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最应破除的四种人生假象,哪些偏见与成见在左右你的头脑?

 傅佩荣 2020-10-20

迷惑使人愤怒,因为谁都不愿承认自己无知。

——傅佩荣

我在美国念书时,读过一本书,名为《偏见》。

作者提出一个观点:“有偏才有见”。

因为一个人若是宣称完全客观,可能无法下断语,最后也说不出自己有何见解了。

这种想法不无道理,值得深入思考。

事实上,只要承认自己难免受制于偏见,做人处事就会圆融一些。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偏见或成见,是我们应该认真消除的。 

1

四种人生“假象”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人生有四种“假象”(即由成见所造成的观念),应该予以破除。

第一个,是所谓的“种族假象”。

“种族假象”,就是以人类为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由此衡量宇宙万物的价值高低。

譬如,我们说,苹果之所以是红色的,是为了引起人的食欲;狗的敏锐与警觉,是为了替人看守门户。

如此一来,人类成为宇宙的主宰,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来决定万物的命运。

这种“偏见”导致的结果如何?

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自然生态与环保的困境。

第二个,是“洞穴假象”。

亦即:在缩小范围到人类自身的世界时,会发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塑造了一个小小的洞穴,就是由个人的生活经验、习俗、教育所形成的一套狭隘的观念;

然后彼此之间互相批评、质疑、否定,甚至演变为激烈的对立与冲突。

以中文来说,就是“井底之蛙”。

青蛙生活在井底,感觉怡然自得,自然无法理解及欣赏辽阔的江海。

三个,是“市场假象”。

这种比喻很形象,现代人处在被信息包围的环境中,正如站在人多口杂的市场里,造谣、渲染、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现象比比皆是。

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每天接触海量的信息。

其中有多少是原版真貌,又有多少是二手传播?

想在市场里获得真实可靠的消息,恐怕最终会失望的。 

第四个,是“剧场假象”。

剧场是上演戏剧的舞台,有无数出戏剧在这里演出。

每一出戏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对人生中的事件保持特定的立场。

譬如,我学习儒家,自然受其影响,对于其他学派或说法就不易认同;

若是学习了道家,也可能会造成类似的情况。

任何一派既成的宗教或哲学,都像是提供了一座座剧场,就看我们能否出入其间,而不致执着于某一学派。 

2

真理之于“成见”

打破这四种“假象”,就可以从常见的“偏见”中解放出来;

接着要努力的,则是积极探讨真理。

苏格拉底以此为志业,他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 

苏格拉底与人谈话时,只要听到重要的概念(通常是具有伦理学意义的,如:虔诚、勇敢、正义、善、美、节制、智能等),就会敦请对方提供详细的界说。

譬如,张三认为雅典的法律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就会请他解释“什么是正义?

此时,张三不能继续列举其他的正义个案,而须扣紧问题焦点,回答“正义之所以为正义”的条件或理由。

但是,通常我们不会想得那么周全,自然很快就招架不住,陷于迷惑之中。

迷惑使人愤怒,因为谁都不愿承认自己无知。

可是只有过了这一关,即接受自己无知这一事实,才会孕育真正的知识,即掌握到一物或一概念之本质。

在希腊文里,“真理”是“aletheia”,这个词的本义是“揭开”。

亦即,把遮蔽一物的“面纱”揭开;

当然,所揭开的不一定真的是“面纱”,而是自己内心在成长过程中,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各种遮蔽。

3

最需留意的“成见”

进一步的问题是:

即使获得了真知,谁又能够保证由此带来正确的行动?

即使是小孩子,也都知道不该为恶,但是实际上,依然有些人无法免于这种诱惑而失足。

苏格拉底对此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的“知”并未深及内心,不能算是真知。

如果这样解释,那么人的“意志”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比较切实的观点应为:

在“知”与“行”之间,还有“意志”与“抉择”的活动空间。

事实上,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受自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影响最大。

有多少人在遇到善恶之间的挣扎时,不是依靠长期形成的习惯作反应呢?

因此,人的成见中,最须留意的是与伦理生活有关的部分。

求知与审美方面的成见,原本很难取得人际之间的共识与定论;

而有关善恶的成见,则有立即而明显的后果出现。

所以,我们对于伦理上的成见与讨论,必须寄以特别的关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