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五(下))

 崇明彬彬 2024-05-23 发布于上海

 读《浜镇老街地图》,讲我亲历浜镇的故事(五(下))

    (看图标读浜镇史)

      陆文彬

上篇说,浜镇老街上改建了一段仿古高凉棚,创建了浜镇有史以来最美最佳的凉棚,人们称赞它“比高凉棚还高凉棚”。因篇幅所限,我将在下篇讲它。

现在就讲讲这个“高凉棚”即龚锡福住宅”(也称作“龚锲夫住宅”或叫“龔吉夫住宅”)。它的实景图标绘制在浜镇老街地图下方中间,见下图左;下图右:高凉棚照片。

1405331792 高凉棚1

以前浜镇最靓丽的凉棚是东市梢的龚锡福住宅”前的凉棚,被称作“高凉棚”。

一、为什么叫“高凉棚”?

浜镇大街上商店前的凉棚连绵不绝,为什么这里被誉称为“高凉棚”?

施玉龙先生,在一篇《浜镇老地名拾取(二)》(2022年5月12日“心语”已推送发表),其中“高凉棚”一节,把它归纳为浜镇的老地名,称:“高凉棚位于浜镇东市。当年浜镇名流龚吉夫的宅院门前有个凉棚,因建得又高又大,故称为'高凉棚’,后逐渐成为浜镇东市龚宅院的代名词。”

浜镇旧时其它地方的凉棚与龚吉夫宅院前的凉棚有点啥差别?人们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现在我用实物照片,作一比较。

  下图左一、左二,2017年前拍摄浜镇凉棚的老照片:因镇市衰落,门店关闭,有的凉棚坍塌,有的成了储藏杂物的场地,从中看出,其用料和建筑,相对来说较一般。而高凉棚的凉棚,犹如房屋前的廊房,虽没照片,因我见到过,与大宅里的廊房(下右二图),用料差不多,很讲究。另外,高凉棚的长度,只有三间店面房,而现在新建的仿古高凉棚的长度,有十多间店面房,比高凉棚长了三四倍(下图右一图),两者一对比,就清楚了。

2017-09-01 15-11-22_4379浜镇旧凉棚浜镇高凉棚2038

  二、龚锡福住宅,2017年3月被崇明文广局命名为不可移动文物

浜镇-高凉棚不可移动文物

  同时命名的还有龚秋霞旧居,并一起挂了牌,但不知谁,把龚锡福住宅的牌给移除了!

三、童年的记忆中的高凉棚

  1、大宅空荡荡,一片寂寞,是个空宅。

  童年的记忆里,因高凉棚里房子多多,好几个小朋友,才敢进去。因主人在三星、海桥等地另有宅院,此地除了临街的一些街面房出租外,其他房屋平时都空置,有时来个家佣照管一下,开开门窗,通通气。我们可从灵龙街进去,经过几个院落,几条走道,能从高凉棚的东边的边门出来,前面是一条沟。给人的印象,靠泯沟的一间房屋里有很多大缸。不是酒坊,也不是酱园,为何有那么多大缸,至今都存疑。也许是大户人家收藏粮食之类的储藏间。房子关闭时间长屋内很潮湿。

2、龚锲夫的90岁孙女讲出了一个搬离高凉棚的原因。

2023年3月22日我听弟弟说:“前几年龚锲夫90岁的孙女来浜镇探望高凉棚,她说,她在这里生活到9岁,因当年遇到强盗抢,为安全,便搬到了城桥镇。”

从此推测,大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搬离浜镇,也就是说,我出生前后,他们就搬离了高凉棚。当我懂事后,见到的高凉棚大宅院里早已空荡荡了!

