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逍遥_书斋 2024-05-22 发布于河南

#历史开讲#

虽然抗战胜利后的蒋军装备了美国武器、接收了关内日军的全部大炮,显得财大气粗。但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火炮数量少得多的解放军炮兵却经常能占据压倒性优势,按着国军炮兵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技术兵种,有两个因素决定炮兵的强弱:装备和战术。

首先来看装备问题:网络上长期流传着一个谣言,说苏联红军攻占东北后,“把百万投降关东军的武器装备都打包送给了我军,其中包括几千上万门重炮”;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说“苏军提供了大量苏制武器,让我军能开着喀秋莎打国军”……

好家伙,咱们倒是想啊!要真这样,解放战争恐怕一年就会胜利。

可是,美国国务院解密情报却认为,苏军占领东北反而“加强了国府的力量”。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资料来源:《美国对华情报解密》

不过,日本投降时,国军主力还龟缩在中国西南部,华北日军的交通线和城市处于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和分割中。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资料来源同上

由于八路军是唯一一支向伪“满洲国”发起实质进攻中国军队,就顶在伪满洲国所谓“国境线”门口,所以有机会迅速控制东北、收缴关东军全部武器: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1945年6月28日,戴笠报告,八路军“侵入”伪满境内

因此,当时我党上下对“去东北鸟枪换炮”抱有很高的期待。八路军炮校出发去东北时,每个学员队只带两支步枪,空着手兴冲冲的准备去东北接收大炮。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资料为张英将军的回忆

不料,国府却抢先和苏联签了条约,通过支持外蒙独立,出卖大连、旅顺的主权,换取了苏联支持。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蒋苏协议内容一:出卖外蒙主权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蒋苏协议内容二:出卖旅顺、大连主权

我军进入东北后,苏军不但没给我们送上大礼包,反而驱逐了长春、沈阳等地的我方人员: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并一再催促国府赶快接收,还运了3000多步枪、机枪到长春,交给国府的接收大员们组建卫队。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苏方谓有步枪、自动枪3000支由哈尔滨运来长春,于铣日交行营接收”

国府也认为苏军占领东北对自己有利,还多次请求苏联延缓撤军,为国军进入东北争取时间。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资料来源:《俄国解密档案》

所以,按照美国情报的统计,八路军在东北只拿到25万条日本步枪,没什么值得一提的重武器,更没有什么苏联武器,同时还面临着既没有武器、国军又要进攻的危险局面。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资料来源:《美国对华情报解密》

幸好,我军早就养成了凡事靠自己的好习惯。既然没人送大炮上门,我们就自己捡!

1945年10月开始,我军派出大批分队开始了“找炮”行动。日军投降时,在各地都抛弃了不少大炮、坦克和卡车,所以这次“找炮”行动收获很大。仅仅在抚顺市外就找到了28门日制75毫米高射炮,还在煤矿里找到了50多万发炮弹。某炮兵团的一个小分队在牡丹江的冰天雪地中捞出来14门日制150毫米重炮,足够装备3个半连;晋察冀军区也找到52门火炮和大批零件器材——行动结束时,我军基本上捡出了一支炮兵。特别是东北我军,共搜集到各种火炮700多门,炮弹70余万发,坦克12辆,汽车23台。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不过,这只是账目数字,捡回来的装备绝大部分都被日伪军破坏过不止一次。比如八路军冀东军区的炮兵营,全营只有两门从溃散的伪军那里捡来的“沪造克式”山炮,标尺、瞄准镜和击锤都被拆了、没有驻退液,连炮弹也只有34枚。八路们只能发挥祖传手搓技能,给山炮安上重机枪的标尺和瞄准镜、找村里的铁匠打了两把小铁锤代替击锤、到国统区搞来凡士林和煤油,自己调配了驻退液,把山炮恢复到了作战状态。因为没有炮弹补充,他们每次打完仗都要把所有炮弹壳捡回来,锯掉裂口部分,复装上发射药、底火继续用,创造了用34发炮弹打三年仗的逆天传奇。1948年这两门老爷上交时,又还给上级34 发炮弹,不多不少,唯一的区别是每发炮弹的弹壳长度都比原来短了一截。

