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巴胺与爱情

 天天快乐者 2024-05-2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当我们怦然心动时,会有“来电了”的感觉。英文里经常用“chemistry”来形容两人相互吸引,就好像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这样的说法并不全是比喻,因为爱情的确是与大脑中的神经元电信号和化学物质有关的。有很多种神经递质和激素与爱情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多巴胺。

1. 奖赏预测误差:爱在预期之外

在最初的一些实验中,研究者们发现多巴胺与快感密切相关,多巴胺也被错误地冠以“快乐分子”的称号。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多巴胺并不是快乐的制造者,而是对新奇和意外的反应。多巴胺是一种“预期分子”,能带来兴奋和快感,而这种兴奋和快感来源于“奖赏预测误差”。

如何理解奖赏预测误差呢?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经常在群里发一分的红包来活跃气氛,我有次点开,居然有五毛,就感觉很惊喜。然后群主也发了,接着一串“感谢群主大红包”、“今晚吃大餐”之类的表情包。我想这肯定是个大红包,结果一点才五毛,就感觉手气太差了,有点小失望。

五毛多不多?多,也不多。如果你预期只有一分,结果居然有五毛,那五毛就多了,这种正的奖赏预测误差就会刺激多巴胺系统,带来兴奋和快感。但如果你的预期本来就是几毛钱,那就没什么奖赏预测误差,而如果预期是几块几十块,却只有五毛,预测误差就是负的,会产生失落感。

多巴胺释放带来的兴奋感关键不在于获得的多少,而是在于实际的获得与预期值之间存在一个差值。而这个奖赏预测误差越大,带来的兴奋感就越强。《贪婪的多巴胺》一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仅仅是可能存在奖赏预测误差就足以刺激多巴胺快速行动起来”。

比如你给暗恋的女生表白后收到新信息,或者投简历收到新邮件。你不确定这个消息或邮件是不是对方发来的,可能是诈骗信息或者垃圾邮件;你也不知道对方是同意了还是拒绝了,说不定对方设置了自动回复呢。但即使如此,你看到状态栏图标闪动或是仅仅听到消息提示音,就马上兴奋起来了。

你看到一个新餐厅想去尝尝,看到一款新产品想去试试也是这个道理,你知道它不一定好、不一定适合自己,甚至估计可能会踩雷、会被坑,但就是忍不住。对于欲望多巴胺回路,它在意的是这里可能有好东西,不能错过了,至于之后会不会失望,那不是它考虑的。

多巴胺激励你去探索新事物,也可能引诱你掉入陷阱。有时可能要等待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知道奖赏预测误差的最终结果,这期间多巴胺带来的期待可以转化为希望和动力,但如果沉浸于期待而忽视了当下,期待也可能变成折磨。

图片

2. 魅力的产生、消退与恢复

当我们刚坠入爱河时,觉得对方很吸引人、有魅力。魅力(charm)这个词很有意思,不论是中文还是英语,本身就都带有神秘感。

神秘就意味着未知和不确定性,它可能很美好,也可能很糟糕,更可能是平平无奇。但多巴胺系统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浮想联翩,在众多可能性中幻想那个最美好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疫情之后街上的美女帅哥的比例变高了。有科学家做了调研,发现的确有这样主观感知的变化。他们推测其中一个原因是,戴上口罩之后,面部只能看到眼睛,而只要眼睛长得不错,人们就容易自动去“脑补”出Ta的鼻子、嘴巴和整张脸都好看。

