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蚓”出粪污还田新模式

 雨神2014 2024-05-23 发布于山西

现代畜牧业是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生猪出栏72662万头、肉牛出栏5023万头、羊出栏33864万只、家禽出栏168.2亿只。

蚯蚓消化有机物质能力强,可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在农村畜禽养殖规模日益加大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处理、利用畜禽粪污成为各地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表明,畜禽粪污中不仅含有可提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有益营养元素,还含有大量寄生虫、微生物等。如直接将畜禽粪污露天放置,一定程度上会对农田土壤、作物、水体、空气带来不良影响。

初春之际,气温逐渐升高,记者实地走访中发现,一些地方通过蚯蚓养殖来处理畜禽养殖粪污,这种生物处理技术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畜禽粪污与秸秆、易腐垃圾等配比、发酵后,可用于饲食蚯蚓,蚯蚓既可以处理这些畜禽粪污,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还可作为一种有机肥,能够改良农田土壤结构、提升土壤酶活性,一定程度上代替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该技术利用蚯蚓消化有机物质能力强、食量大、食性广的优点及其强大的新陈代谢能力,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将畜禽粪污“变废为宝”。除此之外,成体蚯蚓常被加工成高蛋白饲料,也可加工成饵料、药材、保健品等,这样一来,蚯蚓养殖不仅可以处理畜禽粪污,还能提高农民收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蚯蚓养殖技术

一、选种

建议选择生长速度快、成熟周期短、适应能力强、耐寒能力强的蚓种。

二、养殖场所选择

蚯蚓养殖场所应选择环境安静、夏季阴凉、冬季保暖、通风效果较好的场所。

三、饲料制作

1.配制原则:氮素饲料和碳素饲料不宜单独使用,饲料氮碳比例调整在20:1—30:1之间。以畜禽粪污+秸秆堆制为佳,农作物秸杆、稻草,最好用锄刀切成6—9厘米长,再浇水,拌均匀,使其充分湿润,然后在地面堆制。饲料投放前必须进行堆沤发酵。如果将未经发酵处理的饲料直接投喂蚯蚓,蚯蚓会因厌恶其中的氨气等有害气体而拒食,甚至逃逸、死亡。

2.堆沤发酵条件:发酵时保证良好的通气条件,以促进好氧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快饲料的分解和腐败。在堆沤饲料时,饲料堆应保持湿润,最佳湿度为60%—70%。饲料堆内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0—65摄氏度之间,pH 值6.5—7.5为宜。

3.堆沤操作:如有条件,应在堆场进行饲料堆沤。料堆高度应控制在1.2—1.8米,宽度约3米,长度不限。高温季节,堆沤后第二天料堆内温度即明显上升,表明已开始发酵,4—5天后温度可上升至70摄氏度左右,然后逐渐降温,当料堆内部温度降至50摄氏度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操作。翻堆操作时,应把料堆下部的料翻到上部,四边的料翻到中间,翻堆时,要适量补充水分,以翻堆后料堆底部有少量水流出为宜。第一次翻堆后1—2天,料堆温度开始上升,可达80摄氏度左右,6—7天之后,料堆温度开始下降,这时可进行第二次翻堆,并将料堆宽度缩小20%—30%。第二次翻堆后,料堆温度可维持在70摄氏度—75摄氏度,5—6天后,料堆温度下降,进行第三次翻堆并将料堆宽度再缩小20%,第三次翻堆后4—5天,进行最后一次翻堆,正常情况下25天左右便可完成发酵过程。

4.饲料投试:发酵好的饵料应呈黑褐色或咖啡色,质地松软,不黏滞。可取少量发酵好的饵料,并在其中投入成蚓200条左右,如半小时内全部蚯蚓进入正常栖息状态,48小时内无逃逸、无死亡,表明发酵合格,可以用于正常饲养蚯蚓。

四、养殖床铺设

蚓床的设置应以方便操作为原则。如选择在大棚铺设,一般沿其长度方向进行铺设,长度以单个大棚实际长度为准,饲料铺设应均匀,宽度在2—3米,厚度15—20厘米。

五、放养

把发酵好的饲料横放在蚓床上,成50厘米宽的条形,长度不限,间隔30厘米。蚯蚓种苗的投入量不少于100千克/亩。投放前将养殖床先浇透水 ,然后将蚓种放入无饲料处(养殖床边缘),让蚯蚓自行爬至养殖床。忌在蚓床上堆满畜粪后放蚓种,以免造成蚓种死亡。在1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需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六、日常管理

1.温度:一般来说,养殖蚯蚓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摄氏度,此时蚯蚓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2.湿度: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避免蚯蚓皮肤因不能保持湿润而无法呼吸,发生痉挛现象,甚至死亡。当然,土壤过于潮湿也不利于蚯蚓的生长发育。由于蚯蚓喜食细、烂、湿的饲料,尤其是它要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来呼吸,因此对蚯蚓来说,保持一定的水份供应特别重要。蚯蚓抗急剧干燥的能力很差,其生长环境的最适宜湿度为70%—75%。

3.空气:为保持饲养床始终处于疏松、透气状态,可饲养一段时间后适当翻动一次饲料,将上、下层饲料翻动调换位置,既可使下层饲料疏松、透气,又有助于上、下层饲料湿度趋于一致。

七、病害防治

1.饲料中毒症:饲料含有毒素或毒气会导致蚯蚓局部甚至全身急速瘫痪,背部排出黄色或草体液,大面积死亡。应迅速减薄料床,撤去有毒饲料,钩松料床的基料,加入蚓粪吸附毒气,让蚯蚓潜入底部休息,慢慢恢复。

2.蛋白质中毒症: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可能引起蚯蚓蛋白质中毒,导致蚓体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明显出现消瘦。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应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解毒。

3.缺氧症:缺氧症(氧气不足)会造成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了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如将基料撤除、继续发酵、加缓冲带。喷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30%—40%左右,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

4.胃酸超标症:蚯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作用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酸超标症。主要表现为: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黏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此时应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或石膏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5.水肿病:如发现蚯蚓身体水肿膨大、发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可能是蚓床湿度过大、饲料pH值过高造成的,这时应减小湿度,清理爬到表层的蚯蚓。在原基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碱度,过一段时间再试投给蚯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