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杂谈丨为什么北魏能够终结十六国的乱世?

 人文之光 2024-05-23 发布于辽宁

小编读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时候,对于十六国时期的混战,时长感到痛心。史书上可能短短的一行字,其背后就代表着十六国时期,各族老百姓充满一生的血泪。而每次读到北魏建国这一段的时候,我总会有种看到曙光的感觉:那就是从西晋后期开始,历时长达百余年的北方战乱,终于要结束了。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北魏能够终结十六国的乱世,为当时的北方带来太平?

1、偶然与必然

人类社会的发展,讲究一个偶然与必然。北魏能够长期稳定北方局势,其实是偶然,但同时也是必然。

其实早在北魏建立之前,中原地区也有很多实力较大的政权。

比如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石氏赵国)。石氏赵国曾经统治中原大部分地区:当时北方地区,张氏凉国(前凉)和拓跋代国(北魏的前身)一度向石氏赵国称臣。虽然慕容鲜卑表示不鸟石氏赵国,但是慕容鲜卑也无力推翻石氏赵国的统治。甚至石氏赵国还一度进攻江东,准备推翻东晋。

石勒算是一代豪杰。但是石勒死后,其接班人就被石虎推翻。石虎在位时期,石氏赵国处于社会矛盾高度尖锐状态,而且其统治也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即只要抵达动乱的临界点,石氏赵国就可能面临大规模动乱。当然石虎是幸运的。因为石虎在位期间,动乱没有发生。但是石虎死后,石氏赵国就等于解体了。

石氏赵国的部将建立了苻氏秦国(前秦)。秦国在苻坚在位期间,击破了慕容燕国、拓跋代国以及张氏凉国,还从东晋手里夺取四川地区,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因此苻坚天王考虑统一天下。但是毫无疑问,苻坚天王对于当时的形式没有正确的估计,这导致了淝水之战后,苻氏秦国也陷入解体。

苻氏秦国解体以后,后燕一度统治北方大部分地区。不过,随着后燕君主慕容垂的过世,后燕很快也陷入崩盘状态。

而从赵国、秦国、燕国的历史不难看出,几乎只要是北方地区出现实力较大的君主,都会考虑统一北方,而后扫荡东南。因此北方走向统一是必然。但是,能否具备有实力保持较长稳定且统一的君主,则是偶然。

2、北魏的优势

北魏的优势,在于运气。当然,运气也是偶然因素。

北魏的拓跋珪年轻时候受慕容垂的帮扶和支持,重建了代国(代国后来被改国号为魏)。并暗中发展做大。起初北魏也不过是北方一个实力一般的割据势力。但随着慕容垂晚年后燕的国力相对衰败,北魏趁机进犯后燕,但即便如此,慕容垂也一度将北魏打压到亡国边缘。就在拓跋珪做好亡国准备的时候,慕容垂病故,局势得以翻转,北魏也得以翻盘。

拓跋珪在位期间,其实北方也还有诸如北凉、胡夏等割据势力。因此北方的局势鹿死谁手还是未知数。

好在拓跋珪死后,继承人拓跋嗣也算是有作为的君主,拓跋嗣在位期间,北魏的国力继续稳步发展。拓跋嗣死后,拓跋焘继位。其实北魏真正可以被视为北朝,得从拓跋焘时代算起:因为拓跋焘在位期间,北魏吞并胡夏、北凉等割据势力,并挫败了南朝的讨伐,确立了对北方的统治地位,并统一北方。

换句话说,北魏的优势就在于,连续出现了三代有能力且运气不错的君主,才保证了北魏能够对北方的统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