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 告别许刚:他及他的钛白粉“霸业”

 涂料经文库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5月21日晚间,龙佰集团(002261.SZ)、东方锆业(002167.SZ)同时发布公告,称收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许刚家属通知,许刚于2024年5月20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离世,享年61岁。

许刚直接持有龙佰集团约6.27亿股股份,占龙佰集团股份总额的26.25%,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去年龙佰集团董事会换届时,许刚刚刚卸任董事长一职,挂名“名誉董事长”,并安排女儿许冉“接班”进入董事会。同时,龙佰集团持有东方锆业约1.82亿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额的23.51%,为公司控股股东,因此,许刚也为东方锆业实际控制人。

在涂料行业,龙佰集团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钛白粉巨头,它的体量(2023年销售额达到267.65亿元)之大,足以“左右”国内钛白粉的行情走势。因此,对于颇为依赖钛白粉供应的涂料企业来说,龙佰集团是一个“复杂的存在”,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着涂料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

对于这样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钛白粉巨头,它的实控人以及“主要开创者”(龙佰集团公告用词)的离世无疑让行业关注并惋惜,甚至说是“一个行业的巨大损失”也不为过。龙佰集团在公告中评价道:

许刚先生始终坚持以振兴民族钛产业为己任,自觉履行“创领钛美生活,做受尊敬企业”使命,以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卓越的领导力和独有的人格魅力,带领公司紧抓时代发展机遇,守正创新,使公司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全球领先的新材料企业集团。许刚先生作为公司的主要开创者,四十多年如一日,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兢兢业业,为公司发展倾注全部心血,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民营企业家杰出代表。

对于这样一个影响力人物,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他的过往,呈现他的成就与贡献,并希望以这样的方式作别属于他的时代。

龙佰集团官网已调为黑白色,并发布许刚的讣告

钳工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一个硫磺矿宣告成立(1955年),成为龙佰集团的发端。但那个时候许刚甚至还没有出生——资料显示,许刚出生于1963年4月。

1975年,焦作市硫磺矿更名成立焦作市化工总厂(以下简称“化工总厂”),为隶属于焦作市化学工业局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化工总厂被认为是龙佰集团的前身。

焦作市硫磺矿是龙佰集团的发端(图源:焦作日报)

但此时的化工总厂跟只有十来岁的许刚依然没有交集,直到1982年。据《焦作日报》的报道,当年19岁的许刚从焦作市化工技校毕业,进入市化工总厂机修车间,当了一名钳工。

但许刚并不甘心当一辈子的钳工。他在接受《焦作日报》采访时说道:“那时工友们夸我心灵手巧,学啥会啥。其实,那只是本分。我当时思考的是,怎样离开这个岗位。为啥?没有原因,就是觉得这不是我人生的终极理想。”

后来许刚选择脱产进修,进入南开大学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直到取得硕士学位后重返化工总厂,又从车间做起,然后到团委,再从团委到技术部,从技术部到经营部;历任化工总厂团委书记、销售副科长并一路做到经营副厂长。

转折

1998年是化工总厂股份制改造的年份,也是许刚实现命运大转折的开始之年。

1998年8月20日,经原焦作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化工总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并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主导产业由锆产品向钛白粉转变。有报道指出,此次化工总厂的改制正是在许刚的带领下实施的——

在许刚的领导下,化工总厂严格按照有关程序通过股权转并,由原来2400名员工变成了1731位股东,之后再变更为由焦作市化工总厂工会委员会、许刚等13名自然人将焦作市化工总厂改制设立。

其中焦作市化工总厂工会委员会持有90.34%的股份,而许刚的持股比例仅为1.47%。

佰利联年产五千吨钛白粉工程开工典礼仪式(图源:焦作日报)

在官方的记述当中,有关改制的这段经过语焉不详。根据龙佰集团(其时名为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IPO当时的招股意向书,1999年、2000年,化工总厂工会委员会与内部职工之间发生2次股权转让,但影响都不大;2000年4月26日,化工总厂通过原股东的现金增资和配股,同时吸收国有资产入股实现增资。增资后,化工总厂工会委员会持股降至81.77%,新增焦作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后撤销,接替焦作市财政局接替)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9.77%,许刚的持股比例降至1.37%。后来许刚等人又受让了化工总厂工会委员会少数股份,使得许刚的持股比例又升至1.48%。

