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初夏

 新用户1161gWQe 2024-05-22 发布于天津
图片
2024018

更胜春


绿槐繁密,柳枝风动。

微风穿过林泉,带着清凉入室,吹散了窗下淡淡的沉香香气。对弈声伴风而来,时隐时现,时高时低,扰醒了午睡的苏轼。

图片
《柳塘图》局部 明代 戴进

苏轼没有怨气。他缓缓起身,望向远山,沉寂片刻后,哼唱道: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这是一首带着温凉触感的词作,词牌名为阮郎归。阮郎,是为东汉阮肇,相传他上山采药,迷路遇到两位仙女,仙女邀他至舍中做客,以致淡忘了时间,待其返家,子孙已过七代,阮肇入山再寻仙女,仙女却踪迹全无。

图片
《柳塘图》局部 明代 戴进

带有神话色彩的词牌名,始于南唐李煜,又叫碧桃春。苏轼有感春夏之交的温和与清丽暗含春天浪漫气息的碧桃春意为意象,将诗词题为《阮郎归·初夏》。

图片
《柳塘图》局部 明代 戴进

初夏,春意仍在,暑热未至。

短暂怡人的季节,可尽数调动人的感官与心绪,使之流连。诚如苏轼,被断断续续的声响唤起,遂即沉浸在了淡雅清新的初夏氛围之中。他沉香气味和对弈声音所象征的嗅觉、听觉,转换至视觉,兴致勃勃地续写着眼前景致,如其文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图片
《柳塘图》局部 明代 戴进

初夏时节,午睡与观花,素来相适。苏轼懂得其中奥妙,比苏轼晚一个多世纪的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也曾提及两者的微妙连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诗中的柳花,及苏轼笔下的荷花、石榴花,均是夏时良物为人所喜爱。除此之外,文人钟意且有自喻之意的初夏植物里,冷逸干净、花香清雅的栀子花,亦不可少。而若论图画此花,元代钱选的《栀子花图》,当是最为特别。

图片
栀子花图 元代 钱选

钱选将宋画的精细与水墨花卉之简略融于一处,创造出了一种更加脱俗的新体格。这里的新,不同于院体的细致,也不同于大写意之放达,钱选在两者之间,找到了生动与冷静兼有的一种克制。

就像这株栀子花,风格清冷,格调疏离,但细读其设色与线条,却又生动异常。钱选勾画出了栀子花的新润与斑痕,令两者形成一种气韵,此般气韵,引得微风前来,而这微风,正是初夏的清凉微风

图片
栀子花

苏轼的这个初夏,写下有微风、有花香的《阮郎归·初夏》,也在人生起伏之际,有了新的感悟。

是年,他收到宋神宗“手札”,得知将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为此,苏轼拜写《谢量移汝州表》呈上,神宗读后,叹曰:苏轼堪称奇才。发出谢表,苏轼一家准备离开待了四年多的黄州,临行前,他将雪堂与东坡交予晚辈潘大临,期盼自己仍可回到黄州,与旧友相叙。

图片
栀子花

初夏未过,他行至庐山。

较黄州,山间微风来得更加肆意,却也更加畅快。苏轼观山势走向,仰望重峦叠嶂,不时慨叹自然之博大与包容。东林寺禅师一路陪行至西林寺,两人互谈禅法,机锋频出。

图片
栀子花

也正是在这个初夏的庐山山中,苏轼写下了千古名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图片
栀子花

诗作看似是在写游观感受,实际透露着人生转换之际,苏轼看待事物的哲思方式。这种方式,源自对自然的感悟,也来自苏轼本有的豁达。

1084 年的初夏,格外漫长。苏轼出西林寺,下山离去,他伴着春夏清凉,继续向前。南朝诗人徐陵曾写“夏浅更胜春”,对苏轼来说,这个初夏,应是胜过春天的美好的。只是,他并不清楚,这次人生转换,仅是其起伏之路上太过微小的变化。不过,那又如何,苏轼的世界里,微风与花香常在,正如这个初夏他细腻观察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作者:莫一奥,艺术史研究者,写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