我们对其他很多事物,包括学习一个新的兴趣爱好,进了一家新公司,也会有类似的过程。刚开始觉得新奇,但随着深入了解,可能会有“不过如此”的感觉。这可以说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即魅力、吸引力和神秘感的去除、消解。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坍缩为一个确定的、平平无奇的现实状态,多巴胺的释放随之回归基础状态,除非有新的增长点。
需要指出的是,多巴胺的释放来源于奖赏预测误差,但它的作用效果除了带来兴奋和快感,还会减小之后的奖赏预测误差,起到一个校正误差的作用。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但这正是多巴胺回路的运作机制。
比如你喜欢的餐厅或奶茶店出了几款新品。但过了两周,几款新品都吃了个遍,预测误差就小了。吃美食的味觉体验还是一样的,但新鲜感和兴奋感就越来越小了。
爱情也是如此,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一听到消息提示音,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是不是Ta发的,收到个小表情就兴奋得不行,一句“晚安”就能让人甜蜜入睡。两个月后,日常聊天已经不能带来多大的兴奋,但如果对方约吃饭看电影,那种强烈的多巴胺脉冲又重新出来了,因为有了新的期待,憧憬着新的美好。
多巴胺回路正是通过给予新奇之物和意外之事的奖赏,以及对奖赏预测误差的校正,才使人不断地想要更多、想要更好。
魅力和吸引力的一部分来源于未知和不确定性。它们还跟另一个因素有关,也就是距离。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牛郎织女天各一方,朝思暮想,但真要他们天天待在一起,好感值估计会减少。除了空间距离,还有时间间隔,比如时差和年龄。
很多人觉得这些时空距离会有碍于爱情的发展,但我认为应该分情况讨论,如果是暂时性的、短时间的,不但不会成为爱情的阻碍,反而可能促进爱情的发展。古人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不管是“小别胜新婚”,还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都在提示我们,短暂的分别有利于重新产生吸引力,我们可以称之为“返魅”,一种与“祛魅”相对的过程。
除了短暂的分别,还有很多策略来“返魅”。比如增加随机性,在一个不是纪念日的普通日子送个小礼物,或者偷偷写一个帖子,藏几句话来表露心意。突然发现,我好像今天同时做了这两件事,嘿嘿。有些天猫国际的礼金快过期了,给她买了个耳夹,然后今天这个帖子里也会写几段,记录一个我们的小故事。
还有一个办法,听起来有点鸡汤,但确实管用,那就是不断追求进步,探索多样性。不忘初心做自己,但每天又是新的自己,这样就能给自己和对方带来更多新鲜感。

图片

3. 爱的化学键:近体空间与远体空间

科学家发现,大脑对外部世界进行认知和做出响应时进行了区域的划分。这种划分不是按天上地下,也不是按东西南北或前后左右,而是离人的远近。我们张开双臂,“左手画个圈,右手画个龙”,这些触手可及的地方便构成了近体空间。而在此之外就是远体空间,不管是你需要走几步就能到,还是要坐飞机火箭才能去的地方。
为什么是以触手可及来划分?想必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已经躺在床上了,想去关个灯或者喝点水,但太困了或者太冷了,不想起身。此时,如果电灯开关或者水杯就在床头,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我们会更愿意去做。
我们设想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有些电视剧里出现过这种桥段,一个人心脏病发作,他的药就在桌上,可偏偏差了一点拿不到,只能苦苦挣扎。“若非拥有,便是等死。”虽然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形只在特殊情况发生,但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却是真理。
于是我们本能地认为,只有能立即拿在手里、拥入怀里的东西才算真的拥有。小孩子都喜欢抱着他喜欢的玩具入睡,你跟他说放在桌上明天再来玩,他会认为你就是在抢他的玩具,我觉得也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我们与孩子或恋人牵手、拥抱会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可能有这方面的本能在起作用。
空间距离的划分也意味着时间的区别。我们可以在此刻与近体空间发生互动,去真切地体验,但对远体空间的事物,我们不能即刻拥有。想在远体空间开展活动,除了想要和渴望,还需要计划和控制,这时候多巴胺的参与必不可少,因为它的职责就在于“最大化利用未来的资源,追求更好的事物”。
两个人从相遇相知到形影不离,他们各自的近体空间也逐渐触碰,然后交叉。除了物理意义上的近体空间发生交叉,心灵空间也产生交叠。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管是物理还是心灵空间,都需要保持一些独立性和私密性。
两个人从没有交集,到相互吸引,然后在一起成为恋人,就好像两个原子或离子,逐渐形成了一个化学键 (chemical bond)。有趣的是,bond也可以作为动词,有“建立亲密关系”的意思。
下图是一个氯离子和一个钠离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一开始吸引力起主导作用,等很靠近时,排斥力开始增大,然后在越过某个临界距离后显著增大。两种力的的综合作用,使得整体的能量随距离形成了这样一条势能曲线。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在思考万物之源问题时,在四元素说的基础上加了两种力,他称之为“爱”与“争”,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吸引力和排斥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琢磨琢磨下面这个图,在化学之中蕴含了很多爱情的哲学。

