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淑芬等:构建温暖的亲子关系,让家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安全港 | 封面主题

 天下知仓 2024-05-23 发布于重庆
图片

民小编说

亲子关系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石,能够为儿童提供支持、温暖和安全感;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可能给儿童的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后果,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不良的亲子关系会给儿童成长造成怎样的危害?亲子关系问题频发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家里可以安心做自己?一起来看本文的分析——

家庭是儿童从出生就开始直接互动的微观环境,家庭系统中的亲子关系作为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石,能够为儿童提供支持、温暖和安全感,增强他们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不良的亲子关系则可能给儿童的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后果,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情绪调节能力以及人际适应,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

究竟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危害,为什么本应是生活中最亲密、最能为人带来“满足感”的一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充满冲突和厌恶,为什么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会存在那么深的隔阂,以及父母应如何构建温暖的亲子关系,使家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安全港,本文将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一、不良的亲子关系危害儿童成长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异常行为往往始于儿童期不安全的家庭环境,疏离化、冲突化的亲子关系,往往会导致孩子表现出各种内化或外化的心理行为问题。换句话说,亲子关系的冲突和疏离是儿童青少年很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首先,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导致儿童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抑郁、焦虑等内化问题。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和健康时报共同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提到,亲子关系位于引发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七大主因的第一位[1]。在养育过程中,有些专制型父母什么都要孩子听命于自己,哪怕孩子上了大学,也没有太多机会对人生的重要选择作决定,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责骂甚至体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孩子失去对自我的控制感,他们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久而久之导致不良情绪问题的产生;而且,一旦孩子被剥夺作出有意义选择的能力,他们就可能变得焦虑,爱发脾气,甚至自暴自弃。由此,专制型父母的过度干涉、严厉惩罚不仅会使得亲子关系变得僵硬和疏离,还会导致儿童出现抑郁、焦虑等内化问题。

其次,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父母的良好互动,儿童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合作以及解决冲突的技巧,然而不良的亲子互动经验使得儿童缺乏学习必要的社交技能的机会,比如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同伴进行良好的互动,如何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分歧,这可能会导致他们遭遇同伴排斥。另外,儿童在亲子关系中缺乏温暖和支持时会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更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不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缺乏父母支持、压力过大或常常受到批评的儿童,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容易受损,进而会影响他们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而且那些长期生活在冷漠、冲突环境中的儿童可能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情绪,而情感或情绪的表达对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亲子关系的质量还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关,不良的亲子关系是造成儿童认知发展迟缓的不利因素之一。例如,心理学研究考察了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亲子冲突越明显,孩子的学习品质就越差,注意力也越差[2]。在网上经常看到家长给孩子辅导作业时情绪失控,甚至被气到晕厥、心脏病发作的新闻,父母在学业参与过程中的不良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长期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大脑区域胼胝体、海马回、前额叶的结构和功能会受到损害,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以及智力受损等问题。同时,儿童自身的情绪状态也可以影响他们的认知功能,不良的亲子互动会给孩子带来消极情绪,感到烦躁、不安、紧张或沮丧,这会使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将信息编码到记忆中,从而造成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问题产生。

最后,长期冲突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伤和自杀等严重危机事件。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暴力、虐待、冷漠或情感忽视与儿童青少年的自伤和自杀等极端危机事件紧密关联。自伤是自杀的最重要的前端因素之一,已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最大隐患。儿童青少年的自伤会导致他们进一步的身体和情感伤害,从而增加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风险。一项心理学研究考察了父母的照顾不足和过度控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结果发现缺乏父母照顾与自杀显著相关[3]。虽然不良亲子关系不是儿童青少年自伤和自杀的唯一风险因素,但被认为是儿童青少年自伤和自杀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自伤和自杀被视为是儿童青少年应对不良亲子关系的一种逃避方式,当儿童面临忽视、冲突或暴力的亲子关系时,他们可能产生绝望、内疚和自我责怪的情绪,最终导致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亲子关系的裂痕是如何产生的

当前许多家庭中亲子关系问题频发,导致亲子关系裂痕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原因分析。

1.价值错位。受“面子”文化影响,个人的价值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上,同时父母要对孩子的发展负责这一观念被过分强调,认为孩子的优秀表现尤其是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是孩子最佳发展的标志,而孩子发展好最能体现自己对孩子养育的成功。因此,我国父母的价值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取得成功时,父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当子女失败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便会随之下降。为了确保孩子能够实现他们设定的期望,获取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可能会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和选择,这种控制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还会破坏亲子关系的质量。此外,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表现直接影响到父母的自尊和幸福感时,孩子可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孩子不敢展示真实的情感和需求,使得孩子难以建立健康而积极的自我认同。

