(3)乙时期大陆分裂后,岩石化学风化强度增强,会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温室效应减弱,气温大幅下降,冰川面积扩大,(对太阳辐射反射率增加,全球气温进一步下降)形成“雪球”。

2.冰碛垄是指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碎屑物。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白玉沟冰川伸入波堆藏布江河谷,后随着气候变暖出现阶段性后退,形成了Ⅰ、Ⅱ两期规模不同的冰碛垄;之后,距今 1.6~1 万年间,受波堆藏布江水流影响,在白玉沟出口附近形成堰塞体,一个古湖在河谷出现,6000年后该湖溃决。考察发现,古湖段河床的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的垂直分异。图 8示意波堆藏布江局部区域地貌。

图片

(1)判断Ⅰ、Ⅱ期冰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并比较两者的分布差异。(6分)

(2)推测波堆藏布江河谷形成古湖的过程。(6分)

(3)分析古湖段河床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垂直分异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形成顺序:Ⅰ期冰碛垄先形成,Ⅱ期冰碛垄后形成。

分布差异:①与Ⅱ期冰碛垄相比:Ⅰ期冰碛垄分布的规模更大;分布在冰川末端的Ⅰ期冰碛垄海拔位置较高;Ⅰ期冰碛垄在波堆藏布江(河谷)对(北)岸有分布;②Ⅱ期冰碛垄覆盖在Ⅰ期冰碛垄之上。

(2)①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量增加,波堆藏布江径流量加大,流水侵蚀增强;②流水侵蚀作用导致河岸崩塌,沿岸大量冰碛物不断滑塌入河,逐渐堆积形成堰塞体;③堰塞体阻塞河道,河水在谷地汇集成湖。

(3)古湖溃决前,湖水平静,水流速度较慢,搬运作用弱,粒径较小的沉积物堆积于湖底;古湖溃决后,河流流速快,搬运作用强,粒径较大的沉积物可堆积河床,并覆盖到粒径较小的沉积物之上。

3.柴达木盆地分布有亚洲最大的雅丹地貌群。鸭湖位于属于柴达木盆地中西部的坳陷,原为一片古湖,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湖中有近千个水上雅丹单体,它们与周边陆地上分布的雅丹,从形态到分布特征都一致。近年来人类活动(如筑坝)使周边河水流入鸭湖,导致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目前水上雅丹水位附近目测已有一定的侵蚀改造,从遥感图像看,那陵格勒河河水塑造出了面积巨大向北倾斜的四期洪积扇体,这些扇体影响区域的水上雅丹地貌形态及分布。美丽的水上雅丹地貌面临危机。

图片

(1)板块运动改变了柴达木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古雅丹地貌发育的影响。

(2)通常的雅丹地貌都出露在干旱的沙漠、戈壁之中,而鸭湖地区的雅丹非常奇特地出露在湖水之中,推测其形成的原因。

(3)仅从自然演变的结果分析水上雅丹未来的发展演化。

参考答案

3.(1)板块运动使柴达木区域周围山脉隆起,盆地内部受挤压变形产生褶皱;气候愈加干旱,风力强劲;古湖逐渐萎缩,湖盆趋于干涸,湖泊沉积物广泛暴露地表;在流水侵蚀和风力作用下,上覆地层不断被剥蚀,逐渐形成古雅丹地貌。

(2)气候转向温暖湿润,源自南部冰川融水的河流汇入之前已干涸的鸭湖,湖面抬升,湖泊周缘部分雅丹浸泡于水中,形成水上雅丹;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改变河道,使河水集中汇入鸭湖,致使原先陆地上大量雅丹浸泡在水中;呈现为目前奇特壮观的鸭湖地区水上雅丹景观。

(3)水上雅丹底部遭受水浸泡,砂泥岩粘结系数将会降低,加剧差异性风化作用,加上湖水波浪作用的结果,长期持续将导致重力坍塌,加速雅丹衰亡;由于洪积扇不断推进,沉积物的不断堆积,将导致鸭湖地区水位的不断抬升,最终将造成河流改道,流向新的低洼地区,形成新的湖泊和水上雅丹分布区。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达里诺尔湖是达里诺尔湖群区的集水中心,晚更新世末期(距今约一万年)以来,这区城构造运动十分微弱,而耗来河两岸却有阶地发育。下图9为达里诺尔湖群和达里话尔湖历史时期的湖岸线。贡格尔河是达里诺尔湖的主要补给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流城上游人工旱场面积不断增加。

图片

(1)分析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对耗来河两岸阶地发育的影响(6分)

(2)说明贡格尔河上游人工草场面积增加对达里诺尔湖湖泊水环境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区域气候干旱化,达来诺尔湖水量减少,湖面间歇性下降,区域侵蚀基准面下降(2分);湖面稳定时,耗来河侧蚀为主,河谷展宽(2分);湖面下降时,耗来河下蚀增强,阶地发育(2分)。

(2)草场需水量增加,贡格尔河补给减少,达里诺尔湖水位下降(2分);区域蒸发能力强,河流补给减少,湖泊盐分无法排出,达里诺尔湖湖水盐度上升(2分);人工草场使用的化肥农药随河水汇入湖泊,造成湖泊水污染,湖水水质下降(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