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坛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香文斋 2024-05-23 发布于新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六祖坛经》·《行由品》。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图片

惠能·唐代的高僧(638—713),卢是他的俗姓,生于唐朝贞观年间,祖籍河北范阳(今涿州),父亲官至监察御史,后因琅琊王李元庆被流放到岭南新州(广东新州),从此家道衰落。二十四岁出家,拜五祖弘忍为师,并继承了弘忍的佛法,成为禅宗六祖。

“六祖”,是禅宗六代祖师的统称,即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图片
菩提偈 惠能〔唐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图片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说,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如果说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还是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惠能的意思是,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惠能说,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哪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针对他俩各执一词,那五祖是怎么回应的呢?

五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着,你执着它做什么?你执着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着些什么?

“菩提本无树”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第二首,“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意思是说,芸芸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首偈中的第二句,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弟子(我)就如同是菩提树,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拭,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惠能要阐明“明镜”的清净,也就是“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

第三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流传最广。

意思是说,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第四首,“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意思是说,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玄”,在现代汉语中本义是赤黑色,赤黑色颜色较为模糊,由此引申出深奥,玄妙等意思。它是由“悬”演化来的,表示由绳悬挂,又引申出天空,幽远等意思。在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因为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图片

'菩提'怎么没有'树'?'明镜'又不是'台'?这首畿子(有禅意的诗)初看觉得让人感觉似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其实这里'菩提'指'菩提树,'明镜'指'明镜台',树和台都是简称,那么第一句的意思就是——菩提树,本就没有这种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于是接下去,就是,本来这世界上就空无一物,哪里来的东西粘上尘埃,尘埃又粘在哪里?

那么这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呢?

我想先讲述一个故事:应该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吧,佛教的禅宗传到第五祖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开坛讲学,手下弟子有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为神秀大师,是共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此时渐感老去的弘忍大师告诉众弟子,让他们各自做一首畿子,最优者当之无愧为衣钵传承者。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的意境。

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

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无一不说好,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他不认识字,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了弘忍大师的衣钵。

图片


1、'菩提树'和'明镜台',各有什么寓意?

菩提树下,是意指佛祖当年'成道'于菩提树,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也当然成了顿悟的象征。明镜台,表达自己'心如明镜'的佛之境界。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意为人是顿悟的人,有一颗洁净的心,但是会沾染尘世的尘埃,要时刻清扫,是一种入世保持洁净的态度。那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明显就是针对神秀所作,意在表达,佛家是讲究空无,为何一定要认定身体是悟道工具,心是明镜,防止尘埃,其实这是刻意追求,实则自己终究不是'菩提''明镜'罢了。

2、'空'之境,方为顿悟

其实这首诗还是不够全,也就不能很好理解他的思想,原文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从这里可以看出,全诗是一咏三叹式的,再加上了最后的一叹——前四句,是对于神秀的反驳,佛性常清净,没有有尘埃!有,只是未达到佛性,是没有悟,还有世俗的杂念。中四句,是对于'明镜''菩提'的肯定,并不能为了驳倒神秀,而否定'菩提'是悟道之身,'明镜'是洞观之心的道理,后四句,再次回到慧能自己的观点,虽说佛理如此,但是不能过于执着,道理是讲究悟道,明白,但是刻意追求,反倒是道了过来!所以末尾四句,他紧接着说:都在内心,而不是在外界,外界的什么?尘埃呀,也就是入世带来的脏东西!

空之境——就是'以大寂为至乐,无为为滋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所有世间规定命名的东西,其实都是不存在的,你可以叫他菩提,也可以叫他提菩,这都是人为的多余之举。但是有都是存在的,是自然造物出来的的,不然你怎么看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想的到?所以,人与自然和谐,互不干扰,你就自然一部分,一切都不存在,都是自然,你又是你,一切又都有了,和你区别开。所以,做好自己,回归本真,便是那菩提树,明镜台,刻意为之,终是沦为笑柄!

图片

两人的区别在哪里?

