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鄂尔多斯高原晚新近纪红黏土是如何形成的?

 孤凤 2024-05-23 发布于内蒙古

风成沉积物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它们的形成与气候变化、构造活动和地貌特征有着复杂的联系。因此,研究风成沉积物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广泛、最厚的晚中新世-上新世红黏土沉积。尽管如此,学者们对这些红色黏土的确切形成过程尚未达成共识。红黏土源区的确定对于理解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锆石U-Pb年龄谱对比是确定风成沉积物物源的常用方法。本文将鄂尔多斯高原晚中新世—上新世红黏土锆石U-Pb年龄(n = 12,918)与潜在物源区锆石U-Pb年龄(n = 24,280)进行对比。结合地区构造和气候背景分析,认为鄂尔多斯高原晚中新世—上新世红黏土主要来源于黄河和渭河,少量来源于华北克拉通西部基岩的风化作用。由于秦岭和太行山的存在阻碍了东亚冬季风对这些碎屑物质的搬运,导致它们沉积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平坦表面。这种红黏土的发育符合近端堆积模式,说明了晚中新世-上新世鄂尔多斯高原水圈、大气和岩石圈相互作用形成红黏土沉积的过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考虑构了区域内的造和气候背景,对比了鄂尔多斯高原晚中新世和上新世红黏土碎屑锆石与潜在源区锆石的U-Pb年龄。对这些红黏土的物源区进行了鉴定,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 鄂尔多斯高原晚中新世-上新世红黏土主要来源于黄河中上游和渭河。华北克拉通西部基岩风化作用对红黏土的发育起次要作用。鄂尔多斯高原晚中新世-上新世红黏土沉积具有近端堆积模式。

(2) 晚中新世-上新世红黏土的广泛沉积与河流碎屑物质丰富、东亚冬季风加剧、鄂尔多斯高原地势平坦、秦岭和太行山的地貌屏障等因素有关。塔里木盆地、蒙古戈壁和柴达木盆地不是鄂尔多斯高原红黏土沉积的主要来源。

本研究提出的鄂尔多斯高原晚中新世-上新世红黏土发育机制不同于以往以水成作用或风成作用为主的理论。相反,提出的新机制强调水力和风力的综合作用。这表明,不仅水,而且风的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该地区的红黏土的积累和沉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