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灵顿的国画缘

 大春观察 2024-05-23 发布于江苏

惠灵顿的国画缘


作者蒋  玲

今年3月,来到新西兰惠灵顿的第一个星期天,儿子便开车领着我们去看望一个中国朋友。汽车驶进热闹的古巴街,这里就相当于我们南京的夫子庙,据说很早以前有一艘古巴的船来到这里,因而得名。我们在一家画店的门口停下,这是惠灵顿唯一的一家中国画店。
我急切地跨进门,《墨缘轩》的橫匾安在,店堂里依然挂满了中国画,我禁不住有些兴奋。只见一位健壮的老人正在和一位老外谈话,他见我进门,微笑地转向我。
“陈先生,你还认识我吗?”我问。
他打量着我:“好像有些面熟。”我笑了。我知道他是不认识我了。
陈先生的中国画店
“2020年3月,新冠疫情期间你送给我4张4尺整张的宣纸,让我能继续画画,还记得吗?”我提示他。“哦,原来是你!记得记得!”他笑了,站起身来和我握手。中等身材的他,方正的脸庞上一双眼睛很有神,精神矍铄。全然看不出他已经74岁了。
陈康渭先生和作者(图右)
四年前我在惠灵顿看儿子,每天学画写字。看到院子里盛开的芙蓉花和高大的天蓝色的兰花球,突然就有了冲动,画了一张题款为《咱家小院》的水墨画,又在画里添上一只睡觉的小猫。这好像是我的第一次创作吧。
画画带给我的乐趣就像是老公在院子里种青菜。播下菜籽后一连好多天地里没有动静,寂寞的黑土,没有一只鸟儿飞过。有一天正站在院子里发呆,突然发现地里冒出来一片片碧绿的很小的芽儿,很小,但它们出土了!我写了一首《七律·种菜偶得》:“南院翻黑土,播籽盼菜畦。云铺田野阔,海涌兀峰奇。寂寞无飞鸟,悠然有我心。耕耘收瓜果,惊看小叶青。”
带去的宣纸每天都在画,计划中能画到我回国。可是新西兰突发新冠疫情,机场取消了我们原来订好的航班,推迟到20天以后才能飞。宣纸不够我用了。我问儿子,惠灵顿哪里有卖宣纸的?他在网上搜了一下说,只有一家中国画店,但人家不卖纸张。我不甘心,还是去看一下吧,我对儿子说。我们来到《墨缘轩》画店,认识了画家兼店主人陈康渭先生。
陈先生看了我临摹的《芥子园》山水画的画稿,“嗯,有功底。”他说。我心里偷着乐,嘴上说“哦,没有,没有!”他从店堂的里间拿出几张4尺整张的生宣送给我。“你把整张纸裁开就够你画的了。”他说。宣纸有些年头了,微微发黄。还不知道他是哪一年从国内带过去的。在惠灵顿得到这样的宣纸太珍贵了!
陈康渭先生出生在广州,5岁时随父母移居香港,10岁那年跟着他父亲的一位朋友,一位岭南派画家学画。23岁那年来到新西兰求学生活至今。
我仔细欣赏着他的水彩画作品,用笔染色有着娴熟的技巧,花鸟和动物非常可爱,充满了艺术情趣。他的职业是做广告设计和策划。工作之余,他买下这间门面开画店,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创作,接受私人定制绘画,教新西兰的孩子们学习中国画,到大学里开设中国画的讲座。
“画店的生意怎么样?”我问道。
“要是靠这个画店谋生,早就饿死了!”他幽默地说。
这就是一种热爱和精神寄托。也只有热爱国画的人,才能理解我希望有宣纸画画的心情。当时我就暗想,等下次到惠灵顿来,一定买一些生宣纸送给他。
没想到这一别就是4年。因为新冠疫情的阻隔。
“我带了一件礼物送给你。”我拿出一叠宣纸,4尺整张的檀皮生宣20张。“这是好的生宣可以用来画作品的。”“哎呀!太感谢了!我就给了你几张,你给我这么多!”他开心地和我合影留念。
开心的礼物
我平时学画用的宣纸不到一元钱一张,这次送他的檀皮生宣13元钱一张,是最好的安徽泾县宣纸。但这不是钱的事。我表达的是对他的敬重和感谢的心意。

陈先生是新西兰著名的中国画家。2023年春节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在国会大厦举办了中国卯兔年迎新春活动,新西兰新任总理希普金斯亲自参加。陈先生受邀现场绘画,在优雅的古筝音乐伴奏中,泼墨挥毫。他向中国驻新西兰大使赠送了一幅可爱的兔子水墨画。向越南驻新西兰大使赠送了一幅猫画,越南当年的生肖年就是猫。充分展示了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2008年奥运会新西兰国家队的服装题字“新西兰”

最让陈先生自豪的是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新西兰参加奥运的海报上请陈先生用楷书写下“新西兰”3个中文字,并把这3个字印到国家队的队服上,作为新西兰参加北京奥运的象征。真是太棒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新西兰的孩子们也喜欢中国画,他们学着使用毛笔,用砚台研墨,在宣纸上画小动物和花鸟。
学习中国画的新西兰孩子和陈先生
陈先生继承发扬了中国岭南派画家“西为中用”的绘画风格。他笔下的人物,以西画的光影技法和国画的传统技法相结合,栩栩如生。他创作的人物肖像即酷似其本人,又显得精神焕发和完美,得到很多新西兰人的喜爱。

陈康渭的肖像水彩画作品
又是一个星期天,古巴街上人头攒动,聚集了很多老外来参加惠灵顿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街头和广场上有来自各国的艺术家团队作精彩的表演。我们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我最感兴趣的是一家有名的西班牙餐厅在街头摆摊出售牛肋排。很多老外在排队买,23纽币一根。长长的牛排骨抓在手上,连着一大块喷香的牛肉,就站在街边上啃。牛排经过事先六个小时的熏烤,在现场的大烤炉里再次加热,外焦内嫩,浇上各种颜色的拌料,好吃极了。
突然想起,今天是星期天,不知陈先生教画的班还开着吗?我悄悄地走过去,隔着玻璃门一看,几个新西兰孩子围坐在一起,陈先生在给他们上课。我悄悄地又走了。

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国画艺术的美的种子,寂寞多时,种子一定会冒出碧绿的小芽。

2024·5·18·于惠灵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