这不过是人民炮兵草创时期的一个缩影,这些荒郊野外搜集到而来的半损毁火炮,国军根本看不上,只有穷惯了的我军才拿他们当宝贝,坚持依靠几个技术工人和几台机床,在东北建立起我军第一个火炮修理所,到1946年发展为拥有600 余人、几十台机床的大修理厂,共修理火炮 660 余门,复装各种炮弹 10 万余发,制造了大批器材,向全国各条战线提供了炮兵建设的起始装备。

相比我军的寒酸,国军仅王耀武所部就在长沙接收了上千门各类火炮,在全国范围内总共拿到一万多门日本火炮、炮弹207万发,还不算美国的援助。发了洋财的国军在抗战胜利后迅速编成了十多个装备美制155毫米火炮和日制150毫米火炮的独立重炮团,给嫡系配上了140多个军、师属炮兵营,弹药储备更是财大气粗,可谓一口吃成了个大胖子。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收缴各种火炮一万多门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国军用日军上缴的山炮、野战炮编成军属炮兵营33个,师属炮兵营78个,火力飞跃性提升

更重要的是,国军先后有德国、苏联、美国顾问指导,炮兵训练正规扎实,常规的炮兵战术和射击技术远远超过我军。

而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炮兵不但火炮全靠捡,炮弹也有限,观测、通讯设备不全,而且技不如人,大多数都不会搞间接射击,可谓要啥没啥。要想战胜蒋军炮兵,就必须另辟蹊径。对此,我军扬长避短,采用了抵近和直接射击为主的战术,贴到敌人脸上打,用“快、准、猛”的“近迫炮兵”战术来弥补装备和训练上的缺陷。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1946年7月的四平夏季战役,我军野战炮抵近到敌军前沿一千米内,快速瞄准、快速射击,齐射命中九次之后蒋军才如梦初醒、慌慌张张的开始试射。而抵近敌人阵地又降低了瞄准难度,试射一两发就可以命中、直接进入效力射连;远处的蒋军炮兵却试射了7发才命中,这时我军已打到第16发,早就摧毁目标、完成任务了;同时由于射击准确,可以毫无顾虑的快速射击,每分钟发射炮弹4到5发,火力很猛,敌人炮兵眼看着前沿碉堡群被消灭,却根本来不及压制我军。在这套战术的加持之下,解放战争打了不到一年,东北的国军长官们就发现共军火力几乎与国军最精锐的部队相等了。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人民军队的炮兵通过这套国军量身定做的战术,完全抵消了国军的炮兵优势,所以全国战场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我军大炮贴着国军阵地猛轰的场景,西北野战军解放宜川时,山炮阵地离敌军前沿只有650米;解放辽阳时野战炮离城墙只有300米到1000米左右。打济南外城时榴弹炮阵地离城墙1000米左右,打济南内城时干脆推到了离城墙80米的地方,国军俘虏纷纷表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你们的大炮就差上刺刀了。

在战术被对手针对性克制的同时,国军的炮兵编制又出了问题,虽然他们手上的炮很多,但最大的编制不过是炮兵团,其他火炮则被稀稀拉拉的分给各个师属炮队,总数虽然多、力量却分散。其实早在1935年时,张学良就专门提醒陈诚:以目前国军的状态,炮兵编成团不如编成炮兵旅。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在火炮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起来编成炮兵旅甚至炮兵师,既能在关键时刻集中力量,也能加强各个部队之间的训练和配合。从抗战和解放战争的结果来看,少帅对炮兵的理解比陈诚、蒋公之流深入得多。我军正好相反,一有机会就把零散的大炮集中编成炮兵纵队、炮兵师等大单位,因此在重点方向能形成压倒性优势。1947年7月四平夏季战役时,我军93门炮参战,蒋军却仅有24门;彰武之战我方和蒋军炮兵数量对比达到了10比1、鞍山之战14比1、辽阳之战17比1,在这种压倒性的局部优势下,国军的总体数量和训练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而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运输大队长不断的送快递,我军炮兵的技术不断进步、数量不断增加,双方的炮兵力量开始发生之质变。到济南战役时,国军仅有各种炮300余门,我军则可以集中500多门炮;在关系东北国军生死存亡的锦州之战中,锦州守军只有野战炮、榴弹炮70多门,我军则集中了各类火炮591门,是敌人的8倍;塔山阻击战时,国军有海军舰炮支援,我军把迫击炮和92步兵炮加上也只有一百多门,但却敢于抵近前沿1000米左右部署,开设了大量炮兵观测所,不但在阵地前筑起了500-1000米宽的火墙,还能准确打到国军第二梯队的集结地域,最后用一百多门炮打败了国军几百门炮的进攻;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太原战役时,国军总算开了窍,好不容易集中起600多门炮,大部分由阎锡山手下的侵华日军老兵操作,拉开架势要和解放军比试比试,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军攻城部队早就为这些老鬼子准备了1300多门大炮,编组了11个炮兵群:有压制敌人炮兵的远战炮群、支援步兵进攻的直协炮群、参加巷战的巷战炮群,一开打就“取消了敌人炮兵的发言权”,对国军炮兵实现了从数量、战术到技术的全面超越。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捡破烂、抵近射击、集中部署,我军炮兵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这三板斧看起来简单,但正所谓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每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背后都有复杂、长期、艰苦的工作。拿最没技术含量的“捡装备”来说:

