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启廷辛透化湿汤治感冒(一方通治)

 华煌中医 2024-05-23 发布于福建

    感冒俗称伤风,是外邪外侵人体肌表而引起的一种病理反应。临床以恶风寒、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楚等症为多见,或有发热,或有咳嗽,或见咽痛等。在感冒的整个病程中,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表现。感冒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他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感冒也是万病之源,可诱发或加重原有的慢性疾病,如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肾病等。故感冒不是小病,要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病情蔓延和加重。

  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刘启廷主任医师对普通感冒的治疗有颇多经验,他以自拟辛透化湿汤治感冒患者近万例,效果显著。

  组成:紫苏叶15克,羌活15克,荆芥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15~2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15~2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服,4小时服药一次,取微汗,不愈再煎第2剂,仍间隔4小时服一次。一般1~2天即可痊愈。

  功用:辛透散寒,化湿解表,扶正祛邪。

  主治:普通感冒

  组方依据:感冒,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邪气所致,其中,风为百病之长,故多风邪挟寒热等邪而致病。如《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临床常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病因为外邪乘虚侵袭人体,郁而生热。如《伤寒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介宾认为:“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病,寒盛则生热也,寒散则热退。”病邪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与邪气盛外,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功能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等使机体功能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因此,治疗感冒时,刘启廷着重于散寒透热和恢复机体功能。组方以散寒透热兼以扶正,使寒散热退,正复邪除而病愈。药用紫苏叶、羌活、荆芥辛温散寒,化湿解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清热解毒;太子参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甘草益气调药。药理研究表明,苏叶、羌活、荆芥、柴胡黄芩均有解热镇痛、抗病原微生物和抗菌作用,对缓解感冒症状、消除炎症反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太子参具有“适应原”样作用,有抗疲劳、抗应激、增强免疫的功能,提高病人的机体抗病能力,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调整机体免疫,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诸药合用,共奏散寒化湿、透热解表、扶正祛邪之功效。

  加减:若风寒化痰、壅塞咽喉,出现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牛蒡子以清热利咽,散结消肿;伴见寒热闭肺,出现咳嗽气喘者,加炙麻黄、苦杏仁以宣肺降气,平喘止咳;若为体虚感冒,或感冒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者,加黄芪、炒白术防风以益气祛邪,固表止汗;伴见外邪犯鼻,鼻窍闭塞,出现遇寒即感、鼻流浊涕者,加苍耳子、鹅不食草以散风除湿,通利鼻窍;若为暑天感冒,出现头重身困、脘痞纳呆者,加藿香陈皮半夏以散寒化积,清热和胃;伴见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典型病例

  病案1

  孙某某,女,46岁,2012年11月3日初诊。主诉因忙于家务,睡眠不足,二天前晨起感受风寒,出现畏寒肢冷、头痛鼻塞、全身关节酸痛,在当地卫生室输液治疗二天,症状未见减轻,复现发热,体温在38.5℃~39℃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稍数。根据症状舌脉,辨证为寒邪外侵,肺卫失调。予辛透化湿汤治疗。

  处方:紫苏叶15克,羌活15克,荆芥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水煎服。4小时服药一次,取微汗,不愈再煎第2剂,仍间隔4小时服一次。3剂告愈。

  病案2

  曹某某,女,55岁。2012年2月10日初诊。患者平素体虚易患感冒,一周前劳作后当风受寒,自觉畏寒肢痛,关节酸楚,鼻塞头痛,自服感冒冲剂、复方大青叶、康泰克等药物,症状未见减轻,又出现阵阵汗出寒战,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血、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依据症状舌脉,辨证为气虚失固,外邪乘虚而侵,营卫失调。治宜益气固表,散寒解表。予辛透化湿汤加减。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5克,紫苏叶15克,羌活15克,荆芥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4剂。水煎服。4小时服药1次,取微汗,不愈再煎第2剂,仍间隔4小时服一次。