3、黑漆大门,印象中浜镇的大宅院中,只在高凉棚才见到。

浜镇有名的大宅院,诸如地图上的西万兴大院(俗称“西当”)、黄锦成和郭家大院等,都没见到过临街,有规范的大门,更不要说,有门联的大门。    

2016年10月12日回浜镇时,拍摄到高凉棚大宅院的一对有门联的内墙门,因临街的墙门是黑漆大门,故此门,不是二墙门,就是三墙门什么的。因我孤陋寡闻,没有见到过第二个像这样等级的墙门,故封它为“浜镇镇宝级”的墙门了!其门联十分讲究,红漆底,黑漆字,字边用刀刻出字的边缘。门联为:“物华天宝日” 和“人杰地灵时”。因年代久远,门联有点灰蒙蒙,但遮不住它的熠熠生辉的亮点。有的字,红黑油漆脱落了,但刀刻的空心字迹,仍很清晰。

上述墙门弃用后,居民用作堆物的垫板,未像收藏家那样精心收藏,所以变得很破旧了!(见下图)

浜镇-高凉棚3

   四、被命名为“不可移动文物”,在高凉棚内那栋建筑?

1、应该是依旧保持原样的高凉棚二墙门前西边那个院子

高凉棚内,最内的房子,在土改时,分给贫农,我看到他们高高兴兴地拆下砖木,高高兴兴地运回到自己的老家处盖房。

高凉棚内剩下的作为公房租给居民,房改后售卖给租住户。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居民把平房翻建成楼房,所以基本上没有保持原貌的建筑。

但二墙门前西边的那个院子,大体保持了老样子,见下图右边的那个小院子。

浜镇高凉棚门口(2016年1月26日 高凉棚1 111 

  上图左一,高凉棚原先有黑漆墙门的门口,现在也像弄当了。它两边是高凉棚的街面房,往里望,右边有瓷砖贴墙面的,原先是高凉棚内的厨房,里面有灶台、有水井。有年回浜镇,我见水井填没了,便问房屋的新主人:二姐,怎么把水井埋没了?她答,现在有自来水了,水井用处不多,但外面来打井水的人,依旧很多,地面老是弄得湿漉漉的,干脆就填没了!

 上中图,镂空瓷砖围墙的东边围墙;上右图,镂空瓷砖围墙的南边围墙。里面的院子,很宽敞,有坐北朝南的两间房子。该栋建筑被命名为“不可移动文物”。

2、那个有镂空瓷砖围墙的建筑,里面啥样子?

讲起这栋“不可移动文物”的院子,见识它,还有点故事。

小时候见识高凉棚,是孩子们结伴玩耍,“穿道而过”,除了一个房间里有很多大缸,以及大宅院空荡荡外,没有其它印象。

那个被命名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与它接触,也有故事。

(1)老街地图上有家“纽显明酒店”,开始写“纽显明茶馆书场”,我与施勋先生便有一段交流。

  我说:“此前为许家蜡烛坊,浜镇最大的蜡烛坊,有招牌,店前凉棚的柱子上挂有精美的柱屏。那家店就在我家的东隔壁,很熟悉。许大妈还对我说:'你小时候,你妈妈把你放到我家柜台上,你还爬来爬去,你还记得吗?’后来老板因吸鸦片,家境败落,搬出那里,借东边的高凉棚……

施勋先生,看到我儿时的记忆,还与我开玩笑,说:“好的!勾起了陆老师无数儿时的记忆,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还有青梅竹马的吗?。[抱拳][抱拳][抱拳][笑脸](见附录截图1)

自从许家搬到高凉棚居住后,便来到这里玩耍。孩子的记忆是粗粗的,里面那间当作卧房的房间,有地板。长大后再未进去过,现在依旧当作卧室。

  (2)以后我家被分配借用高凉棚,变成高凉棚的住户

解放后,有段政策的演变过程,统购统销后,磨坊不能购买小麦磨面粉了,制面的面粉由政府同一分配,后来政策又不允许个人经营面店,改由生产队集体经营,我家只安排一人参与面店经营,其它人都到生产队劳动了。整个家,搬出面店,被安置在高凉棚,最东边的那间店面房。

