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发现 | 考古揭示皇城西南部建筑基址——金上京遗址2023年发掘收获

 新用户5761CeW4 2024-05-23 发布于辽宁

图片
图片

金上京遗址即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阿什河左岸。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京城作为金代五京之一,是金王朝早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公元1115年),至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迁都至金中都燕京(今北京),金朝以上京为都城,前后经历四朝皇帝统治,历时达38年。

金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二城组成,平面略呈曲尺形。二城周长约11千米,总面积约6.28平方千米。城墙上筑有马面、角楼等防御设施,并有多个城门,有的城门外附加有瓮城,城址整体保存较好。  

皇城位于南城西北部,城内陆表残存多个夯土台基,基础清晰可见。通过考古勘探,皇城内可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东、西两侧区域由多个独立建筑单元组成,中部为主宫殿区。皇城南墙中部为一座三门道的城门,城门内的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数座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明确皇城内建筑单元布局、功能性质及年代沿革等情况,根据现地表地貌、保存状况及前期考古勘探情况,2023年6月至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联合对金上京遗址皇城西南部建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200余平方米。

图片

 2023年发掘区全景航拍(上西下东)

通过勘探,在皇城西区南部发现有6座建筑址,本年度选择了位于此区域中部偏东的2座小型建筑址进行发掘,发掘区现地表地势南部略高,北部略低于周围,地面散布较多的瓦片和青砖残块等。

本年度清理2座建筑基址,包括周围的道路、院墙、灰坑等遗迹。遗迹根据层位关系,主要可分为早、晚两大期,早期建筑址夯土台基编号为TJ1,晚期建筑址夯土台基编号为TJ2。

1号建筑址夯土台基(编号TJ1),即发掘区内早期建筑址夯土台基。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1.5、东西宽约13.65米。东南部叠压于2号台基之下,未能全面揭露。已揭露部分的台基现存南部略高,由南向北呈慢坡状,残高约0.03~0.15米。台基边缘为包砖基槽,宽约0.45~0.5米,基槽内残存部分包砖,主要位于东侧基槽中部、南侧基槽、西侧基槽南部及中部位置。包砖残存1~2层,上层为顺砖,下层为丁砖。

图片

1号台基包砖(由西向东)

台基上共发现44个磉墩,依次编号为TJ1SD1~SD44。其中,TJ1SD19、TJ1SD22、TJ1SD23被H1打破,仅残存磉墩底部一小部分;TJ1SD35、TJ1SD36、TJ1SD39、TJ1SD40、TJ1SD43、TJ1SD44叠压于晚期建筑址夯土层下;剩余磉墩的顶部随建筑地面被一并破坏后,露出其开口平面。磉墩排列有序,东西向十一排,南北向四列,各磉墩之间基本等距分布。磉墩平面均略呈方形,边长1.4~1.6米。从磉墩排列上看,台基整体为十开间三进深的格局,共三十间。以磉墩中心点测,每间南北约4、东西约3.7米。台基受破坏较大,台基现残存面已基本和周围活动面齐平。推测台基东侧应该存在踏道,但已被破坏殆尽。台基周边未见倒塌砖瓦堆积,此现象应和晚期建筑址的营建有关。在1号建筑台基址(TJ1)的中部,被一不规则的晚期H1打破,部分夯土和磉墩均被破坏。

2号建筑台基址叠压于1号台基址的东南部之上,编号为TJ2。TJ2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3、南北宽10.7米、残存最高处0.45米。台基外侧为包砖墙基槽,宽约0.45米,基槽内包砖几乎无存。

台基上分布有12个磉墩,依次编号TJ2SD1~SD12。磉墩平面略呈方形,边长约1.4米,相邻磉墩中心东西间距约4.2、南北间距约4米。磉墩排列有序,东西向三排,南北向有四列。从磉墩柱网分布上看,台基整体为三开间两进深的格局。台基南侧中间位置残存一斜坡状砖砌踏道,保存状况极差,仅残存少量青砖。台基周边为大量的瓦件倒塌堆积,以板瓦为主,只有极少量的筒瓦,瓦件可分1~4层。其分布有一定规律,集中分布在台基的北、南侧,东、西侧次之。