  二诊:2012年2月13日复诊。畏寒肢冷、关节酸楚、鼻塞头痛、出汗寒战明显减轻,体力渐增,又予上方去柴胡黄芩。取药4剂,嘱其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三天后随访告愈。

  按  普通感冒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虽说是一种小病,但从发病到治疗还是比较复杂的,有些人稍微有点伤风受凉,就服药输液一起使用,结果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刘启廷认为,对外感病治疗的正确与否,能反映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他本着辨证论治的原则,以辛透化湿汤为基础方,针对不同的兼症,应用相应的药物。在疗程方面,凡疗程短者,说明辨证用药精确而合理。另外还应本着邪去而正不伤的原则,不能感冒虽除,而人之正气亦伤,以致数天不能恢复。

  辛透化湿汤是刘启廷在临床中使用率较高、疗效较佳的方剂,加减治疗普通感冒数千例,临床应用取效快,疗程短,各年龄段患者服用均有效。刘启廷认为,感冒始于风寒,终于热变,故本着急病急治的原则,治疗从速从急进药,不可拖延。服中药要急病急治,不能今天开方,明天服药,必须尽早及时服药,必要时连续2~4小时服药一次,取微汗,无汗不愈者再第二剂服,使机体恢复,病邪驱尽,切不可取汗太过,以图汗出病愈。本方剂已通过药效学实验,有显著的解热、镇痛、消炎、止咳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宿勤学:《一方通治感冒》  

感冒一证,也就是西医所言的上呼吸道感染。我在治疗感冒的时候,受前辈医家和现代研究中药理论的影响,也选择了一条捷径,选取小柴胡汤作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各种感冒,目前看来效果还是不错,今天写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在天津时治疗一例男性患者,约60来岁。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已经3天,伴有咳嗽,有些稀痰,畏寒,无汗,纳差,二便尚可。自己在家服用了感冒清热颗粒、感康等药物,病情没有好转,前来门诊要求喝点中药治疗。刻诊见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浮紧,体温39,咽部略红,双肺呼吸音正常;拟诊为风寒感冒,处方用小柴胡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3剂,汗出热退,诸证好转,又合三子养亲汤3剂,咳嗽止。

[基本方]柴胡10-3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党参10克,大枣10克,生姜6克。

[加减]风寒,合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合银翘散加减;气虚,合四君子汤加减;血虚,合四物汤加减;阴虚,合增液汤加减;阳虚,合附子理中丸加减,去生姜;咳嗽重,风寒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风热合桑菊饮加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柴胡、黄芩有明显的抗病毒、抗炎和退热等作用。大多医家都认同柴胡10克以下用于胸胁苦满,15克以上多用于治疗往来寒热,24克以上多用于退热,最大剂量用至30-60克;江苏名医严冰应用柴胡30-40克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发热39以上,从来没有发现不良反应。(《杏林微蕴》第63-64页)

  

何以竟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

对此刘渡舟教授曾经解释曰:“因虚人感冒之病因病机,与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机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统治之。方中参草枣补益中焦脾土,令谷气充沛,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芩夏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在外之邪,此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小柴胡汤治疗感冒加减法:

体虚易感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气虚加人参、黄芪

血虚合四物汤

阴虚去半夏加生地黄、玉竹

阳虚去黄芩加桂枝、制附子

风寒:加荆芥、防风。

风热:加金银花、连翘。

温燥:加桑叶、杏仁。

凉燥:加紫苏叶、杏仁。

咳嗽明显加桔梗、枳壳、杏仁、浙贝母。

因寒闭咳嗽合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

咽喉肿痛加僵蚕、牛蒡子、浙贝母。

痰湿重者合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

食积中阻合保和丸(连翘、焦山楂、炒麦芽、焦神曲、莱菔子等)

腮腺炎加石膏、葛根、板蓝根。

湿重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

饮聚加干姜、细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