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行诀经方配伍规矩,并非用味补、体味泻!

 goinggoing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一、辅行诀经文中提到了五脏五德,如下表:

五德

肝德在散(辛木)

以辛补之

酸泻之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咸火)

以咸补之

苦泻之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甘土)

以甘补之

辛泻之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酸金)

以酸补之

咸泻之

肺苦气上逆

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苦水)

以苦补之

甘泻之

肾苦燥

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不少人认为:体味系泻本脏者,用味系本脏所欲的宜食之味。即用味补、体味泻,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二、认为用补体泻者的认识依据举例

1、肝木之气,以散为用,酸味能收,辛散与酸收相对,泻用酸,补用辛。

2、心火之气,以耎为用,苦能坚藏,咸耎与苦坚相对,补用咸,泻用苦。

三、应用延伸

有人用五味来解辅行诀,并将五味的功效归纳为:辛味补肝、苦味补肾等,具体为:

1.辛味:补肝、泻脾、宣肺;

2.咸味:补心、泻肺、润肾;

3.甘味:补脾、泻肾、缓肝;

4.酸味:补肺、泻肝、收心;

5.苦味:补肾、泻心、躁脾。

做成表格如下:

图片 

理上不圆通,临床治疗效果必有局限!

四、错误原因

临床多或者细心、逻辑严密的中医师们其实很容易发现上面归纳提升是有问题的,具体有以下四方面原因,同时以辅行诀的小补肝汤经方为例说明为什么“用味补、体味泻”是错的

1.辅行诀以五味为重点,辛散、火软、甘缓、酸收、苦藏。以味进行补泻,体用化均有味,若仅用味则忽略了体用化的区别

体用化3个辛的含义是不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