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先红:初心未改,记忆永存:唐庄乡中的青涩印记

 乡土大河南 2024-05-23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初心未改,记忆永存:唐庄乡中的青涩印记



作者 | 史先红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每次回老家,都能在家门口看到我的初中母校:唐庄初级中学,区区两百米的距离,却很少进去!无数次围着校园周边散步,透过大门张望校园的一草一木,静静地聆听校园内学生的读书声和老师的讲课声,处于对母校和学校教学秩序的尊重,尽量不去打扰,但心里一睹母校芳容的心情却一直都有。

终于在一个学校放假的日子迈进了这个承载我记忆和梦想的初中校园,整洁一新的校园比我们上学时大了一倍还要多,唯一能找到的痕迹便是我们上学时的那栋教学楼,据说还是在原址新盖的,但依然不影响我对它的热爱和专注,仿佛能看到我们上学时的影子。

我上初中是在八十年代末期(说起来好遥远啊),那个时候学校大门朝北,仅有一栋两层教学楼,二楼的最西头便是我们班的教室。刚上初中还像个小孩子一样贪玩,犹记得下课后讲台上抓石子儿,手上磨出长长的倒欠皮;晚饭后学校外面的麦地里玩木偶的游戏,唯有预备铃响才慌忙跑进教室;冬天冷的时候教室外面的墙角处挤囊包;早自习下课铃响后,门口第一排的那个小个子男生“蹭”一下就蹿出教室,奔向食堂;冬天的第一场大雪过后,作为走读生而忘记带除雪工具被班主任老师狂批;第一次看到化学实验的神奇,第一次看到浓硫酸竟然像水一样……一幕幕的联想彻底把我拉回到了初中时代。
01
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课便是劳动课,经过了一个暑假的操场已经变成了草原,没有了这些调皮孩子们的踩踏,操场的野草如吃了生长素一样疯长,半人高是常态。本着自己的操场自己建的原则,锄草当然也是学生的事儿,劳动工具由走读生提供,体育课上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责任到班,一两天的功夫一个干净的操场便呈现在眼前。
自己的操场自己建,自己的操场自己用,除了体育课,操场还是我们那时候的考场,月考,中考,期末考,只要不下雨,操场永远是我们的考试阵地。带着自己的凳子,自己准备一个书夹子,垫在腿上当作书桌,两个人之间间隔一米的距离,监考老师在操场上踱步,一眼望很远,想作弊是不可能的。那时的监考老师估计也很自豪,因为操场在校园外,挨着庄稼地,视野很好,有种沙场点兵的豪迈。
从学校到我们村之间是一片麦地,不知道是谁带头从地中间斜过去踩了一条路,北四村所有的走读生都跟着从那里走,那条本不存在的路硬生生被踩的跟马路一样坚硬,甚至连路过的人也把那里当成了一条路来走。土地的主人是刨了一次又一次,怎奈那帮臭小子们一天几遍地从那里上学走,尤其是初冬刚犁过地的时候,晚自习下课甚至跺着脚从地中间走,想要一次成型地踩出一条路,很快便能如愿。冬天也罢了,春天麦子疯长的时候,是断不能影响麦子生长的。于是麦地的主人干脆在地头守株待兔,逮住便送到学校,这一招很管用,总算止住了那帮臭小子们的无赖行为。
刚上初中的时候正赶上社旗电视台播放“射雕英雄传”,在当时娱乐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基本上是家家都放、人人必看,放学路上一起讨论剧中人物便是我们最主要的话题。对东邪黄药师的佩服、西毒欧阳克的厌恶,对鬼精灵黄蓉聪明调皮的喜欢、对傻小子郭靖勤奋善良的爱护,好像是所有人共同的价值观。那个时候谁要是会唱《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粤语版,便是全校的歌唱明星。犹记得在校门口的二层小楼上召开的联欢会,一个家是社旗的高年级同学唱了这首歌曲,感觉像是明星演唱一样悦耳动听,让我在内心里充满了佩服和仰慕,学唱这些影视歌曲也成了我们的业余爱好。

