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随口两句残诗,400年来竟无人能续,这位伟人:这有何难

 长风文史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


诗歌之璀璨星辰,莫过于唐朝之天空。

那个时代能够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离不开大一统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的大环境,为诗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厚的土壤。

时光荏苒,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战乱四起,藩镇势力如狼似虎,横行霸道。

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文章礼乐”不如手中刀剑来得实在,因此文化之风逐渐式微,斯文之光黯然失色。


乱世孕育英雄,涿郡自幼习武,弓马娴熟的赵匡胤,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东征西讨,在乱世中屡建战功,赢得了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青睐。

继任人柴荣对赵匡胤更是器重有加,任命他执掌禁军,担任殿前都指挥使。

公元960年,柴荣留下孤儿寡母英年早逝,赵匡胤抓住机会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

至此历经52年纷争的五代十国,随着宋朝的建立,逐渐走向历史的尽头。

赵匡胤虽是以武立国,自己也是行伍出身,但也深知文化的重要,故而他极为好学上进,即便烽火连天之际,亦不忘研读,于乱世之中此等情形尤为难能可贵。

赵匡胤流传的诗词比较少,其中面对南唐使者刁难写的一句残诗,最为著名。


据北宋太学博士陈师道所著《后山诗话》载,北宋军队围困金陵,南唐危在旦夕之际,南唐使者徐铉谒见赵匡胤,企图以文化之力挫其锐气,欲以言辞之利解围。

当时南方相比较乱成一锅粥的北方,整体还是较为安宁的,故而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氛围,都比北国强太多。

尤其是两代君臣皆喜好吟诗赋词的南唐国,文风堪称冠绝神州。

徐铉这才敢在在宋朝君臣面前极力夸赞南唐文风,盛赞后主李煜之博学多才,有“圣人之能”,一首《秋月》诗,达到“天下传诵”的效果。

而赵匡胤面对使者得意洋洋的表情,却不屑一顾的曰:“寒士语尔,我不道也。”言下之意李煜之诗,只是寒酸书生之语罢了,自己根本看不起他。

南唐虽然武力比不上宋朝,但文才可是一点都不输,而赵匡胤却言辞凿凿的看不起,徐铉心中当然不服,遂请赵匡胤赋诗一首来较量一番。

在场北宋臣工闻言皆大惊失色,赵匡胤以武立国,于诗文之道非李煜所长,恐失颜面。

赵匡胤神色自若,笑言昔日贫贱之时,曾自陕西归来,途经华山,因醉卧田间,醒时见月已升,遂信手拈来两句诗。

众人拱手拜请,赵匡胤眼神如炬,脱口而出:“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前一句恰似描述了自唐亡以来,天下纷扰,诸侯并起,百姓苦不堪言的世道;后一句则表现出中天朗月驱走黑暗,带来光明的现状。不难看出这普照天下之明月便是指赵匡胤自己。

此诗虽仅两句,然气势磅礴,豪气干云,连自负才高之徐铉亦为之叹服,大殿之上群臣更是高呼万岁。

由此可见,作诗之道,非徒有才华可致,内心底气尤为重要。盛唐诗人之昂扬精神与恢宏气魄,皆源于其背后之强盛大唐。

南唐文风、后主才华虽有目共睹,在赵匡胤这般雄主面前,其气势与格局终显狭小。

只可惜赵匡胤这首诗并未写全,只有两句,这也引来后来无数文人墨客曾试图将这两句诗续写成完整的篇章。

然而普通诗人缺乏那种君临天下、心怀天下的霸气与胸怀,就算勉强补齐了也只是狗尾续貂。

直到宋朝灭亡一百年后,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辉煌的大明朝的草莽皇帝朱元璋,听闻这段关于残句的趣事时,不禁豪情万丈,跃跃欲试。

他稍作沉思,便挥毫泼墨,为这两句诗续上了新的篇章,成就了《咏月诗》这一传世之作。

诗中写道:“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朗朗浩浩照长夜,掩尽微微无数星。滔滔宏愿因之起,挺躯来济苍生灵。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或许正是朱元璋和赵匡胤拥有着相似的雄心壮志和心境感受,所以才续写的如此完美。

不仅与赵匡胤的残句在气势上一脉相承,更展现出了朱元璋作为一代雄主的非凡气魄和远大志向,令人叹服。


当然朱元璋续诗的传说并不当真。赵匡胤写残句的事在宋代史料中确有记载,但朱元璋续写的诗却并无古籍可证。

这段两位开国之君合作写诗的美谈,或许更多地是网友们的以讹传讹罢了!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