2001年9-10月,化工总厂除焦作市财政局之外的所有股东(即化工总厂工会委员会、许刚等13名自然人)将所持股权全部转让予外部股东北京东方博雅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博雅投资)、河南银泰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银泰投资)、河南银科国际化工有限公司(简称银科化工)、汤阴县豫鑫木糖开发有限公司(简称豫鑫木糖)、上海国义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国义)。完成此次转让之后,2001年12月,化工总厂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并更名为为浩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浩科化工)。2002年7月1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浩科化工整体变更为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佰利联)

化工总厂股份合作制改造后,许刚出任佰利联董事长兼总经理。此时许刚并未直接持有佰利联股份,也非唯一实控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佰利联的引领属性。

佰利联成立大会(图源:焦作日报)

闯关

自2005年起,硫酸法钛白粉先后被国家列入产业结构调整限制类目录、进口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这让以硫酸法钛白粉为主营业务的佰利联不得不面临破解技术瓶颈的难题。

钛白粉的生产工艺分为硫酸法和氯化法两种。当时在国际上,使用氯化法生产工艺的企业约占比一半,而硫酸法相对较少;但国内仍以硫酸法工艺为主。由于国内硫酸法生产工艺较落后,而且当时国内硫酸法生产设备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虽然生产成本低,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较严重,主要适应中低端市场;而氯化法钛白粉环保性高,成本也高,主要面向高端市场。以涂料应用为例,氯化法生产的产品能够使用5年以上,而硫酸法2年左右可能会出现颜色变黄、脱落等状况;两种工艺下的产品价格平均差价约为每吨5000-9000元(2013年数据)

尽管面临历史性难题,但彼时的许刚并未“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表示,“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当时的佰利联还不是行业的龙头老大,“钛产业规模不如龙蟒,产品品质不如攀钢”;但这并未成为许刚的障碍,反而是一种激励。由此,佰利联开始“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鉴于氯化法生产工艺的门槛较高,佰利联选择了改善硫酸法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钛白粉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性。当时有声音指出,如果国内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能够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则其环保性跟氯化法差不多。在这种背景下,佰利联开始“硫铁钛联产法钛白粉清洁生产工艺”的研发,并在上市前夕成为国内首家自主研发“硫铁钛联产法清洁生产工艺”的公司,彻底改变了传统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消耗高、污染重、产品质量差的状况。

另一方面,适时引进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投建新的生产线也成为佰利联的必选项。而建新工艺生产线需要钱,钱从何来?对于2008、2009年营收只有7亿多元、利润未过1亿元的佰利联来说,IPO(首次发行股票上市)成为必然选择。在申请IPO过程中,佰利联指出,在公司硫酸法钛白粉总产能已达到8万吨/年的行业最佳生产规模,成为我国唯一的单条最大产能的硫酸法生产装置的有利背景下,此次发行募集资金将投入6 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线项目和2×30万吨/年硫磺制酸项目(二期),两个项目共需资金6.43亿元。

许刚工作照(图源:焦作日报)

对于许刚来说,IPO是又一道关卡。为了适配上市公司的股权要求,佰利联早早地开始做准备。2005年6月3日,上海国义、银科化工将两者持有的佰利联股份全部或者部分转让予许刚,使得许刚实际控制公司26.77%的股权(2006年9月完成转让)

此后又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至上市前夕,尽管许刚的个人持股降至19.95%,但其与谭瑞清(银泰投资、银科化工实际控制人)、杜新长(佰丽联后引入的股东青岛保税区千业贸易有限公司的实控人)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三人合计持股67.55%,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这为佰利联此后的上市和上市后的发展扫平了道路。

新起点

2011年7月,48岁的许刚带领佰利联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招股意向书显示,当时佰利联已成为我国钛白粉行业领军企业之一;2008至2010年,公司钛白粉综合产量排名分别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第三和第二位;根据海关相关统计数据,2008至2010年,公司钛白粉出口量连续三年均位居行业第一。