菩提,在佛教中象征着觉悟和智慧。然而,慧能却说菩提本无树,这意味着觉悟和智慧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实体,而是内心的领悟。同样,明镜亦非台,镜子本身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是反映出其他物体的影像。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提醒我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无常的。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往往只是一种表象,而真正的本质是虚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无的世界中,而是要认识到事物的虚妄性,不被表象所迷惑。


图片

佛祖释迦牟尼有一次传道,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着一朵莲花,展示给弟子们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有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大迦叶会心一笑。

佛当时说:“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段话其实就是,我有一个修道的方法,是讲究顿悟的,传你大迦叶你了。迦叶继承佛的这门法门,就是禅宗。

禅宗讲究的就是顿悟,只有“根器深利”的人,好了,咱们说人话,就是悟性特别高的人才能学禅宗。

当然,佛是慈悲的,一般人没有那么好的悟性,可以修净土宗,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

好了,咱们接着说禅宗,后来达摩祖师来到中土,把禅宗也带来了,一直一直传,传到了五祖弘忍这儿。

五祖也需要选徒弟继承自己,就给弟子们出了一道家庭作业,让弟子们都写一个读后感。

大弟子神秀的作业: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写得好!但说实话,还是着相了,所以神秀落选了。

小弟子慧能,是个传奇的人物,是个文盲,大字不识,平时就干杂活的,就是你们单位里的勤杂工,但是有一天听了师父讲《金刚经》,突然就悟了。


悟了之后,就什么都会了,样样精通。

我猜想,人们百世千世的记忆是储存起来的,形成了一个意识海,就像是你电脑里的硬盘,所有东西都存储起来了,只不过有时你忘记放哪儿了。

开悟之后,把千百世的记忆都想起来了,像电脑都可以检索出来,那当然是什么都会了。


慧能的作业,就是上面的问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重点还是讲空的,世间什么都没有,都是暂时的,缘散了就没了,你想把它找回来,那不可能,所以一切不必太执著。

如何理解神秀与慧能的佛偈?他们在争什么?出家人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即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用我们比较好理解的词语就是“悟道”。

神秀佛偈表达的意思是,人的身体是开悟的场所(身是菩提树,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人的心应该是清净的。所以,他将心比喻成镜子(心如明镜台)。

镜子之所以看上去脏,是因为受到了外界的污染,所以要经常擦拭上面的尘埃。擦镜子就是修行,把镜子上面的尘埃都擦干净了,就到达了明心见性的解脱境界了。

这就是“渐悟”。后来的王阳明心学,其实也是走了这个路子,就是致良知,实际上就是不断的擦试镜子的过程。

慧能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参禅开悟不需要什么道场,心如明镜道是真的,但它无形无相,怎么会是个台子呢?

明镜无形无相(本来无一物),又哪里来的尘埃呢?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了成佛的潜质。而所谓的成佛,就是让自己潜藏着的佛性显露出来。

那意思其实就是说这些东西,你本来就有,不必外求了,你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就得道了。

显露,就是开悟的过程,既可以慢慢将镜子擦干净来显露,也可以捅破一层窗户纸显露出来。

所以,二者的区别,实际上前者就是渐修,后者就是顿修。二者都对,资质差的一点的适合渐悟,根器锐利的人适合顿悟。



图片

善知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句源自禅宗的著名诗句,它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揭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本文将对这句诗进行深入解析,探索其背后的禅宗智慧和哲学内涵。

'菩提本无树'和'明镜亦非台'分别代表着智慧和觉悟的两个方面。菩提原指佛教中的觉悟之树,但在禅宗看来,觉悟并非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心的明澈。明镜则象征着心灵的清明,不被外界的尘埃所蒙蔽。

'本来无一物'是禅宗核心教义之一,强调世界的本质是空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皆从因缘生,没有固有的存在。这种空性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世界,也适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

'何处惹尘埃'形象地表达了我们的烦恼和困扰往往源于对世界的误解和执着。尘和空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尘是空的具体显现,而空则是尘的本质。正如天空中的云彩,看似实有,但它们只是大气中水分子的暂时聚集。一旦条件变化,云便会消散,回归为虚空。同样,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命流转中的短暂现象,最终都将归于空寂。

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假象所迷惑,也不要对生活中的得失过于执着。当我们认识到世界的空性本质,就能更加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

其次,这句诗也鼓励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尘埃象征着我们的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或轻或重,或好或坏。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尽量避免制造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仅是一句禅诗,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提醒我们认识世界的空性本质,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它也告诫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避免无谓的纷争和烦恼。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才能真正体悟到生命的真谛。
图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唐代高僧慧能的《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的经典之作。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创立者,他的思想和教诲对中国佛教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一种比喻。菩提代表了觉悟和智慧,而则代表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观念。这句话的意思是,

