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年又三年的原地踏步

 芃篙君 2024-05-23 发布于浙江

   这是芃篙君的第228篇原创    

本文适合软件行业的朋友。大概2400字,阅读需要8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最近注意到内部招聘系统里,芃篙筛选过的简历已经四千九百多份。这个系统,大概是2018年左右上线的,前面还有两三年的时间是在其他外部平台上操作。算起来超过五千份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了。之前有聊过,面试的过程,也是观察多样人生的过程。类似的逻辑,五千份简历,背后是五千个人在不同时间点的一段过往的总结
今天就聊一聊,八年之间,从五千份简历中看到的不断重复的故事。以下是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五千份简历,基本上都是Android开发工程师的岗位。而过去十余年,也正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杭州很小,其中也不乏同一位朋友,三年前投过一次,三年后又投递过来的场景。
所以某种常态可能是,行业里默认一个工程师,每两到三年会有一次跳槽。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不过在黄金年代,负面因素都是次要的,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工程师供小于求,大家都习以为常。
这就导致资深工程师和初级工程师之间没有什么标准定义,看起来根据工龄干得超过六七年,就可以算资深了,市场也可以给出资深的价位,甚至更高。招聘方也好,求职方也罢,大家所求皆有应,其乐融融。
关于招聘方我们不去讨论,毕竟人家有钱爱怎么花怎么花,人才市场再那里,个别企业也难以撼动大形势。我们更多的把视角放在求职方,对于求职方,会存在一个潜在的危机。那就是,一个工程师在这家干了三年APP开发,跳槽到另一家,依旧是APP开发,可能只是业务上换了个行业方向,技术上变化不是特别大;干满三年,又换成另一家,大逻辑依旧没有变。这个时候,这位工程师已经六年以上的工龄了,理论上是资深工程师的水平,但实际上前面两份工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极端方向一点进行总结,就是职业路线上在某种程度来说是原地踏步,薪资或许由于跳槽带来了客观的增长,但是创造价值的能力没有跟上

02

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技术能力发展到底是往深度去,还是往广度去的问题,其实不然。
首先它确实不是一个深度发展的思路,这很明显。常见的APP研发工程师,三年的应用层开发之后,那么继续深入,可以去搞跨端,可以去搞Framework,可以去深入到后端。这是一个纵向深入的思路。但是很少有人主动谋求清晰的突破路线;也更少有人运气足够好以至于组织在默默的给类似的机会去历练。
其次它其实也不是一个广度发展的思路。比如,三年的应用层开发之后,可以去重点看工程化提效、可以看项目管理,可以重点看客户价值与业务价值,可以看协同端技术视野,可以看团队组织管理等等。这是一个横向补齐的思路。但是,大多数人把其中很多方向视为杂活,是没有价值的事情
更多的情况是,在这边三年写了个理财APP;然后到第二家两年,写了个物流快递APP;最后到第三家,开始写一个阅读器APP。好一点的,可能业务规模和团队规模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趋势,那么被动的协同与软件组织复杂度会带来能力上的提升;差一点的,所在团队的业务规模越来越小,从小作坊没有升级到工厂,反而掉入了手工作业。好一点的,可以灵活适应和总结各种工作环境下的收获;差一点的,只剩下对团队各种不合理的吐槽抱怨。
所以说,这不是广度和深度的问题。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发展没有规划和目标的问题

03

每个人在刚毕业的时候都会憧憬自己的职业规划,也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快速成长。事实上,刚毕业后的三年,确实是一个人成长速度最快的三年。甚至有不少人声称,那个时候是个人学习意愿度和能力的巅峰,后面很多年都在吃前面三年的老本。越往后,年纪越大,越觉得自己看穿了职场、看到了某种本质,反而不去看能力和成长维度的需要。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
在整个行业还不错时,不缺资本,更多的招聘方得出的结论可能是:“这个人做业务没问题,上手快,成本也能接受,那就这样吧”;
在整个行业下行时,企业里都在喊降本增效,即便有招聘名额,招聘方可能在一开始给出的策略就是:“实在没有合适的,招个应届生顶一顶,不行就培养六个月,问题也不大”。
所以,当原地踏步的人,在行业里行走,他可能永远不知道这两种情况下的决策逻辑。前者给你发offer,不一定是你的能力足够有竞争力,而是人家不缺钱但是很缺人;后者……你可能都无法通过简历筛选。
在上一次互联网泡沫被戳破时,大部分人年纪还轻,当时的计算机从业者也没有现在这种规模;这一次移动互联网见顶,以及整体经济的影响,可以算是成规模的互联网行业的第一次走向波谷。我们的行业很年轻,才算得上刚刚经历一些波折,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从业者身上,可能就是一个人的黄金年龄段,要为之前的没有规划买单

04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解法,那么无论是什么情况,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按照成事三角形的框架来叙事,大致是这样的思路:
定方向:自己要找到自己合适的成长路线和学习目标;
补能力:有了目标再跟自己目前的情况来对比,就知道还有哪些能力上是欠缺的,需要努力;
找动力:通过无数个小的正反馈也好、通过严格计划执行后的成果激励也好,找到可以自我驱动产生动力的方法。
可能很多人会讲,找工作嘛,哪有那么多机会给你挑?不踩到坑就不错了。难道不是组织指哪儿打哪儿,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就好了么?特别这两年,工作也确实不好找。
这些都有道理。不过这里其实存在一些细分情况。
首先,你得心里有一张地图之后,才知道路往哪走。有一张图并不影响你目前因为某种原因而做出妥协的临时策略
其次,当你心里有一张地图之后,即便是妥协下的事务,也未见得无法挖掘出价值。
事无绝对,也难有一步登天之路,那些都只存在于爽文小说中。现实中的普通人,往往需要更多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相关链接

面试的过程,也是观察多样人生的过程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觉得有收获,不妨给点鼓励,点赞、关注、加加星标;转发、在看、多多益善~ 谢谢~

   END    

  关注芃篙君⬇️,每日获取思考与践行的认知更新...

  可获取软考备考资料;

  亦可加微信探讨开发者、职场与管理、IoT行业等话题;

  共同成长,穿越周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