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振濂:一场关于“书法是不是美术”的论战

 WQ_AI_LYS_999 2024-05-2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陈振濂,号颐斋,1956年2月生于上海,浙江鄞县人。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硕士研究生毕业。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获书法学硕士学位。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书法是美术?”的论战:1882

过去曾认为,日本书法发生观念变革的最重要事件,是大正十三年(1923)日本万国博览会上,书法被认为不是艺术,因此不被允准参加展出,于是引起书法界的大抗争——我的这个看法,最早是从十年前翻译榊莫山氏《日本书法史》时开始形成的。他的书上即以此作为说明的范例。不被认为是艺术,使日本书法家必须努力去证明自己是艺术,这种来自社会震荡的冲击力,比一个理论家在书斋里冥思苦想要切实得多;当然也使书法观念改造的彻底性显得更其决绝和明朗。

但到日本以后,借助于研究日本画近代发展史的机会,发现这个认识至少在史学立场上说是不太严密的。因为早在明治十五年(1882),关于书法是不是美术,即有过一场震撼整个美术界的大论战。由大正十三年(1924)上推到明治十五年(1882),则关于书法观的争论与检讨,应提前四十二年。对于中国书法界尚未有过同类性质的事件,也即是说尚未有过清晰、准确的观念洗礼的中国书法来说,这无疑是个值得密切注意的历史事实。

争论的双方,一是油画家小山正太郎,一是日本画家冈仓天心。

明治十五年(1882)五、六、七月的《东洋学艺杂志》第八、九、十期的“寄书栏”上,小山正太郎发表了他的论文《书法不是美术》。在同刊的第十一、十二、十五期(即同年的八、九、十二月),冈仓天心则发表了反论《书法不是美术之论读后》。可以说,明治十五年这一年在日本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为行文简洁起见,我把小山正太郎的否定观点共四点和冈仓天心的反驳看法各作对照如下:

图片

图片

双方的辩驳大抵如上。从表面上看,冈仓仓心当然是赢家。我们无法想象怎么幼稚如小山正太郎的观点居然能成为一家之言——但是且慢,请注意这是1882年的事。不能用现在的学术发达来苛求过去的事实。反过来说,没有那个时代小山正太郎和冈仓天心的争论,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对书法的看法。至于如批评书法只是用单色涂出形状的叙述,主要是因为小山正太郎的油画家立场。在油画看来,书法当然只是目前这个模样,如果小山正太郎能亲身实践体验一下书法的魅力,或许他就不会那么简单地看问题了。此外,从比较学立场上看,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其实在讨论书法自律价值的同时,小山是以西方开化主义和现实主义立场批判书法中的封建性及墨守陈规(只不过提不出有力论据而已);而冈仓则是以东方理想主义、传统主义的立场反对西方式的物质功利第一的价值观而已。那么,在论战中冈仓是胜者,但小山并非完全失败者。因为在明治维新的大气氛之中,他的看法有相当的代表性。只不过在美术界和书法界他缺乏力量而已。

很可惜这样精彩的书法自律论、书法本质论并没反射到书法界中来,只是由画家们在热心着。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学家倡起的书法美学研究,在书法界也是毫无反响。中、日两国的书法发展,呈现出相当的循环现象和迟钝特征,这是足以发人深思的。当然,立足于比较学角度,则我对日本关于书法观念讨论早于中国近百年的事实也予以严重关注。日本的捷足先登,恐怕与明治维新的大气候不无关碍吧?

来源:节选自陈振濂《维新:近代日本艺术观念的变迁》,浙江古籍出版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