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斑马鱼行为篇㉟:斑马鱼幼鱼社交行为

 脑声常谈 2024-05-23 发布于上海

检测缸为透明亚克力材质,大小规格为20cmx12cmx10cm(长xx高,均为内径参数)。检测缸中间由一块相同材料的隔板隔开(不透水),分成左右两个小室,每个小室被人为二等分为两个区域,靠近隔板一侧定义为社交区域(social zone)。

- 社交互作检测缸 -

实验设计和流程:

社交互作实验包括3组,分别为wt-nacre组(实验组)、wt-wt组(wt对照组)以及nacre-nacre组(nacre对照组),每组检测15尾(即n=15)。实验中,用网兜(直径10cm)小心将待检测个体转移至检测缸,视频记录个体行为。当个体进入社交区域(social zone),视为参与社交互作活动。以受试个体进入社交区域的次数和累积时间等指标来评估其参与社交互作的水平。

行为记录和分析

实验中采用相机进行视频记录,时间为6min,用作行为分析。采用四项指标来衡量受试个体的社交互作行为:(1)移动总距离(distance traveled/cm);(2)社交区域的累积时间(time spent/s);(3)进入社交区域的频次(number of entries);(4)平均每次进入社交区域逗留的时间(average entry duration/s)。

斑马鱼仔鱼成群凝聚能力测试:

成群凝聚能力测试是一种通过观察斑马鱼群聚行为变化进而评估其社会行为的实验方法。斑马鱼是一种群居型生物,能够表现出明显的成群凝聚行为。当它在觅食或遇到敌害感到恐惧时,这种行为尤为明显。11dpf斑马鱼仔鱼置于玻璃培养皿(直径9cm)在上午11:00至下午1:30(为了避免白天的混淆效应)之间进行成群测试,每组选取30条仔鱼,即每组每个烧杯(重复组)选取10条仔鱼。每个培养皿中装有25mL水和10只仔鱼。跟踪10只仔鱼的运动8min,每15s收集一次数据,分析仔鱼之间的最近邻距离和个体间距离。前2min用于驯化,剩下的6min用于分析。

双酚是最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之一,已被证明具有拟雌激素活性和 抗雄激素活性,对正常细胞活性造成损伤,进而影响生物体的健康,可以导致斑 马鱼幼鱼昼夜节律紊乱,表现为自发运动的振幅下降。激动剂GSK4112可以恢复斑马鱼幼鱼的自发运动节律。

斑马鱼幼鱼社交刺激实验:

将对照组、25pmol/L BPA组、1pmol/L GSK组和BPA+JSK组染毒至72hpf,然后用养鱼水培养到13dpf。取定制的斑马鱼幼鱼社交行为学板,该板由三个区域构成,分别为鱼群刺激区域、无鱼群刺激区域、自由游动试验区域(自由游动区域划分为两个小区域,分别为靠近鱼群刺激区域和靠近无鱼群刺激区域)。每组分别选取1条放入试验区域,加入与板边缘齐平的养鱼水,使斑马鱼幼鱼能够自由游动,每组重复10次。将社交行为学板放入Daniovision仪器中,仪器参数设置为60min光照。记录持续60min光照期间斑马鱼幼鱼再自由游动试验区域的游动情况,评估斑马鱼幼鱼的社交情况来评估自闭样行为。

斑马鱼幼鱼触觉刺激试实验:

将对照组、2mol/L BPA组、1μmol/L GSK组和BPA+JSK组染毒至72hpf,然后用养鱼水培养到13dpf。取定制的斑马鱼幼鱼触觉刺激行为学板,该板由三个区域构成,分别为卤虫刺激区域、无卤虫刺激区域、自由游动试验区域(自由游动区域划分为两个小区域,分别为靠近卤虫刺激区域和靠近无卤虫刺激区域)。每组分别选取1条放入试验区域,加入与板边缘齐平的养鱼水,使斑马鱼幼鱼能够自由游动,每组重复10次。将社交行为学板放入Daniovision仪器中,仪器参数设置为60min光照。记录持续60min光照期间斑马鱼幼鱼再自由游动试验区域的游动情况,评估斑马鱼幼鱼的触觉刺激情况来评估自闭样行为。


往期推荐



斑马鱼行为篇⑳:斑马鱼精神分裂症模型(schizophrenia,SCZ)建立与评估

斑马鱼行为篇㉑:斑马鱼听觉行为学研究范式

斑马鱼行为篇㉒:斑马鱼对强光刺激的惊恐逃避反射试验

斑马鱼行为篇㉓:斑马鱼胚胎一般毒性实验

斑马鱼行为篇㉔:斑马鱼癫痫模型造模步骤与优势

斑马鱼行为篇㉕:斑马鱼糖尿病模型建立方法

斑马鱼行为篇㉖:斑马鱼食物过敏反应

斑马鱼行为篇㉗:斑马鱼肥胖模型分类与对比

斑马鱼行为篇㉘:浅析斑马鱼孤独症模型

斑马鱼行为篇㉙:斑马鱼中常用的炎症模型

斑马鱼行为篇㉚:浅析斑马鱼捕食和避害行为

斑马鱼行为篇㉛:浅析斑马鱼氧化应激

斑马鱼行为篇㉜:斑马鱼反捕食行为测试

斑马鱼行为篇㉝:斑马鱼白血病模型

斑马鱼行为篇㉞:斑马鱼酒精肝模型

参考文献: 

1、Dlugos C. A., Rabin R. A. Ethanol effects on three strains of zebrafish: model system for genetic investigations [J].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2003, 74(2): 471-480.
2、Miller N. Y., Gerlai R. Shoaling in zebrafish: what we don't know [J]. Reviews in the neurosciences, 2011, 22(1): 17-25.
3、Miller N., Gerlai R. From schooling to shoaling: patterns of collective motion in zebrafish (Danio rerio) [J]. PLoS ONE, 2012, 7(11): e48865.
4、Levin E. D., Bencan Z., Cerutti D. T. Anxiolytic effects of nicotine in zebrafish [J]. Physiology & Behavior, 2007, 90(1): 54-58.
5、Nelson R. J., Trainor B. C. Neural mechanisms of aggression [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7, 8(7): 536-546.
6、刘建俊. 钟基因nr1d1在BPA暴露致斑马鱼幼鱼自闭样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23.

找实验方法,上脑声常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