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无聊的人,出了一趟无聊的差,却让两个位高权重的大臣丢了性命

 登记去 2024-05-23 发布于湖北

                    文/西风无语

读历史,尤其是明史,我们总会记住朱元璋,朱棣,或者张居正,或者严嵩,或者胡宗宪.....

我们总是会忽略一些自以为的小人物,譬如,杨继盛,夏言,杨廷和......
如果说这些人你都还记得,那么奋勇杀倭寇的张经和李天宠那么还记得吗?
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1553年,兵部右侍郎张经被派到浙江抗倭,李天宠也奉命到浙江任巡抚。
当时倭寇之乱日益严重,他们俩是尽心尽力,日夜勤勉,抗击倭寇。
如果就这样驻守在此,相处默契,共同抗倭,倒也太平,朝廷无忧。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严嵩的第一号骨干赵文华接到了一个使命(其实这个使命是他要来的),就是来浙江祭海。
按说祭海完事就赶紧回京复命就好了,可是这个赵文华却对抗倭感兴趣,也想对他们的抗倭大计掺和一把。
问题是,张经本身官职就比他大,看他祭海完毕还在此逗留,还掺和他们的事情,就懒得理他。
照理说,赵文华应该看出他们的态度,早点回京就行了。
可这个赵文华看见他们的态度就很生气,他偏不回去,就要在这待着,并且想逮住机会整他们俩,以此来消气。
赵文华官职比张经低,却敢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啊,赵文华早已拜严嵩为干爹了。
严嵩当年在国子监做校长的时候,观察出赵文华虽然没有能力,但是会拍马屁,会逢迎,听话,就把他安插到通政司。
通政司是一个副部级部门,最高长官通政使也就是三品,别看官职不大,却极为重要,因为它主管全国各地送往京城的公文。
赵文华被严嵩任命为通政使,掌管全国各地的公文。
当时严嵩名声非常之差,各种弹劾的文件都被赵文华拦截下来销毁了。
赵文华成了严党的一号骨干,深得严嵩喜欢。
严嵩接到了赵文华的告状信,托人告诉赵文华说,张经不太好惹,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动他。
赵文华不服气,就赖在浙江,等待张经的失误。
当时倭寇十分严重,张经并非等闲之辈,他四处调兵,积极部署数月,却按兵不动。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张经知道,倭寇虽然坏,但是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当年他在广西打仗的时候遇到过类似的狼士兵,战斗力非常强悍。
所以他就准备去广西调狼士兵来对付倭寇。
可是就在他调动狼士兵的时候,赵文华已经设置好了一个陷阱,想置他们于死地。
赵文华上书嘉靖帝,说张经惧怕倭寇,迟迟不动兵。
张经知道他上书的内容后,并不做解释,因为狼士兵已经到位,各路大军已经到齐,有凶悍的狼士兵助阵,此战必胜。
胜利就是最好的解释。
事实是张经确实胜利了,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王江泾大捷”。
这也是东南自倭乱以来最大的胜仗。
就在张经和李天宠等待朝廷的封赏之时,却等来了锦衣卫,要把他们带回京城问罪。
张经是一脸雾水。
他不知道的是赵文华的干爹严嵩接到赵文华的上书后,对嘉靖说,张经拥兵自重,坐观倭乱。
就在这个时候张经的捷报文书送达了,按说张经就可以涉险过关了吧。
然而嘉靖却说,张经非常可恶,之所以打胜仗是因为听说赵文华上书弹劾他,他才动兵一战的。
就这样,张经和李天宠打了打胜仗,却手拉手一同走上了刑场,被砍。
就这样,因为一个无聊的人,出了一趟无聊的差,让两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丢了性命。
读明史,有时候会觉得很憋屈,有很多正直率性的大臣都没有好的结局,是奸臣太坏了吗?还是皇帝太昏庸了?可是昏庸的皇帝也有大快人心的时候,那我们到底要怎样去评价他们呢?又好像觉得怎么的评价没有什么意义。
尽管他们只是历史,但是我们心底总是有个声音会不断地对我们说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让我们在历史长河里,拾起各种不一样的石头,有些值得我们珍藏一辈子,用我们的时光,在他们的故事里追忆,叹惋,这大概就是我们读史的意义吧。

感谢您的关注!

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

  • 升修养。阅读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使人的内心更加强大。

  • 丰富生活。读书可以使人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提升认知。阅读能够提高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