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树沧桑|橘生淮北难为枳——漫谈古老绿篱树种“枸橘”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4-05-23 发布于安徽

“枳”( zhǐ),又叫枸橘((gōujú)、铁篱寨、枳壳、臭橘、枸棘子、臭杞、狗屎蛋子树等,为芸香科枸橘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阳春3月开花,白色花瓣,果期11—12月,“枸橘”所结的果实叫“枳”,在常用中草药中称为“绿衣枳壳”,有行气宽中,消积除痞之功效。枸橘全株周身长满尖刺,质硬而锐利,并有部分树枝变态为刺,尤为适合做农村庭院的“绿篱”,即灌木篱笆。

  民间的“篱笆墙”,又叫栅栏、护栏,是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是由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在我国北方农村较为常见。阜阳当地,昔日为防范土匪骚扰侵袭,不少村庄在四周筑有寨墙,挖有“寨沟”,在沟边多植“枸橘”,编织成一道难以逾越的“篱笆墙”。俗谚说“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也是从安全防范的角度而言的。联想到国家公职人员,也要在思想上时刻扎紧一道拒腐防变的“篱笆墙”,抵御种种诱惑和侵蚀,防止一念之差而被拉下水去,酿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古人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的名句。这段话出自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外交家晏婴之口。

  晏婴因为个子矮小,相貌丑陋,经常遭到别人的歧视。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消息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我想羞辱他,该用什么办法?”身边的人回答说:“等他到来的时候,请让我捆绑一个人在您面前经过,您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您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如此等等。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当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跟前,楚王问:“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不紧慢地回答:“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而进入楚国就偷盗,难道不正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吗?!”楚王一时非常尴尬,哑口无言。(《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临泉县鲖城镇“古鲖阳城遗址”元代枸橘树(一)

  这个故事后来凝炼为“橘化为枳 ”或“南橘北枳”的成语典故,用以此来借喻人受到环境的影响,品质和习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比喻精辟而锐智,说明了环境、气候和水土等与人成长的相互关系。但外国有条谚语说:“一切比喻都有缺陷的。”“南橘北枳”的典故也概莫能外。古人囿于当时对植物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把“橘”误认为“枳”,也是可以理解的,用在阐明一个道理上是说得通的。

  临泉县鲖城镇“古鲖阳城遗址”元代枸橘树(二)

  随着植物科学的发展进步,“橘”与“枳”的归属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它们虽同是芸香科家族,但分别又是柑桔属与枸橘属,两者并非一属,“橘”即使生于淮北,也不会变成“枳”的。到了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木》中已经对“橘”与“枳”两者有了新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枸橘处处有之。树、叶并与橘同,但榦多刺。二月开白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不香。”

  颍州区王店镇韩寨村清代古枸橘与古柘树(一)

  枸橘属淮北地区常见的乡土树种,其适应性和生命力都很强。目前阜阳市全境有百年以上枸橘53株,相对集中在临泉县。阜阳千年历史古镇鲖城镇(汉代为鲖阳县)的“古鲖阳城遗址”处,有一株(丛)树龄660余年的枸橘树,树高4.5米,胸围10厘米,冠幅3米,相传为元朝未年镇压农民起义的察罕铁木尔在鲖阳城建花圃时所植,用在花园四周作为绿篱屏障。此树为我市唯一一株元代古树遗存,现为国家一级古树保护。极为罕见的是,在临泉县宋集镇还有由51株枸橘组成的古树群,树龄均在130年以上,现为国家三级古树保护。

  颍州区王店镇韩寨村清代古枸橘与柘树(二)

  颍州区王店镇韩寨村王庄桥边,有两株缠绞在一起“相伴百年,情同手足”的枸橘与柘树,其曲枝遒劲,盘根错节,难分彼此,观之无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两株树的树龄均在260年以上,皆为国家三级古树保护。我曾在农村考察古树时发现,位于颍泉区茨河铺枢纽闸东头水杉树林一侧,有片以“枸橘”作绿篱围拢起来的小院落,红砖青瓦的小房坐落其中,颇有乡村野趣。这围枸橘树丛,若从1985年茨淮新河竣工时算起,也应有四十年的树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