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庆勇医案(六十三):防己茯苓汤治愈面部肌肉跳动1年案

 火帝养生_WSH 2024-05-23 发布于云南

徐某,女,56岁。初诊时间:2015年5月11日。

主诉:频发面部肌肉跳动1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面部肌肉跳动,平均每天发作7-8次,患者可自行感觉到,旁人亦可在患者无感觉时看见其面部肌肉轻微跳动,患者甚为苦恼,遂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面部肌肉跳动,平均每天发作7-8次,气短、气不够用,有时怕冷,有时怕热,无口苦口干,左手臂发凉,咽部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大便1-2次/日,略偏稀,夜尿0-1次。

查体:形体偏胖,双下肢轻度水肿,舌淡红,苔白腻有液线,脉沉滑。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说:“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防己茯苓汤的方证是:四肢或头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下肢水肿,按之没指,无恶风、无恶寒,脉沉。本案中患者面部肌肉跳动(聂聂动者),双下肢轻度水肿,脉沉滑,符合防己茯苓汤方证,故方证辨证为防己茯苓汤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又《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笔者临床体会到小柴胡汤的方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本案中患者既怕冷又怕热,属往来寒热范畴,符合小柴胡汤方证,故方证辨证为小柴胡汤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笔者临床体会到半夏厚朴汤的方证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多见于妇女。本案中患者咽部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符合半夏厚朴汤方证,故方证辨证为半夏厚朴汤证。

诊断与治疗

诊断:颤病 水气病 防己茯苓汤证 小柴胡汤证 半夏厚朴汤证。

治疗:方用防己茯苓汤合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防己18g,茯苓36g,生黄芪18g,桂枝18g,炙甘草9g,柴胡18g,清半夏9g,党参9g,黄芩9g,生姜9g,大枣9g,厚朴12g,紫苏叶12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二诊:患者诉服药3剂后面部肌肉跳动减轻20%,全身症状好转40%,原来全身乏力,现缓解,气短、喜长出气减轻,咽部仍有痰,痰稠呈黄白色米粒状,反复颈部僵硬2年,局部有汗,舌淡,苔薄白略腻,脉弦滑。

方证辨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加葛根汤的方证是:项背发紧,恶风恶寒,局部汗出,触诊局部发凉。本案中患者颈部僵硬,局部有汗,符合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故方证辨证为桂枝加葛根汤证。

治疗:方用防己茯苓汤合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合桂枝加葛根汤。

    防己18g,茯苓36g,生黄芪18g,桂枝18g,炙甘草9g,柴胡18g,清半夏9g,党参9g, 黄芩9g,生姜9g,大枣9g,厚朴12g,紫苏叶12g,白芍18g,葛根60g(先煎)。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早、晚服用。

三诊:患者诉服药后面部肌肉跳动近1周未发作,气短、气不够用好转40-50%,咽部有痰好转50%,颈部僵硬好转。

按语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说:“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茯苓汤方: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开篇中提到:“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尺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日·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说:“聂聂,木叶动貌……[沈]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皮毛气虚,受风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虚内鼓,故四肢聂聂瞤动,是因表虚也”。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说:“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善祛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另皮水需与风水相鉴别,《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说:“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说:“渴似风水,而于不恶寒处,得其机关,知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较深一层,此为皮水”。日·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说:“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则从上肿,故面浮肿……皮水得之内有水气,皮受湿邪,湿则从下肿,故胕肿”。风水、皮水皆属于表,风水浮肿多表现为从头面部开始,恶风、恶寒;皮水浮肿多从下肢开始,按之没指,不恶风、不恶寒。

笔者临床体会到防己茯苓汤的方证是:四肢或头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下肢水肿,按之没指,无恶风、无恶寒,脉沉。本案中患者面部肌肉跳动,双下肢轻度水肿,脉沉滑,符合防己茯苓汤的方证,故用之以疏表行水。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近代伤寒大家李培生注解此条文时说:“盖少阳为微阳,邪胜阳郁,邪欲入里则为寒,正盛邪负,拒而向外则为热。邪正相争,寒热互为胜负,故呈此往来寒热交替发作之状;少阳经循胸胁,少阳受病,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胆气内郁,则神情默默;木受邪必妨土,脾胃功能受到影响,因而不欲饮食;相火内炽,则心烦;胃气上逆而为呕。以上五证,亦即少阳病主证。……少阳三焦为决渎之官,主通调水道,故少阳病最多水气为患”。笔者临床体会到小柴胡汤的方证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又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本案中患者既怕冷又怕热,属往来寒热范畴,符合小柴胡汤的方证,故用之以和解少阳。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厚朴汤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又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半夏厚朴汤的症状为:“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清·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说:“卫气所治,贵通利而恶闭郁,郁则津液不行而积为涎,胆以咽为使,胆主决断,气属相火,遇七情至而不决,则火亦郁而不发,不发则焰而不达,不达则气如咽,与痰涎粘聚胸中,故若炙肉。千金之病证虽异,然亦以此而致也,用半夏等药,散郁化痰也”。笔者临床体会到半夏厚朴汤的方证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多见于妇女。本案患者为中年妇女,症见咽部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符合半夏厚朴汤的方证,故用之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中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清·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中记载有医案:三人头痛,身恶寒,项背强痛,脉浮数,二人有汗,一人无汗;无汗者葛根汤愈之,有汗者桂枝加葛根汤愈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加葛根汤的方证是:项背发紧,恶风恶寒,局部汗出,触诊局部发凉。本案中患者颈部僵硬,局部有汗,符合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故用之以解肌疏利经脉。

方证总结

防己茯苓汤的方证是:四肢或头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下肢水肿,按之没指,无恶风、无恶寒,脉沉。

小柴胡汤的方证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半夏厚朴汤的方证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多见于妇女。

桂枝加葛根汤的方证是:项背发紧,恶风恶寒,局部汗出,触诊局部发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