2.养育焦虑。当今社会的父母普遍存在养育焦虑,情绪具有极大的传染性,这种养育焦虑的情绪会使得整个家庭氛围变得紧张和压抑,从而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与和谐。央视网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的结果显示,父母对子女教育感到焦虑的比例高达36%[4]。“邻家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等观念抓着每一位父母的心,不甘人后的养育焦虑催生了所谓的“虎妈”“狼爸”和“直升机妈妈”,使得我国基础教育不断出现内卷和内耗的现象。与此同时,在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的裹挟下,焦虑的父母更容易产生灾难化思维,将事情的不良后果灾难化,无形之中放大了孩子一言一行的重要性,似乎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命运紧密相关,因此焦虑的父母密切监控孩子的一切,以确保孩子行走在成功的道路上。这种高焦虑和高控制的家庭氛围,不仅会让孩子产生压抑的负性情绪,也会影响亲子之间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联结。

3.缺乏恰当的沟通方式。父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容易引发亲子冲突,从而降低亲子关系的质量。绝大部分父母是爱孩子的,可是由于缺乏恰当的沟通方式,很多孩子却没能接收到爱的信号,导致亲子沟通不畅的常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父母仅关注学习。学业永远是父母最关心的事情,“除了学习,没什么话讲”是很多家庭中亲子沟通的常态,父母对学习的过度关注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和厌烦,生活变得单向和枯燥。二是责备式关心。有时候父母明明想传达关心,可话一出口就变成了指责,比如“说多少遍了,走路时看着点”,孩子摔倒时父母想表达的是对孩子安全的担心,但这种带有责备语气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三是命令式教育。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许多父母常常使用单向度、命令式的沟通方式,比如“快写作业去”“赶紧把房间收拾干净”。命令式教育虽然可以让孩子暂时听命于父母,但是时间久了孩子心里会积压许多“不情愿”,这些“不情愿”不会凭空消失,到了青春期长久累积的抵触情绪可能会爆发成一场场的急风骤雨,他们会拒绝与父母沟通,将父母隔绝在自己的心门之外,造成亲子双方心理距离不断拉大。

4.养育忽视。忽视型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行为缺乏回应和要求,与孩子之间缺乏亲子互动和相应的情感支持,久而久之形成淡漠疏离的亲子关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机不离手”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心理学研究关注了父母的低头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父母的低头行为干扰了正常的亲子沟通与交流,让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父母拒绝和冷落,从而带来负性的情绪体验,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此外,在我国还存在着一个非常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的物质条件,但陪伴照顾的缺失使得亲子关系变得疏离。依恋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依赖于其对照顾者的强烈依恋,借以获得必要的安全感[5]。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缺席将导致他们依恋对象的缺失,进而影响其安全感的获得与健康发展。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实验——“母爱的本质”,该实验结果向我们说明:与饥饿和干渴一样,爱和情感也是人类一种强烈的基本内在需要,甚至比前者更强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家庭功能严重失调以及亲子联结的削弱,是导致他们表现出情绪问题和学习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5.过度养育。近年来受中国应试教育和劳动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很多城市家庭中存在着“过度养育”的现象,父母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为孩子提供密集的支持和帮助,以减轻孩子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以确保孩子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和幸福。杨百翰大学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不论父母多么充满爱与支持,过度养育对孩子的发展是有深刻而持久的负面影响的。父母的过度养育可能会包括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经常比较子女与同龄人的成绩,过度安排孩子的课外活动,替孩子解决问题和作重大决定等,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发现,父母的这些过度养育行为确实会对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具有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关系需求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6]过度养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低自主权的给予和高度控制,当孩子的自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与父母的矛盾就会日益凸显,进而使亲子关系陷入紧张对峙的状态,从而使儿童青少年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也未能得到满足。

三、如何改善亲子关系

改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以下方法可供父母参考。

1.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埃尔菲·科恩曾说过,父母的首要问题应该是“孩子需要什么,我们怎样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如果父母以此为出发点,那么得到的结果将与父母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话”完全不同。很多时候,父母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象,却没有看见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比如,一个网络成瘾的孩子可能缺少家人的有效陪伴,他需要的是积极关注;一个厌学的孩子可能在学习上从未得到过鼓励,他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支持和肯定。问题行为本身可能并不是问题所在,父母需要在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背后,看见他们的合理需求。“我看见你”的背后,传达的是“我接受你”“我尊重你”和“我爱你”的信息,这样孩子会感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被理解,真正的爱才开始在亲子之间流动。

2.践行正念养育。正念养育是指父母有意识地觉察、关注当下发生的一切,以一种不评判的接纳、同情和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孩子的养育过程。现代社会,焦虑是一个几乎与所有人皆有联系的话题,社会的集体焦虑渗透在家庭教育中就是“养育焦虑”,在养育焦虑的裹挟下,如果孩子做出了错误或不符合预期的行为,父母通常会火冒三丈,事后又会内疚自责。人类的大脑前额皮质包含着大量的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能够模仿一个人所看到的事物,它们既能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学习,但也能让孩子复制来自父母的焦虑,焦虑就像一种情绪“病毒”,会在家庭成员中互相传播。有资料显示,身患焦虑症的孩子,有高达50%的人本身就有着焦虑的父母[7]。因此,父母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尤为重要,正念养育不仅能提高父母的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能力,还能让父母更好地回应孩子的情感和行为,进而改善亲子关系。