说起,那间店面房,也有一个故事。那个店面房,曾开过纱店,售卖染过色的纱,因生意清谈,歇业了,便想把柜台也卖掉。我父亲正想“改行”,得知后,便买下了它,是两个桃红色(或浅红色,说不准,就是带点红色)的木质柜台。因解放前,我家对面的郭家大厅里驻扎一批国民党军队,他们经常叫家父到他们的营房里扛面粉给他们加工面条,不但没有报酬,还给母亲提心吊胆,总要叫我跟着爸爸看看。家父买下那家纱店的柜台,安置在店堂内,想改行经营南货店,以此避免以上的烦心事。实际上没有改行,还是经营制面业,商业柜台变成面摊子。

我家在高凉棚的店面房里买过柜台,后来我家搬到了那儿居住(以后出台,对私营经济开放的政策,父亲又回到,以前经营面店的老地方经营,转了一圈,此事后话)。故事一个接一个,也许只有在剧作家笔里出现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真有,太戏剧性了!

  (3)我家搬到高凉棚后,便与后来命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内的居民,成了邻居

邻居家的小院子,很幽静,读书是好地方,但他家两位可爱的小女孩喜欢热闹,常到我家来玩,大家就熟悉了。那里的女主人,是我同学的妹妹,我只是每年探亲时回家看看,讲起后,也与他们熟悉了。一熟悉,回家探亲时,也到那里探望探望,那家的男主人张先生向我介绍了那栋建筑,说县里派建筑专家到这儿考察过。专家说,这栋建筑很有特色,为卧房取暖的烟道,建在西边那堵墙里。

我按照张先生指的方向,说,看不到烟囱。

他说,建筑很隐蔽,烟囱看不出来!

当时只是听听而已,故未作细问和记录,但上述专家的考查,是组织安排的活动,县里亦应有相关的存档记录。现在,又被命名为“不可移动文物”,更应该有相关评审考查等资料。

我判断,现在的卧房,可能就是以前的书房。大户人家的卧房,一般置放许多精美的系列家具,通常比此房还要大一些。旁边那间大房子,可能是客厅之类的建筑,现在房间内的灶头,估计,是后人独立使用这个院子后,才砌起来的。

(4)一位农场知青博主访问该院子的记录

一位曾在崇明农场劳动的上海知青,新浪博客的网名为寻梦人的网友到崇明寻梦,他在2010614发表一篇《说说崇明农场边上的浜镇》博文称,9月29日(大概是2009年)房屋的主人刚刚从上海回来,拍摄到了里面的一些镜头。说破四旧时,这里的房子,是公社分给他们的。

下图为该网友拍摄的照片,那个拱形的屋顶,是房前的廊房。后来有年我回家时,见到廊房被拆除了,便问:怎么把那么好的廊房拆除了?

回答说:妹妹建房,需木料,拆下来,建新房了!

当时想:这么一个完整的建筑,廊房一拆,便不完整了,有点可惜!

从照片上可看出,廊房的东边,就是通向走廊的门,门上还有红漆底,黑漆字的门联,能看出“两个字,就是研究或收藏古籍、古物,如汲水于井,这里,也可推断是龚锲夫家的书房。门联的样式与前面讲的内墙门的门联风格几乎相近。我想再查看上述博文,因该博主2010年4月后,未发送新博文,新浪后台已不再显示该博主的博文了。

浜镇高凉棚1 浜镇高凉棚2 浜镇高凉棚3

  上为该博文内的照片,中图,女主人,我同学的妹妹,倪女士;上图右,桌子上的生活用具,为旧时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一升米就是2000

  五、一个望族的背影》一文介绍龚锲夫

  该文中谈到,曾居浜镇东市的龚锲夫,是一位崇尚儒学的大财主。年轻时。涉足上海交易所,获利颇丰后,即淡出江湖,隐居家乡,在三星、海 桥一带购置了数万步土地,耕读兼治,以文会友。走进“高凉棚”雅致的书房,著名书法家、崇明中学创办者曹炳麟(陆注:曹先生的母亲是灵龙街龚家的闺女。早年丧父的曹炳麟由外婆龚氏扶养)先生手书的“养性书舍”的匾额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房门上“古得修绠,开怀畅远襟”的楹联时龚老先生秉承祖先乐善好施的传统和他大气爽朗的风格写照。浜镇的老人至今还记得这位学者在他们幼时赠送《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读本时的情形。盈盈一脉,浩浩一族,热爱海岛的龚氏子孙在六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他们的风采深深印在老浜镇人的记忆里。