2011年带领佰利联上市的许刚

这只是许刚和佰利联的一个新起点。上市后,许刚兑现承诺,瞄准国际最前沿的氯化法钛白粉,斥巨资引入外国大型设备。然而,设备虽然已经引入,但研发过程带来的压力巨大。有熟悉许刚的人士表示:“那个技术谁也不敢保证能成功,大量的氯气注入车间,发生意外的后果难以设想。”该人士回忆称,许刚当时很有魄力和勇气,“一旦厂房爆炸就要同归于尽”。

好在意外并没有发生,2015年9月18日,氯化法钛白粉在焦作试车成功。龙佰集团现任董事长和奔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了当中的艰辛:国外以及国内某企业一直没有搞成功,龙佰集团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进行技术攻关,整个团队的吃住基本都在试验现场。

“蛇吞象”

2014年,佰利联收购了外资钛白粉巨头亨斯迈的油墨钛白粉TR52业务,拓展了高端钛白粉领域市场——但这只是许刚为更大型的收购所做的“热身运动”。

许刚的真正目标是产能在佰利联之上、国内排名第一的钛白粉龙头老大龙蟒钛业。龙蟒钛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李家权于1985年在四川创立的绵竹县遵道纯碱厂,后涉足开发饲料级磷酸氢钙,通过收购与合作的方式先后进军磷制品市场和生物化工产业;直到2000年,李家权成立四川龙蟒钛业有限责任公司涉足钛白粉领域。

此时的许刚正在运作化工总厂的改制事宜,复杂的流程耗费了多年的时间,或许成为佰利联最终反而落后于后起的龙蟒钛业的原因之一。2009年,龙蟒钛业也先于佰利联申请IPO,但首次尝试并未获得成功;2014年,龙蟒钛业再度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最终依然铩羽而归。

今天的龙佰集团

这让许刚和佰利联嗅到了收购的机会,但最终实现的方式则是各打算盘的“并购重组”。有分析指出,两度IPO折戟之后,李家权治下的龙蟒钛业依然执意登陆资本市场——既然IPO此路不通,则不妨通过找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曲线登陆A股市场,然后再“反客为主”完成反向收购。

龙蟒钛业的这种心思自然躲不过佰利联的法眼,但许刚依然选择“冒险”。2016年佰利联对龙蟒钛业实施收购的方式为:佰利联向李玲(李家权之女)、王泽龙(潜在关联人)以及公司董监高许刚、谭瑞清等10名股东发行股份募资102.6亿元,其中90亿元用来向李家权以及其控制的龙蟒集团、龙蟒投资购买龙蟒钛业。收购完成后,李玲作为李家权家族代表持股13.95%,成为第二大股东。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收购完成后李家权却没有像外界分析的那样谋求在佰利联的控制地位;李玲除了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外,不在公司任职,也不担任董事。甚至在3年限售期刚过,李玲就开始了减持计划,并很快就清仓退场。有评价指出:“李玲的一步步清仓减持,代表着权利和影响力的彻底移交。”

就这样,许刚在资本舞台上导演了一出精彩的“蛇吞象”的好戏。

2020年,龙佰集团董事长许刚为前来参观合作的三棵树代表团介绍企业钛产业发展情况。涂料是钛白粉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因此涂料企业也是龙佰集团的重要客户

霸业

佰利联并购龙蟒钛业之后更名为龙蟒佰利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时使用龙蟒佰利作为股票简称,2021年改为龙佰集团。以下统一使用龙佰集团作为简称),许刚“卑微”地将自家企业名称放在龙蟒之后,这一做法也曾引发行业话题。

但这都是次要的。龙佰集团的诞生使其硫酸法钛白粉总产能达到60万吨,同时拥有80万吨钛精矿和180万吨硫酸产能,跻身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位置。同在2016年,许刚带领公司建设的10万吨/年氯化法项目及配套富钛料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钛精矿—还原钛—高钛渣—钛白粉”完整产业链,成为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大型氯化法、硫酸法工艺的钛白粉集团。

而在完成“吞象”后,许刚并未停止收购的步伐,开始一步步吃下产业链上大大小小的企业,持续完善产业链布局——2017年,龙佰集团斥资1.9亿元收购了上游钛加工企业瑞尔鑫;2018年,又花费2.4亿元,收购了攀枝花龙蟒矿产品有限公司7.2%的少数股东股权,持股比例由84%提升至91.2%;2019年,用8.29亿购得新立钛业68.10%股权,被外界视为龙蟒佰利补齐高端海绵钛产能的关键一步;2019年12月,通过公开竞购,龙佰集团受让中核集团持有的东方锆业15.66%的股权……

