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鸡蛋换杏

 客从丁桥来 2024-05-22 发布于河南

在城市街头,看见卖杏的小商贩,问杏怎么卖,十元三斤。随手买几斤杏,小时候吃杏的场景在我脑海里浮现。

小时候,在农村,麦口前,“拿鸡蛋换杏”是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每年都会如约而至。拿鸡蛋换杏的时候,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新麦没有下来,陈麦早已吃完;拿鸡蛋换杏的时候,正是西南风劲吹的季节,炎热干燥的季风将小麦从青色逐渐吹成金黄;拿鸡蛋换杏的时候,燕子已经归来,斑鸠每天早晨咕咕鸣叫,黄鹭站在枝头朝着小孩,发出类似“你咋不脱光肚”的叫声。

拿鸡蛋换杏的声音,不是天天都有的,而是稍纵即逝的。那时候,物流不发达,卖杏人家的杏树估计不多,卖完为止。我们村的老人说:“杏是鲜物,买几个尝尝鲜,知道个啥味,哪能天天吃”。所以,听到卖杏的吆喝声,得赶紧去买,今天不买,说不定再想吃就要明年了。到了吃杏的季节,小孩天天支楞着耳朵捕捉卖杏人的声音,一旦大街传来“拿鸡蛋换杏”的声音,赶紧跑出去大喊“卖杏的,㗗走哩,换点杏”。

那时候,鸡蛋普遍充当一般等价物。农村人养鸡,公鸡打鸣,母鸡下蛋。零花钱的多少,全靠鸡屁眼能屙多少蛋。吃盐可以拿鸡蛋换,买菜可以拿鸡蛋换,小孩零食可以拿鸡蛋换,只要家里有鸡蛋,生活所需基本都可以拿鸡蛋换,缺乏现金,物物交换,公平交易,老不悫,少不哄。逢集时,有个单位叫食品,他们在集上收农民的鸡蛋,按斤收。也有下乡收鸡蛋的,收鸡蛋的人骑着自行车,自行车后面带连筐,连筐里铺有麦秸,手持一个喇叭筒:“卖鸡蛋,卖鸡蛋,一个一毛五,十个一块半”。有些需要钱的人家,就会把攒下来的鸡蛋拿出卖掉,那都是正宗的土鸡蛋。

换杏的来了,小麦还没熟透,农民正在准备收麦的工具。麻绳是拉麦必备的用品,谁家要是没根绳,根本没法将麦运到场里。打绳是需要多人合作的活,村里大人打绳时,我爱跟着看,有时也上手操作一下,无奈,时间久远,忘记那些物件的称呼。镰刀、铲子、木叉、扫把、耙子、木锨等工具,在没机械化收割之前,都是收麦时的必备工具,大人夸孩子勤快时,会说:“谁谁是个勤快的孩子,丢叉摸扫把,不闲着”。

如今,生活在城市,没地方养鸡,不再用鸡叫几遍计时,零花钱也不需要靠鸡蛋来换。收入高了,住进了高楼大厦,出入有车,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物质生活确实丰富了,但快捷凑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让人再也找不到拿一个鸡蛋换仨杏的幸福感。

幸福是相对的,每个都有自己的幸福指数,收入多位置高未必幸福,贩夫走卒未必不幸福,冷暖自知,悲喜自度。一箪食,一瓢饮,简单生活,无欲则刚,也许不失为是种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