上述雅致书房,我在前面估计,就是那栋有镂空瓷砖围墙的小院,但没有见到上述篇额等印证信息。

六、追忆童年,从灵龙街老行进去,一直走到高凉棚出来。

童年时,约好几个小朋友从灵龙街进去,经过几个院落,几条走道,能从高凉棚的东边的边门出来,前面是一条明沟。

2021年1月21日我进入灵龙街老行,原先老行的门口已变成弄堂了,以前也是有墙门的。 进入里面已无童年的记忆的场景,见下图。

浜镇老行1(2016年1月21日 浜镇老行2(2016年1月21日 浜镇高凉棚门口(2016年1月26日

上图左:灵龙街老行进口,已像弄堂了;上图中:老行内儿时的场景,几乎荡然无存,照片的左边那栋楼房,就是高凉棚里新居民楼;上图右:高凉棚在东大街上的门口,仔细观察,能见到最里面的居民楼房。

七、解放后,高凉棚被政府接收,曾为浜镇税务所的办公地。

八、高凉棚前浜镇河里挖出蟹缸

  前面第一篇讲敖家楼时,说龚家在浜镇河里安装了拦鱼虾的竹篱笆和竹编葫芦型的鱼笼,退潮时取出鱼笼,一小盆虾鱼,活蹦乱跳,晚餐就是一碟鲜美的河鲜,此味鲜哉,鲜哉!

  后来住进高凉棚里的新居民,在宅前的浜镇河内(当时河水已很浅,河浜里种浮萍作猪饲料)挖出了一口,高约一米,口宽60公分的蟹缸,从此,也可联想以前高凉棚内的人,定有从蟹缸里捞蟹,品赏河蟹的情形,也一定是鲜哉,鲜哉!可见浜镇河内的鱼蟹生态了。

讲起浜镇河内的鱼蟹生态,不得不说儿时记忆中浜镇河落潮、涨潮和平潮时所见所闻。

1、浜镇河落潮时,能见到蹦蹦跳跳的神奇的弹涂鱼。 

  浜镇河落潮后,看到一种穴居的小鱼在河浜的滩涂里蹦蹦跳跳,十分有趣。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离开浜镇后,几十年都没有见到过这种鱼。写回忆文章时不知其学名叫啥?寻找它,我还花了很多功夫。在网上先查河浜鱼”,网上显示:你查什么河,不同的河有不同的鱼。后查穴居的鱼”,也无反应,再查“鱼类”再分别查找,才弄清楚。虽花功夫,但觉值得,有付出,才能获得知识啊!

这种神奇的小鱼,叫弹涂鱼(又名花跳、跳跳鱼),两只眼睛像灯泡位于头部的前上方,突出于头顶,两眼颇接近。它们可以从远处向猎物扑去,跳过身长3倍的距离和超过身体的两倍的高度。平时匍匐于河边泥滩上,受惊时借尾柄弹力迅速跳入水中或钻洞穴居,以逃避敌害。它是由鱼演变到两栖爬行动物的鲜明例子。据说这种小鱼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细嫩,爽滑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日本人称其为“海上人参”,但我们浜镇人不食这种鱼类,所以才能得以繁衍。

它生活在淡水、咸水交汇处,浜镇河里有此类鱼正如它连长江,通大海,才有此生灵。当我第一次游览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崇明东滩湿地公园时,总在河汊里寻找儿时记忆中的弹涂鱼,发现后,别有一番别人感受不到的高兴。

 现在浜镇河填没了,蟠龙河也没有涨潮落潮了,没有了长江水和东海水的灵气,也没有了弹涂鱼!