图片

4. 一起向未来:激情之爱与陪伴之爱
爱情的前期阶段是由多巴胺主导的“激情之爱”,它充满了浪漫和美丽的遐想。但随着爱情的升温,恋人之间的了解也加深,于是奖赏预测误差就慢慢减小,多巴胺释放带来的兴奋感也就不能持续维持。
如果我们把这段时间的多巴胺的释放做一条曲线,会发现它就像一段过山车之旅,充满刺激但终归平静。如果不能在之后顺利地切换到当下分子主导的“陪伴之爱”,那么这段旅程就注定会结束。
这里说“切换”其实并不妥当,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开关,能让人一键切换大脑运作模式。更合适的词是“过渡”和“融合”。在激情消退之前,甚至在刚坠入爱河时就应该开始培养陪伴之爱,而不是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才去强行转变。而在陪伴之爱产生之后,激情之爱仍然可以存在,并持续发挥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拉长激情之爱的曲线,并让它在爱情的后期也保持活力。想要进入陪伴之爱,两人之间的了解就必须越来越深入,而这又可能阻碍激情之爱的持续。这似乎难以兼顾,但实际上每一对修成正果的恋人都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因人而异,关键是在多巴胺和当下分子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激情之爱和陪伴之爱互相配合和融合。如果一开始爱情之火燃烧得太过猛烈,可以尝试减缓节奏,保持新鲜感,让未来一直有所期待。减缓节奏并不是要浇灭多巴胺之火,而是引导它温和而可持续地燃烧。
我和我夫人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有次我去大连找她玩。那是一个圣诞,本来预报说是阴天,但见到她的时候居然下雪了,感觉很惊喜,氛围感一下就拉满。欲望多巴胺的释放曲线持续上升,但我们不知道是害羞,还是很有默契,都下意识地在缓和自己怦怦直跳的心,想慢慢地、仔细地品尝这初恋的滋味。
虽然一见面就拥抱了,但后来逛街的时候,一开始我们都不好意思牵手。如果此时用两个透明球体展现我们的近体空间,会发现两个球的边界几乎挨着,却没有触碰。在一个路口,她悄悄拉起我的手,说“过马路可以牵手”,然后补充到,“不过,只有过马路才能牵手哦。”
于是,我们就这样走着,美丽的街景在我眼中已经虚化了,我的眼里只有她和路口。我们在过马路牵手时,沉浸在当下的甜蜜中,多巴胺释放减弱;松手之后,当下分子的活跃度降低,多巴胺又开始活跃起来,让我们对下一个路口满怀期待。
现在回想起来她真是太机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们减缓了爱情的节奏,但爱的体验反而更加浓烈。在这个过程中,多巴胺的释放曲线被拉长,还融入了更多当下体验,于是爱情的滋味变得更有层次感。
写到这里我才注意到,这个方法还引入了随机性。因为是闲逛,不确定是要直走还是转弯。有次我以为是直走,路口还远着,结果她突然看到街对面那个店子有趣,就拉起我的手过马路。我也立即学了这招,突然拉起她手过马路,然后还用“刚好碰到绿灯”之类的小借口来遮掩自己想牵手的小心机。这种随机性会增大奖赏预测误差,从而刺激多巴胺欲望回路,让多巴胺释放曲线变得起伏灵动。
在激情之爱向陪伴之爱的转变过程中,责任感也很重要。我觉得责任感的本质也是追求更多,只不过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更多,而是更大范围的更多——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即使某些行为可能损害自己的短期利益,但我们也会出于责任感去做,因为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中,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也能促进个体利益的发展。
当我们接受社会公约、法律和内心道德律约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产生预期,让多巴胺的释放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在很多情况下,利他行为也能带来丰富当下满足感,让我们觉得责任感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约束。
还有一个通用的策略能增加爱情的可持续性,那就是发展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大目标。借用北京冬奥会的口号,就是“一起向未来”。这个策略在爱情初期阶段就可以着手进行,一直持续到婚后,甚至一辈子。
“向未来”意味着我们在发展中不断进步,给自己和对方带来新鲜感,为多巴胺的释放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同时增强了多巴胺回路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起“意味着两人有充分交流和互动,由此带来丰富的当下体验。这个过程中的比拼和协作,还能进一步增强多巴胺和当下分子互相配合的能力。
在一起向未来的过程中,双方的多巴胺控制回路也能产生协作,让彼此有更多默契和共鸣。当我们在远体空间能达成一致时,在近体空间也会更加融洽,就好像开车时我们看向前方,路就自然走正了,而紧盯着眼前反而容易偏离航道。
一起向未来和保持个体独立性并不矛盾,但需要两个人不断探索和磨合,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或是协同,或是互补,或兼而有之。当两个人的追求和进步产生合力,产生“1 1>2”的效果时,这样才算真正形成了爱情的化学键。
上述关于爱情的讨论,也有很多适用于亲情、友情和工作关系。例如,在朋友之间也经常会有从好奇、吸引,到祛魅和平淡,再到深入交流、增进理解的过程。在一些创业公司中,创业者和投资人除了商业关系,也有点类似恋爱的关系,也会历经从激情之爱到陪伴之爱,从互相欣赏和共同期待,到互相信任和共同成就。
人这一辈子,不断产生连接,产生羁绊,形成爱的化学键,然后有些连接又慢慢减弱、断开。有惊喜,有感动,也必然会有一些失落和遗憾。在这样一个动态变化的连接网络之中,我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被连接网络定义的社会人。我们的期待和欲望、激情与陪伴,通过这个网络在分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多巴胺回路也是相通的。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