真正的觉悟和智慧并不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和观念之上,因为这些认知和观念往往是有局限性和偏见的。同样,明镜代表了清净和明亮的心境,则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执著和挂碍。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清净和明亮的心境,并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质或情感来支撑,而是要放下内心的执著

(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进一步地阐述了这种境界。本来无一物,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是没有任何执著和挂碍的。而尘埃则代表了世间的纷繁复杂的事物和观念。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无染的,但是当我们接触外界时,往往会沾染上各种尘埃和污垢这些尘埃和污垢就是我们的认知和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情感和烦恼。

(三)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这些尘埃和污垢而感到痛苦和迷茫。我们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生气或者沮丧,甚至会对整个生活失去信心。但是这首诗告诉我们,我们内心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无染的,而这些尘埃和污垢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通过觉悟和智慧来观照它们,放下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四)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让自己被尘埃所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或沮丧,而是要用智慧去观照它们,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我们生气或焦虑时,要意识到这些情绪只是暂时的,不要让它们影响我们的内心平静。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下对尘世的执著。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或名利地位,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我们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慈悲心去关爱他们,用感恩心去回报他们。

(五)在追求觉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要多读经书,多听开示,多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道理,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觉悟水平。

(六)最后,我想说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境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觉悟在于看透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让自己被尘埃所染,同时也要学会放下对尘世的执著。在追求觉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自在。

图片

静能生慧,行能解惑

有太多人活在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中,活在自我贬低里。在心灵的层面,有人前所未有地绝望,却没有人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有人一遍遍拷问自己: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世界这么大,为什么我的世界这么狭窄?


布罗茨基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里提到:“请你们尝试用这样的思想来宽慰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这个或那个车站都会一闪而过,列车不会在一个地方停得太久。因此,你们永远也不会陷入泥潭,甚至当你们自觉陷入的时候,因为这片土地今天就将成为你们的过去。……


因此,请你们怀着你们所有的温情再看它一眼,因为你们是在打量你们的过去。的确,你们看的是你们最好的东西。因为,我怀疑你们在其他地方还能拥有比这里更好的东西。”


《坛经》里说:“烦恼即菩提。”对烦恼、悲伤、痛苦和压力,我们无法逃避,但也不必绝望。我们相信,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事物比唤醒我们的心更为重要、更为关键。就像《坛经》里五祖弘忍问弟子:“你们的本性在哪里?”“你们怎么见到自己的本性?”于是慧能回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慧能的心。如果一个人本来清净,没有杂念、渣滓,那么外在尘埃怎么飞舞,心也必定没有尘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图片

我们常常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忘记了内心的需求。我们为了名利而奔波,为了琐事而烦恼,我们的内心被外界的纷繁复杂所遮蔽,忘记了本来的纯净。然而,如果我们能做到心中无一物,不执著于任何一种观念,不执著于任何一种情感,那么,何处还能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菩提代表了觉悟,明镜代表了清晰的认识。在这里,它们并没有依托于任何外在的物体,而是直接源自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心本自纯净,只要我们用心去维护,用心去磨砺,就能保持这份纯净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尘埃,是我们自己把尘埃带进了内心。我们执著于太多的东西,太多的情感,太多的观念,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尘埃。如果我们能放下这些执著,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恢复它本来的纯净。

生活处处是修行,我们需要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修行,去磨砺我们的内心。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著,让我们的内心保持一份纯净。我们需要去体验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明亮。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生活,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上面充满了各种丰富的色彩和细节。然而,由于我们每日忙于生活琐事,如同在繁忙的市场中行走,我们往往无法细心地欣赏这幅画,更无暇发现它的美。我们的视线被各种繁杂琐碎的事物所吸引,而忽视了身边那些美好而重要的细节。

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时,才能发现它的美。在忙忙碌碌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忘记欣赏身边的美好。

当我们放慢脚步,慢慢观察,静静感受,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韵味和美好慢,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是对冗长、烦躁、快节奏生活的反抗,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慢生活,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安详,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放慢脚步,才能更好地欣赏路边的风景。

慢生活,是一种美学,是一种哲学,是一种艺术。只有慢慢来,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美好

慢,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

生活的美,既在于那些美妙绝伦的的壮丽景象,也在于那些微小而平凡的瞬间

一朵花的开放,一个温暖的笑容,一杯热茶的香气,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这幅画中的色彩和线条。

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用心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才能真正发现生活的美,才能真正理解生活这幅画的丰富含义。

愿我们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留有一份发现和欣赏美的闲情逸致,更好地理解生活,享受生活