3.掌握有效沟通方式。亲子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最终的效果,父母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亲子沟通的技巧,改善亲子关系的质量。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有以下三点特别需要注意:一是先通情,再达理。为什么心理咨询师可以打开所有人的心扉,这是因为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使用了一个重要技术——共情,是指心理咨询师能站在来访者的立场,切身理解他的处境,达到情绪上的共鸣。与孩子沟通时,很多父母急于对孩子经历的事件进行分析和评判,给孩子讲道理,但却发现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这时父母要做的应该是先共情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有疏通了情绪,我们的大脑才能重新进行理性思考和接收有效信息,情通才能理达,孩子才能把道理真正听进心里去。二是多描述,少评价。在亲子互动过程中,父母很容易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孩子没收拾房间被贴上“懒惰”的标签,没做对题目被贴上“不聪明”的标签,贴标签是一种评价,而不是行为事实。孩子的行为不等同于孩子本身,用行为事实代替评价,这样可以避免激烈纷争,因为行为事实是客观的,令人信服的,而评价是主观的,容易带有父母的情绪反应,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抗拒心理。因此在亲子沟通中,尽量多用事实说话,少用情绪说话。三是多商量,少命令。有时候决定孩子是否听取建议的关键,不是父母的观点是否正确,而是父母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商量的语气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孩子会从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从而更愿意与父母合作,而命令则会带来相反的结果。用商量的语气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亲自参与到问题的决策当中,由此实现高效的亲子沟通。

4.给予情感关怀与陪伴。父母的情感关怀和陪伴不仅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亲子之间和谐的关系也至关重要。有人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很多父母将自己的时间用来陪孩子写作业、上课外班,然而儿童的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更需要父母精神上的陪伴。当孩子与父母分享学校发生的事情,倾听是一种陪伴;当孩子的学业遇到困难,耐心辅导是一种陪伴;当孩子的情绪低落,拥抱是一种陪伴。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无法陪伴在身边,即便如此,父母仍然可以通过远程沟通的方式向孩子传达爱意。有研究表明,加强远程沟通可以帮助父母有效修复与留守子女之间的代际隔阂[8],父母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情感状态,避免让子女产生被家庭忽视的感觉。在远程联系中,多传递情感关怀,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而不仅仅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维系好亲子之间的情感纽带,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中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5.做顾问型父母。很多孩子的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心理学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9],其中权威型教养是最有效的方法,该教养方式高度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理性且民主,有利于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从而促进儿童的积极发展。要达成这种养育方式,父母就需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顾问而非领导,做孩子的顾问型父母。顾问型父母给予孩子支持而非控制,引导孩子考虑自己意愿作出选择,提供建议却不会强迫。做顾问型父母,要将孩子的决定权还给他们,相信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顾问型父母并不意味着让孩子放任自流,父母会设定规则、表达不同的想法,但不会亲自控制安排一切。顾问型父母明白一个事实,孩子的生活终究是他自己的,他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绝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是需要学习的,切莫以爱之名对孩子造成伤害,从而让破裂的亲子关系成为人生最深的遗憾。父母的职责并不是保证孩子的成功,而是让家成为孩子安全的避风港,在这个避风港孩子可以安心地做自己,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内心,舒心地调整休憩,然后充满力量地踏上自己人生的旅途。或许,这才是为人父母的要义,也是家的意义。

注释

[1]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共同发布.

[2] 杨晓静. 父母教养行为、亲子关系与 4-6 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关系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3] Goschin,S.etal.Parental affectionless control and suicidality[J]. Journal of AffectiveDisorders,2013,151(1):1-6.

[4] 独家调查:“子女教育”带来的焦虑感达五年来最高点.[EB/OL].(2021-04-20)[2024-04-07]. https://news.cctv.com/2021/04/20/ARTIF0LU0Kwvozkh6LADtgmW210420.shtml.

[5] Bowlby,J.Attachment and loss.Vol.2:Separation:Anxiety and anger[M]. London,UK:Hogarth Press.1973.

[6] Deci,E. L. & Ryan,R. M. 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4):227–268.

[7]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奈德·约翰逊.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101.

[8] 刘浅. 数字化时代留守儿童与进城父母的远程沟通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3.

[9] Baumrind,D.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SubstanceUse[J].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91(11):56-95.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力现状及教育干预研究”(批准号:BBA190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邢淑芬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赵容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伏干系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9期
文章作者|邢淑芬、赵容、伏干
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丁根厚 摄
责任编辑|谭希
微信编辑|贾舒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