通过上述一系列并购项目,龙佰集团快速崛起壮大。得益于这起世纪并购的完成,收购当年龙佰集团的业绩得到跃升,营业收入从26亿元增至41亿元,归母利润也从1.11亿元增至4.42亿元,翻了4倍;2017年营业收入更是突破百亿至102.58亿元,归母利润也再翻近6倍至25亿元。

2020年4月,龙佰集团宣布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许刚。同年11月,龙佰集团披露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许刚将认购公司2亿多股股票,交易完成后,许刚的持股比例将由之前的20.50%升至27.81%,进一步巩固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地位。

延伸

随着东方锆业的“入局”,2019年末,许刚制定了“钛锆共生,两翼发展”的龙佰集团新战略。

“市场普遍认为龙蟒佰利是钛白粉企业,但实际上公司已经开始向钛合金、锆产业发展。”2020年的一次采访中,许刚谈及过去一年龙佰集团的并购思路,他表示,公司现有的100万吨钛白粉中包括硫酸法、氯化法;因为龙佰集团拥有了氯化法钛白粉的先进生产技术,所以具备了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基础。

2020年1月,许刚(左一)参加龙蟒佰利联集团新立钛业公司复产竣工仪式

许刚引领下的龙佰集团的延伸并未至此止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2021年龙佰集团收购了河南中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进入石墨负极行业,并自此正式进军新能源领域。在这种背景下,龙佰集团的业绩再上一个台阶,于2021年营收突破200亿元至205.66亿元(2020年为141.08亿元),归母利润也达到历史峰值的46.76亿元。

截至2023年底,龙佰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筹划了年产20万吨电池材料级磷酸铁项目、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年产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15万吨/年电子级磷酸铁锂项目。

至此,在许刚及管理团队带领之下,龙佰集团产品线由钛白粉延伸至钛金属、新能源,建成“钛、锆、锂”三条产业链和创新耦合发展体系。

勇退

彼时的许刚年届花甲。前述熟悉许刚的人士曾在2021年去焦作拜访过他:“跟他交流,感觉他很疲惫……他工作压力很大,强度也很高,可以说牺牲了健康发展钛产业”。

2023年3月底,时年60岁的许刚决定卸任龙佰集团董事长职位,将和奔流提到董事长的位置;同时在任期届满后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而是提名女儿许冉“接班”;而他则“退居二线”,继续以控股股东、实控人的身份支持公司的发展。

对于这样的安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许刚曾表示:“退出董事会不会对企业造成影响,我还是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会继续关心和关注公司重大决策。女儿许冉进入董事会,也能代表我的一些想法。所以这一次调整只有利好,新一届董事会成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90后的许冉现为龙佰集团副董事长,她能否扛起父辈的大旗,实现全新的产业布局

在龙佰集团新的董事成员中,除了董事长和奔流之外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其中许冉出生于1990年,拥有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许冉即进入龙佰集团工作,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任龙佰集团业务经理,2014年11月起任佰利联(欧洲)公司董事,2015年5月起任佰利联(美洲)公司董事,2017年3月起任龙佰集团总裁助理。许冉现为公司副董事长。2021年4月起,许冉成为焦作市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2022年6月起任Image Resources董事,2022年7月起任焦作市工商联副主席。

令人意外的是,卸任仅仅1年,曾穷其一生缔造了中国钛白粉产业传奇的许刚不幸因病离世,不禁令人唏嘘叹息。犹记得在2023年经济回暖的背景下,钛白粉迎来上涨行情,并持续到今年一季度。延绵多轮的调价提升下游应用企业(以涂料企业为主)颇有怨言,也让作为“拉涨主力”的龙佰集团甚或它的缔造者许刚承受了“骂名”。

如今斯人已去,我们重新回首他的一生及龙佰集团近20多年逆袭发展的历程,或者能够从中找寻到一股“和解”的力量——中国钛白粉行业要想发展,总要有人去牵头推动,如果不是许刚,就有可能是徐刚、王刚、赵刚……“骂名”终须有人承受,但此刻,或许我们更应该献上鲜花,只为他为中国钛产业发展奉献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