1.正是由于八路军、新四军坚持了敌后斗争,抗日根据地分割包围了华北和华东的侵华日军,控制了进入东北的快速通道,才给自己创造了捡装备的机会;

2.开始找炮的1945年11月,东北已经冰天雪地,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散乱抛弃的大炮是非常难找的,但在推进土改的我军却可以依靠群众的指点精确定位,几个月内就把它们收集完毕。

3.同时,我党1935年就开始布局,坚持建立炮兵学校培养人才,才能在日本投降时派出1000多炮兵干部挺进东北,把那些捡到的大炮修好、用好,诠释了什么叫“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4.再说“近迫炮兵”战术,看起来很容易复制——不就是把炮往前推吗?但这需要炮兵推进到敌人的机枪射程之内,主动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从相对安全的兵种变成高危兵种,没有高度自我牺牲的精神、没有宁可自己牺牲也要减轻战友伤亡的团结意识也是做不到的。

5.至于炮兵的集中编组,蒋军倒是想学,可国军中那些分散的炮团、炮营都是长官们的私人实力,是长官们安生立命、升官发财的保证,要拿走又谈何容易?

6.更何况,解放军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群众热烈欢迎、有基层干部组织民夫修路、加固桥梁、协助推炮,可以大大提高行军速度,能够想在哪里集中、就在哪里集中。而国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逃避一空,连向导都找不到,还指望什么协助?

而且,国军自己的车辆、马匹也没干什么正事。日本投降后,国军接收的日伪汽车有28501辆,如果好好使用和保养,可以彻底改善炮兵的运输状况,可长官们却大量倒卖、拆卸、私藏,光保密局查出来的,各个倒卖案件涉案车辆都在1000辆以上,到1946年7月,接收汽车还不满一年就“被报废”了7800多辆,占比高达30%。辽沈战役前,国军曾经向东北增派了几个重炮团,其中炮兵第七团装备30门日造150毫米榴弹炮,用骡马运输;炮兵第十二团是驻印军老炮团,装备美造155毫米榴弹炮36门,用汽车运输。可是去了不到半年,炮七团的骡马就死了一半,炮十二团的美制卡车坏了30%,据说由于缺乏汽油,一次只能出动一个营。可沈阳解放时,光是我军缴获的汽油就有10万升之多,哪像缺油的样子?实际上,这些车辆和汽油都被长官们用于经商和倒卖了。

辽沈战役时,廖耀湘兵团攻占彰武,自以为切断了101的大动脉,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军本该迅速南下救援锦州,但看着彰武堆积如山的粮食,各路神仙又开始八仙过海,用军用卡车做起了生意,把粮食运回沈阳倒卖。锦州城下,我军重炮齐鸣;彰武路上,国军忙着发财,根本不管锦州死活。这样的部队,给他们再好的装备,又有什么用呢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作战如此不力,抢粮如此勇敢,败乃必然”

所以,正如东北野战军炮兵创始人朱瑞烈士所说:战术产生于政治条件。我们的炮兵乃是人民的炮兵,虽然火炮少、指挥经验差,但有人民的支持、团结、刻苦、奋勇、有自我牺牲的品质。而对手是反人民的炮兵,被人民所反对、内部矛盾尖锐、腐败、自私。所以人民的炮兵可以针对他们的弱点,为他们量身定做一套近迫、集中的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后打得他们和南京政权一起灰飞烟灭。

解放战争中,我军的炮兵竟然比国军更强大?

毕竟,唯有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