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老羊铲史 绝非虚谈

 老羊铲史 2024-05-23 发布于河北

起因:

因为写过一篇“当代花木兰郭俊卿”的文章,疫情第一年的时候,郭俊卿的老家赤峰左旗宣传部的领导来承德,搜集郭俊卿的资料,准备建一个纪念馆。左旗的领导找到我是通过承德博物馆的李然,于是我就认识了李然,李然也认识了我。

认识了就认识了,交往并不多,因为他忙,我也忙。

昨天下午,李然发过来一篇文章,是写读我第一本书《来的都是客》的感受的,我读完文章,第一感受是作者认真读完我这本书了。于是就问李然,作者王兴凤是哪位先生?

李然一呲牙:是我媳妇。

媳妇都这么厉害了!!!

绝非虚谈
——读杨润忠先生《来的都是客》有感
王兴凤
面对亘古恒常的宇宙,变动不居的时间,渺沧海之一粟的个体,即便如逸兴湍飞的诗仙李白,在交错缠绕的时空之下,也不得不发出了这样的感喟:“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因为从小生长在大山深处,闭塞的交通和落后的讯息,导致了我对山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在上初中之前,我最远只到过离我家三十里远的我们镇所在地黑山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年少的我总是会尽力爬上一座又一座高山,眺望远方,却发现远方的远方依然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总以为自己登上的是最高的山峰,看到的应该是不一样的风景,到头来却发现没有什么不同。就在山风从耳畔呼啸而过的那一刻彻底明白了“山山而川”的含义。眼前的群山如海浪般奔涌而来,让我确信这就是海,凝固的海,尽管那时候还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长大后,见识过了世间的种种,却发现对山的依恋已经深深地揉进了骨子里,以至于在平原区生活有了种种的不适。平原太空旷,没有大山作为参照物,心里总是不踏实。世事无常,唯天地永恒,山川永恒,而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
在亿万斯年的时间过往中,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漫长,而镶嵌在燕山褶皱里的热河这块宝地,以钟灵毓秀之姿,慷慨博大之怀迎来送往了多少过客?山戎、东胡、乌桓、鲜卑、匈奴、库莫奚、契丹、蒙古、女真,名单很长,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曾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他们是过客,同时也是这块土地上曾经的主人。有田园牧歌的岁月静好,但更多的却是为了生存,四处征战,血洒疆场,马革裹尸。那迎着夕阳晚归的牧群;那站在路旁,翘首盼望在外征战的将士凯旋的人们,连同金戈铁马的厮杀声都隐入了历史的尘烟之中。
他们来了,他们走了……
出于对家乡热土的那份深沉的爱,烙印在承德资深媒体人杨润忠先生(老羊铲史)血脉之中,传统的“士”的精神复活、激荡,冲出血脉,驱使他以“阐史”(铲史)为己任,在无限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从广度上不断爬梳,深度上不断挖掘,乞乞㩿㩿,终于让那些曾经在承德这块土地上驻足的主人(客人)跋山涉水,跨越时空,以鲜活的面容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康熙、乾隆、雍正、嘉庆、咸丰、慈禧、肃顺、纳兰性德、钟南山、曾光、胡大一,名单很长,他们从杨先生的散文随笔《来的都是客》中走来,历史的云烟涤荡尽净,他们以最接近本真的面貌令我们耳目一新。我想这一定是杨先生在对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理性思考之后,得出的真知灼见。如此,方才难能可贵!
每每阅读有关历史的文章,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让枯燥的历史叙事,变得不那么枯燥,那些阅读起来晦涩难懂的,通篇充斥着唬人的学术名词的文章,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如何让文章阅读起来很丝滑,怎样“阐释”才能够接地气,而不是板起面孔,高高在上,这其实是对学人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深厚的文史知识贮备,又要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在叙事和文字处理上,《来的都是客》做到了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让普罗大众在收获了历史知识的同时得到了阅读的快乐。如此,方才难能可贵!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六一》“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这是笔者阅读完《来的都是客》后最真实的感受。“会心处”就是作者的观点与我同频,读着读着就会会心一笑。历史学家罗新说他喜欢阅读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的书籍和文章,这样才能够触发自己的思考,促使思考更加深刻。我固然赞同他的说法,但是我更乐见某某的观点和我同频共振,那时会特别引为知己。阅读之后,有时莞尔,有时捧腹大笑,有时又唏嘘不已,笑过之后的思考是意味深长的。
杨先生在《五十多年前,医者钟南山在承德的宽城县做了什么》一文中说“抽调专业人才去组成各种工作队,也是特色。”深以为然,我在书的空白处批到“一直延续至今。呵呵!”在《纳兰性德侍卫康熙皇帝在围场:你爱你的江山,我爱我的美人》一文中,杨先生写到“正如苏轼所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总是在翻烧饼,朝代更迭,英雄辈出,最后不都是一抔黄土吗?”简直是振聋发聩,窃以为这就是整部书的“文眼”!这不正是“来的都是客”的注脚吗?这世上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呢?三百年前康熙皇帝肇建避暑山庄,承德结束“瓯脱”历史,使其掌于职方,逐渐发展成为闾阎日繁的大都会,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皇帝对山庄和外八庙的苦心经营,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大事件,影响到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代代的帝王,他们一定认为自己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然而三百年后,世界已是天翻地覆,帝王所创造的一切已成陈迹,山河无言,又是谁主沉浮呢?
这个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来的都是客,那我们会不会被认定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代言人呢?通过杨先生的“铲史”,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曾经在承德历史上出现的人和事,是鲜活可感的。在历史的叙事中,个体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行,往往会身不由己。个人的命运有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为什么那些杰出人物却为社会和时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呢?除去客观因素,最重要的是人的主观努力和奋斗。
宇宙荒原的小径上,人类踽踽独行。天地悠悠,雪泥鸿爪,唯精神永恒。来的都是客,《来的都是客》!
2024年5月21日

作者简介:

王兴凤,蒙古族,丰宁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毕业,避暑山庄管理中心文博研究馆员,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老羊铲史新出版的历史散文集《来的都是客》序:一襟情怀唱大风

承德人,为什么家里要有一本《来的都是客》

杨海涛:我认识的“老羊铲史”和他的《来的都是客》

白瑞兰:和老羊一起品历史   ——夜读《来的都是客》

承德档案专家说:老杨印象及《来的都是客》读后

著名诗人步九江评《来的都是客》:厚积薄发无穷期

惠龙: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来的都是客》随感

伊志山:老羊铲史和《来的都是客》是怎么炼成的

王景山:《来的都是客》以新闻方式写旧闻,用文学语言论历史

《来的都是客》:诚邀四海宾客  力促承德名扬

陈建强:看《来的都是客》 也说“老羊”其人

自有文章惊海内   喝酒读书铲史忙 ——我读《来的都是客》

我从来都是低血压,读了半小时《来的都是客》,头不晕了

书讯:《燕山牛》《来的都是客》《响水之音》出版

高思文:别样“铲史”味芬芳——试说老羊铲史集粹《来的都是客》

以客观的历史待客——也说《来的都是客》

图书受欢迎是因为读者爱看,爱读——王舜谈《来的都是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