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东雨临《雁塔圣教序》2024

 杨念池 2024-05-23 发布于广东

名称:《雁塔圣教序》

字数:大量

风格特征:

东坡诗曰:“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用来形容这个帖,再适合不过了。从《伊阙佛龛铭》到《孟法师碑》,从《房玄龄碑》到《雁塔圣教序》,我们可以看到褚遂良的蜕变。《伊》的方整宽博,过度到《孟》的厚润从容,转至《房》的刚劲清瘦,最后升华为《雁》的韵致非凡,这是他个人书风的一部“革命史”。

褚遂良在《雁塔》中充分的体现出了他对于线条的理解——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在如此纤瘦的笔画中,笔力匀称如一,从容不迫,似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贵妇,涵养深厚,气质优雅,平淡天真,世间罕有。

王樹在《虚舟题跋》曾对其做过极精准的阐述:

“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

“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

利弊取舍:

我们学习《雁塔》的时候,大都会调整他的笔画厚度,用智永(帖)的笔法去进行调节,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可溶性',但我总感觉那样少了些许'味道'。褚的高明之处在于“松弛有度”,而唐楷大都以“紧致茂密”为本。“松相较于“紧”,前者要求书者具备的能力,不仅仅在于笔墨之上,更体现出一个人的人生阅历与文化积淀。在用笔上他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路——笔可以“拎着写”。在最小的接触面积下,仍旧发挥出笔的弹性,很考验书写者对于笔触的敏锐度。曲线的运用,褚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但分寸若未把握好,容易陷入扭捏、娇媚之中。

《大字阴符经》非褚作,可以启发用笔之胆量,但妖气弥漫,妄动频频,不推荐长期临摹,作读物为佳,深入则必得古怪、造作之病。

对峙病症:

董其昌言:“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又云,'提中有按,按中有提'。

为什么要提得笔起?提得起,说明笔的弹性仍在发挥作用,否则便是抹、是死笔。为什么提中有按?提中有按,说明不仅仅是有向上的力,或者说不全是向上的力,仍有些许向下的力在起作用。

全提,笔力顿泄、笔画飘散。为什么不能全按,按中仍要有提?全按则死,笔一旦按到超过一定限度,弹性则无。弹性不仅是笔性的核心要素之一,更是线条质量得以体现的要素之一。

褚的妙用就在于让临学者充分的体会到“拎笔”写字。学者易笔画消瘦,线条绵柔无力,或轻薄无韧性。轻松中要蕴含沉稳,方为学褚的上策。 这其中弧线的训练也比较充足。用笔背后暗含的书写节奏,也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

褚遂良之所以能“陶铸有唐一代”,成为“广大教华主”,他独到的书风不同于欧,也区别于虞。他本人的传世经典作品,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是永恒经典,受益无穷。

界格3.5cm,以下为部分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