在当年流行贴画的背景下,几乎每个女生人手一个笔记本用来抄写歌词,在合适的位置贴上自己喜欢的明星贴画。至今仍能清晰地记起我那像箭头一样的歌词本(写字总是把撇和竖那一笔写的老长)上有序贴着83版《射雕英雄传》中黄蓉、郭靖、穆念慈、杨康等的贴画,薄薄的笔记本有了贴画的加持,一个个变得像面包一样厚实,互相传阅和翻看成了我们的一大乐趣。
除了抄写歌词,小说与诗歌也是我们的一大爱好。大约初三的时候火遍全国的“汪国真热”也传到了我们学校,能有一本汪国真的诗集的人就是大家争相讨好的对象,因为都想早点一睹为快。读汪国真的诗歌,成为校园最流行的生活,我也加入了汪国真小迷妹的行列,他的诗歌浅显易懂,主题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至今仍然能够记起: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正是这些诗歌的激励,让我有了坚定前行的勇气和毅力。初中的时候爱生病,不知是营养不均衡还是怎么的,火疖子,鼻炎,流鼻血轮番折磨着我那瘦小的身躯,整天吃药打针去医院,学习倒成了附带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辍学,因为我喜欢这里的一切,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

02
当时的唐庄初中很有名气,拥有良好的学风和一批业务精练、干劲十足的老师,吸引了很多社旗县城和外县的学生都过来借读。

初一的数学是王德超老师教的,他是我们村的老三届大学生,正是他的一句话“妮儿的数学好,将来可以学理科”,成为了我的方向标,我坚信自己是学理科的料子,在高中分科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虽然学起来很难,但也丝毫都不后悔。
也许是受三哥学英语的影响,我特别喜欢英语,也喜欢我们那个年轻漂亮的初一英语老师杨涛娟。杨老师教我们英语的时候好像正处于异地恋状态,她会趁我们读书的时候读男朋友的信,看到杨老师嘴角泛起笑容,我也跟着开心;如果杨老师嘴角没有泛起笑容,我甚至有点担心,担心她男朋友欺负我们漂亮的杨老师呢!现在想起来那一幕都觉得很好笑又很温馨,这也许就是偶像的力量吧,杨老师就是我心中的完美女神。
初二的语文是马成义老师教的,马老师不苟言笑,总是给人一幅很严肃的感觉,但是语文课讲的很好,粉笔字写的更是漂亮。那个时候经常听父亲说马成义老师教子有方,孩子培养的特别优秀,油然升起了对马老师的敬畏感,为自己能成为马老师的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当然语文课的学习更是马虎不得。
初三的班主任是余清梅老师,余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学名师,也是为数不多的金牌班主任之一,常年教初三英语,英语课讲的很棒,很多学生都对余老师充满了敬仰,感觉能够进入余老师的班级就会升学有望。余老师讲课干脆利索、生动形象,一举一颦无不透露着博学和自信。虽然对余老师充满了敬仰,但是胆小的我自始至终没敢和余老师单独聊过日常,总是把余老师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前几年去探望余老师的时候,方知余老师的英语是自学成才,更是对余老师充满了敬佩。
自带喜感和幽默的化学老师王长松,严谨严肃自带威严的物理老师张炳耀,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天南地北无所不知的地理老师田新民,经常走近学生中一起讨论几何证明题,眼睛总是布满血丝的几何老师庄俊,会弹琴的电工兼音乐老师王宝……一幕幕课堂上的形象在脑海里循环播放,每一个老师的辛勤教诲,都是我们成长的指引和前进的动力。
03
由于家离学校近是走读生,所以跟班上其他同学交往不多,联系最多的就数同桌和邻桌了。小蕊是我初一时的邻桌,我俩特别投缘,一起学习讨论、嬉笑打闹,真是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偶有口角发生但丝毫不影响我俩老铁的感情,说“食同桌寝同床”也不过分,因为冬天上学太早,我会和小蕊抵足而眠睡在她的床铺上。
当时的宿舍是教室改成的,几十张床挨个摆放,只留几个小过道,大部分人上自己的床铺都是从床头爬进去的。紧挨的床铺也把大家的心聚在了一起,宿舍里大家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没有取暖设施,就靠宿舍几十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升温取暖,房间挤满了床铺和人,倒也没有觉得多么寒冷。宿舍里除了床铺还是床铺,电灯是唯一的电器,偶尔还会停电罢工,完全不用担心用电安全问题。条件虽然简陋,但是和男生住教室里课桌上相比幸福和优越很多。