浜镇跳跳鱼

 上图:弹涂鱼(网络资料照片)。

  现在弹涂鱼已成佳肴的信息很多,例如今年,即2023年11月2日的“超级乡村”网站刊登《登上过,舌尖2,多次出镜央视,浙江三门到底藏了多少海味? 》,其中就有弹涂鱼

2、浜镇河涨潮时,有时能见到误入的气鼓鼓花斑斑的河豚鱼

 上面讲的弹涂鱼,是浜镇河落潮所见,便联想浜镇河涨潮时,有时能见到一些气鼓鼓花斑斑的河豚鱼从长江里,穿越湾港误入浜镇河。一当发现河豚鱼,便引发孩子们的兴趣。那时镇上人丁兴旺,孩子多,一人发现,便呼喊其它孩子观鱼,好像成为孩子们的观鱼节,他们站在桥上数河豚鱼。不时喊出:“我又看到一条!”儿时观河豚,别有一番情趣:

  站在桥上数河豚

涨潮江水湾港来,河豚随流游进河。

花花斑斑像气球,浜镇也似节日过。

孩子桥上盯河面,你喊我应把鱼数。

此景此情儿时有,追踪旧迹均已无!

IMG_256 浜镇河豚鱼2

  (河豚鱼图,来自网络)

3、浜镇河平潮时,能见到水仙娘娘在水面上起舞。

浜镇河涨潮、落潮时所见,便又联想到平潮时,浜镇河水平如镜,便变成水仙娘娘的舞台。

水仙娘娘,即水黾,浜镇人的俗称。在河面上走来走去,如履平地,让儿时的我,啧啧称奇!

 200986日在上海一个小区的水池里看到多年未见的好几只水黾(音: mǐn)在水面上行走如履平地,嬉戏在水面上,不知怎么把人引出童年的思绪,写了几句感慨。

小小水黾,冥冥童忆

柳枝轻拂树下椅,清风巧绘池上漪。

几只水黾水面嬉,四足踩水我称奇。

老翁塘边观小虫,又见童年水仙飞。

倘若时光能倒流,浜镇旧迹已无觅。

浜镇河水黾2 浜镇水黾

   (上右图:我拍摄的水黾不清晰,故在网上选录)

   浜镇河,连长江,通大海,才有浜镇河内的一连串的鱼蟹等生态。回味童,引出感慨:浜镇啊,湾港!  

湾港啊,湾港!

连长江,通大海,

浜镇河里,

才有弹涂鱼生存繁衍的灵气!

  湾港啊,湾港!

连长江,通大海,

船运发达,

催生了浜镇的繁荣,

并挤进崇明四大古镇榜单!

湾港啊,湾港!

连长江,通大海,

浜镇河天天被长江水净化,

才有浜镇河好生态,

水仙娘娘才会到来,

平潮时,浜镇河,

是水仙娘娘的舞台,

她在水面上,

奔飞跳,都是优美的舞态,

水仙娘娘,好可爱!

湾港啊,湾港!

连长江,通大海,

涨潮时,浜镇河,

气鼓鼓花斑斑的河豚鱼,

有时随潮误入浜镇河,

像生物气球飘过来,

点缀浜镇河,

带给孩子们观鱼的欢快!

湾港啊,湾港!

湾港淤,

浜镇衰,

欣欣的消息依然不时传来

湾港桥,留下湾港的坐标!

浜镇公路,留下了浜镇的足迹!

沐浴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

浜镇新建的景观墙,

有史以来最精彩!

浜镇新建的凉棚,

比高凉棚,还高凉棚,

展现建设镇对浜镇的关怀!

顺应变迁,

迎接改革,

浜镇的未来,

还有很长的路,

等待时光,

莫躁莫急

不忘开拓创新,

创新者,必有未来! 

努力者,必有未来! 

附录:与施勋先生交流的截图资料

117037383 1077261002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