在2号建筑台基址(TJ2)的北、东两面清理出其附属的围墙设施,北、东墙分别向西、向南延伸至发掘区外,未做完整揭露。北墙东段发掘长度为30.5米,东墙北段发掘长度为14.5米。围墙与2号台基平行砌筑,北、东墙分别与台基间隔1.75、2.2米。两段围墙仅存少量基础部分,墙体宽1.2~1.28米,由长方形砖混合夯土砌筑,长方形砖多为顺向铺筑。墙基两侧边缘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近圆形取础坑或方形小础石,其中小础石表面中间均有一圆窝。揭露的墙基部分共发现取础坑32个、小础石3个。从取础坑和础石的位置可知,墙内外两侧有对称分布的立柱,立柱半包于墙体内,立柱下有础石基础,立柱中心间距为2.3~2.6米。从围墙残存的墙基来看,北墙保存状况较东墙稍好,东墙墙基仅存1层青砖,北墙墙基残存1~3层青砖,且北墙墙基残存青砖呈向北坍塌状。围墙北侧为大量的倒塌砖瓦堆积,倒塌堆积内的垒脊瓦散布位置有一定的规律性,大致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基本平行于北墙。由此推断,此区域倒塌砖瓦堆积应为北墙向北坍塌形成,且围墙为带脊围墙。

图片

2号台基及其北、东侧院墙(由南向北)

图片

2号台基北侧院墙(由东向西)

图片2号台基东侧院墙(由南向北)

图片

 2号台基建筑址残存的踏道(由南向北)

在1号建筑台基址(TJ1)的北侧,清理出一条东西向的道路遗迹(编号L1)。L1已揭露部分东西长约7.9、南北最宽处约1.45米,同TJ1夯土台直线距离约5.7米。此路由单层长方形砖顺向立砌而成,路面受损严重。从L1所处位置及开口层位推测,此路应与TJ1同期。

通过解剖发现,1号台基址的东南部,即叠压在2号台基址之下的1号台基址夯土台高约0.4米;1号台基址西南、中、北部,即叠压在表土层和2号台基址周边倒塌堆积下的1号台基址夯土台高0.03~0.15米。两座台基的夯土都存在基槽,夯层不连贯,厚度不一。2号建筑址夯土台基在1号台基址原有的夯土基础之上补筑,利用了1号建筑址台基的东南部夯土,并且在修建2号建筑址时对1号建筑址进行了削平处理。

图片

2号台基包砖基槽(由南向北)

图片

2号台基基槽底部铺垫的砖块(上北下南)

TJ2附属院落围墙设施基础的构筑方法同TJ2一致,东墙于活动面上始建基槽,基槽宽约1.6、深约1.55米,自下而上以一层夯土、一层砖瓦交替夯筑,各有2层,每层厚约0.05米。铺垫完砖瓦后继续填土夯至活动面。北墙于活动面和TJ1残存夯土面上掘土成槽,北墙基槽对墙体范围内的TJ1磉墩进行了避让利用,基槽内夯土中铺垫两层砖瓦层。北墙基槽宽1.85、深约0.7米。

图片

2号台基建筑址磉墩剖面

发掘出土器物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大量砖瓦和建筑饰件。建筑构件以陶质为主,少量为石质。种类有瓦当、筒瓦、板瓦、砖、陶龙角、陶凤鸟、陶伽陵频伽像、陶鸱吻等。瓦当数量较多,按照当面纹饰可分为龙纹、兽面纹两种,均为泥质灰陶。少量陶瓷器残片,器型有盆、罐、盘等。铁器以大量铁钉为主。铜器有铜泡钉、铜饰件等,数量较少。少量铜钱,以宋代钱币为主。

图片

兽面瓦当 ( 2023ASⅢT051064②:10)

图片

兽面瓦当 (2023ASⅢT053064②:14)

图片

龙纹瓦当( 2023ASⅢT053064②:29)

图片

龙纹砖( 2023ASⅢT054063②:7)

图片

檐头板瓦( 2023ASⅢH3:32)

图片

檐头板瓦( 2023ASⅢT052064②:5)

图片

檐头版瓦 2023ASⅢT052065②:62

图片

铜铲状器( 2023ASⅢT052065②:58)

图片

铜泡钉( 2023ASⅢT053063②:38)

本年度发掘所揭示的金上京皇城西南部2座建筑址结构完整,清晰反映了早晚两期的叠压打破关系,明确了该区域至少存在金代早晚两个时期的遗存。其中,1号建筑址即早期建筑址布局清晰,其形制结构与2022年揭露的皇城东南部建筑址基本一致,结合其所处位置,加之未见取暖设施,推测本年度揭露的1号建筑址同2022年发掘的皇城东南部建筑址(2022ASⅢTJ1)功用相似,可能是府库类建筑。在1号台基废弃后营建使用的2号台基址即晚期建筑址,也未发现取暖设施,可以排除其居住的功能属性,结合其位置分析,其可能亦为府库类建筑。

2023年度对金上京南城内皇城西区南部建筑基址的发掘,取得了较为重要的学术成果,进一步加强了对皇城内建筑址基本特征的认知和了解。所获资料对了解金代建筑技术、皇城内建筑时序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全面深化认识金上京皇城布局与沿革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材料,为金上京遗址的有效整体保护提供坚实学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赵永军  刘阳  田申  何纯旭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