学校食堂伙食简单,我会想着让小蕊去我家吃吃家里饭,便提前给老妈说了这事儿。热情好客的老妈欣然同意,但是第二天由于母亲忙里忙外忘记了这事儿,只做了平常的红薯粥家常饭,当我和小蕊回家的时候家人非常热情地招呼小蕊,但是还是让我感到很没面子,小蕊则很懂事地开心吃饭。为了表达歉意,第二天母亲专门做了蒸面条来改善伙食,再次邀请小蕊来家里吃饭。
偶尔我也会骑自行车和小蕊同行回她家,往返几公里也不嫌累。遗憾的是第二学年小蕊便跟随父亲转学去了宝鸡市,为此让我伤心了很久呢。阔别三十几年后杳无音讯,偶然的机缘取得了联系,去年重逢依然亲切,回忆起那些放学后一起追逐嬉戏的场景,感觉仿佛还在眼前。
小冰是我初二时的同桌,小冰性格外向豪爽,有她在的时候总有欢声笑语。在当时男生女生普遍不说话的时候,小冰的假小子性格却和周围的男生女生都能打成一片和谐相处,我也跟着小冰认识和了解了后排的小张。
小张是我们的邻桌,他经常说很羡慕我们俩都是走读生,能每天吃到家里的热乎饭。他每次回家要徒步翻过两道河,家里兄弟姊妹多家境贫困,父母能让他继续读书已经很不错了,每次从家里拿麦子换饭票的时候,母亲总是不自觉地嘟囔着“今年的麦子剩的不多了”,他说此刻就感觉自己是家里的罪人一样,好像家里的贫穷都是他造成的,家里所有的麦子都被他霍霍掉了!但是还不想辍学,他想走出那个贫困的乡村,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哪怕能像小冰一样住在乡政府,能吃商品粮就中,也正是这个小小的愿望督促着小张刻苦学习。
背负着“家庭罪人“感在教室里学习已经让小张思想包袱很重,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让小张苦不堪言。
由于学校没有餐厅和男生宿舍,所以教室还承担了男生宿舍和男生餐厅的作用。一天早上,班主任大发雷霆地训斥小张,原因是有同学放在教室窗台上的饭碗被人撒了尿,据说嫌疑人便是小张,小张委屈地说不是他干的,但是他找不出证据自证清白,所有的惩罚都得无条件接受。
惩罚的措施是要小张赔给同学一个新铁瓷碗,并且要写检查让家长签字。买碗还可以编个理由找母亲要钱,再多听几句母亲的责怪和嘟囔罢了,写检查找家长签字可真难为死小张了。
小张的父亲虽是农民,但也是很倔强、特要面子的人,如果知道小张在学校犯了错误写检查不得打断他的腿啊!小张灵机一动,想起来父亲有印章,便趁中午放学徒步回家,偷偷翻出了父亲的印章,用哈气哈一下盖在了检查保证书上,看起来还可以,“阿弥陀佛,谢天谢地,总算解决了”!
小张终于松了一口气,匆匆吃完饭便奔赴学校交差!事情虽然解决了,但是心理依然觉得憋屈,更是对家庭增加了负罪感,好在小张的承受力比较强,因为心中有梦想,学习还得继续下去。在寒冷的雪天,单薄的被褥会让小张特别想念那个并不富裕的家,对着窗户朝向家的方向飙上两句“我爱你塞北的雪“,以表达自己对那个穷家的思念。
记忆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往事便如滔滔江水般涌来。初夏季节的晚自习前,一群群穿着清一色的草绿上衣、公安蓝裤子(当时的潮流)的学生们三五成群地坐在学校东沟边的树林里乘凉读书、聊人生,当然更多也在看风景,遥望着骑自行车的路人如何经过那个两边都是陡坡的小石板桥,总有几个烧包的小青年要骑自行车飞驰而下,咣当掉入水里也是常有的事儿,尴尬的氛围迅速蔓延,大部分人都会装作没看见,没读书的也赶紧低头看书,时不时再偷瞄一眼那个人是怎么上来的,窃窃私语捂嘴偷笑,明明想看但又不好意思看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温婉端庄的小玉,稳重大方的小辉,懂事勤奋的小洁,大姐姐一般的小青,一起走在上学的路上,一起讨论学习生活、青春年少的梦想和热播的剧情,这些好友的的陪伴,笑声的交织,都是我们无法磨灭的友情。同学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如今已经各自闯荡天涯,但青春的友情永不散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史先红,社旗县唐庄乡人,1996年加入许昌学院教师团队。爱好摄影和旅游,工作之余喜欢通过镜头捕捉身边的美景,利用文字抒写平凡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