图片

在修行路上,神秀和慧能的对话引领我们去思考【渐修】与【顿之间的关系。

渐修,是指通过逐渐的修行、积累功德、修正错误思维和行为习惯等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达到觉悟的境地。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毅力。
在渐修中,修行者通过持戒、修福、精进、定慧等种种修行方法,逐渐净化心性,消除烦恼,逐步觉悟真理。

顿悟,则是指在某一瞬间,突然间开悟,直接领悟到真理的境地。它并不必须经过渐进的修行过程,而是在一刹那间,心灵突然明澈起来,彻底领悟到自己的本性和宇宙的真相。

有些人可能经过长时间的渐修之后,突然顿悟;而有些人则可能在一瞬间触发顿悟。顿悟是一种内心的觉醒,无法通过外在的条件或者时间来预测。

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都是我们修行旅程中宝贵的经历。修行,是一种内心悟性的开发觉知的提升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勇敢的精神,迎接修行中的每一个奇迹和启示!

图片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千世界中,你我皆凡人。三千烦恼丝,一丝胜一丝。剪不断,理还乱,所谓:人生失意常有时,百年明日能几何?
过去的,就过去了,不必耿耿于怀,不要再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人生如旅,往事如烟,其实所有的烦恼,都有解决办法。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短暂,如梦似幻,要把时间放到美好的事物上。
然而,这世上很多人却喜欢自寻烦恼,把不该留的留在记忆中,把该忘的铭记在心中。
大部分人担忧之事,往往是空穴来风,这样做无非是自寻烦恼,为自己拷上枷锁、画地为牢。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家里没斧头,便向邻居去借。他担心邻居不肯借,便开始在路上胡思乱想:他说他正在用怎么办?如果他说找不到怎么办?他要不肯借我怎么办?
他越想越多,也越来越烦躁。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他为什么不借我?他要问我借的话,我肯定借啊!他这是干什么?这不是欺负老实人么?
结果,他敲开了邻居的门,怒气冲冲的说:“呸,留着你的破斧头吧,我才不用呢!”
既荒诞又好笑。天下本来无事,都是人自己找的麻烦,才会将事情越弄越糟。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凡事往简单去想,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鲜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岁月会吹干曾经的一切。珍惜拥有的一切,认真过好每一天。
凡事,想开一点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便笑;你对它怒,它便怒。心态,不过是心大一点,人生,不过是看开一点。
古人云:“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不念人过,不念人非,方能坦坦荡荡,顺其自然。
很多事情都只是我们的一念无明,退一步,或许能收获更多美好。凡事,看淡一点,看轻一点,人,就会活的很幸福。《卧虎藏龙》有这样一句台词:当你握紧双手,里面什么都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快乐,其实很简单,只是有时候我们过于较真儿。做人应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既能顺势而为,也能奔流不息。
执着于一时,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无论发生了什么,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正所谓: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看淡烦恼,珍惜美好。
别怕,一切都会变好
任何事情到了最后都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那就说明没到最后。当你感到很烦恼时,会在一瞬间失去动力,陷自己的命运如烂泥,不可自拔。
但路,一直在自己脚下,只有行动起来,才有走出去的机会。卓别林说过:“生活远看是喜剧,近看是悲剧。”
如果我们不懂苦中作乐,那人生这部大戏,将彻底变成悲剧。饭还是要继续吃,路还是要继续走,在黑暗中寻找一丝光亮,给镜子中的自己一个微笑,不幸的日子总会有尽头,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
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自己变好了,世界自然也变好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光亮可以来自太阳,也可以来自心里,心怀一份纯洁,心中有暖,泪中有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向前看,别怕,一切都会慢慢变好!能解忧的,不是别人,是自己。人生匆匆,本就梦幻一场,只要心中有诗意,岁月何曾催人老?
图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物质的追求和欲望而烦恼。我们认为拥有更多的财富、地位和名誉就能带来幸福,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虚幻的。当我们过于执着于外在的事物时,就容易迷失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相反,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虚无的本质,就能放下执着,活得更加自在。我们不再为了虚无的目标而拼命奋斗,而是专注于内心的成长和提升。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完全否定物质世界的存在。虚无与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存在,虚无也无从谈起。我们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不沉迷于物质的诱惑,也不忽视现实的责任。

让我们以“菩提本无树”为启示,学会在虚无与存在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不为外物所动,不为烦恼所扰。这样,我们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真实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