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用户99584979 2024-05-23 发布于北京

物种简介

命名
1821年,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John Edward Gray)分别描述了“牛科”(Bovidae)、“牛亚科”(Bovinae)和“牛族”(Bovini)。牛族的学名“Bovini”一词是拉丁语前缀bos(写为bov-,它来自bovinus的拉丁语)和后缀-ini的组合,表示其在“族”中的排名。
迁徙
野生牛属于牛亚科,也包括薮羚林羚属的9个物种和分布在亚洲的2种四角羚大蓝羚。各族之间的关系在有关其系统发育的研究中各不相同。大多数分子研究支持牛亚科分为2个族即牛族和薮羚族 。这也有一些形态学支持,最明显的是这两类都有带蒂的角核。
已知最早的野生牛起源于中新世晚期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亚洲。这不仅得到化石记录的支持,而且南亚是地球上野生牛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东南亚的中南大羚是最基本的生物物种。在某些地方大约在1370万年前,三个亚族分化之后的某个时刻,野生牛从亚洲迁移到非洲,在那里它们已经分化成许多物种。在上新世时期,一些野生牛从非洲离开,进入欧洲,在那里它们进化成耐寒,适应寒冷的物种。在冰河时期,野牛的祖先曾两次从欧亚大陆通过白令陆桥在北美移居,第一次是13.5万至19.5万年前,第二次是2.1万至4.5万年前。
分类
基于核糖体DNA染色体分析、常染色体内含子线粒体DNA的大多数系统发育研究已经恢复了“牛族”的三个独特亚族:中南大羚亚族(仅由中南大羚代表)、水牛亚族(由非洲水牛属和水牛属代表)和牛亚族(由野牛属和牛属代表)。根据化石记录和分子研究,大约137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水牛亚族和牛亚族已经从一个共同的祖先中分化出来。
分类群的数量及其相互之间的进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有一些证据表明,不同种类的野生牛之间发生了古代杂交事件,妨碍了它们之间关系的任何证据。
以下是被归类为牛族成员的现存属的分类法(关于物种分类法的更多信息在其各自的子族文章中有更深入的解释):
牛族(Gray, 1821)
  • 中南大羚亚族(Pseudoryina Hassanin & Douzery, 1999)
    • 中南大羚属(Dung et al., 1993)—— 中南大羚
  • 水牛亚族(Bubalina Rütimeyer, 1865)
    • 非洲水牛属(Hodgson, 1847)—— 非洲野水牛
    • 水牛属(Hamilton-Smith, 1827)——代表种“水牛”和“野水牛”
  • 牛亚族(Bovina Gray, 1821)
基因
牛族的染色体数目因物种而异,有时甚至因亚种而异,因此有必要对分类学目的进一步研究。祖先的Y染色体可能是一个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但演变成几个不同的特征。水牛亚族在其Y染色体上获得了X特异性重复DNA序列。 牛属具有派生的亚中心Y染色体,并与野牛属共享派生的亚中心X染色体。下面列出了所选物种的二倍体数2n,如下所示:
中南大羚:2n = 50
水牛:2n = 54
非洲野水牛:2n = 52
低地水牛:2n = 48
水牛:2n = 48
野牛:2n = 58
爪哇野牛:2n = 60
野牦牛:2n = 60
欧洲野牛:2n = 60
美洲野牛:2n = 60
家牛:2n = 60

形态特征

牛族的动物体型粗壮,雌雄均具角。有5属。大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它们整体体质强壮,不善奔跑。颈、肩或背部常具有由脊椎的背棘支持并有发达的肌肉而形成的隆起;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
牛有四个胃,依次是瘤胃、网胃、重瓣胃(俗称牛百叶)和皱胃,这四个胃实际是重叠在一起而非前后依次相接。只有最后一个皱胃才会分泌胃酸消化食物,前三个胃则富含细菌与原生动物。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食物被吞咽后会在此经历发酵过程,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有机物因此得以分解,从而被瘤胃吸收。发酵产生的气体则通过打嗝的方式排放出来。瘤胃内的一部分食物经由瘤胃的收缩会重新进入口腔,经由进一步咀嚼后再重新吞下。之后食物会在网胃和瘤胃间蠕动,从而进行混合及研磨,少部分食物经过这一过程会再度回到口腔。重瓣胃则会吸收食浆中的水分,以免稀释胃酸。最终,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会在皱胃内经由酶的作用被消化。成年牛的瘤胃占据了整个胃部体积的八成,但刚出生的牛犊却是皱胃最大,消化青草等纤维饲料的能力弱,消化过程和只有一个胃的动物类似,随着年龄增长瘤胃的体积也会越来越大。牛的小肠长度约为40米,大肠10米以上,食物从消化到排泄需要经历7、8天左右的时间。
牛的门牙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下犬齿门齿化,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胃4室,反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角的截面为圆形或三角形。是由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内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质套(角鞘),套在骨质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随着骨心的生长而扩大;角上无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一般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且不更换角鞘。
牛
野牛属(学名:Bison)
有2种,头骨顶部短宽。角的断面是圆形。
美洲野牛体长2.1-3.5米,尾长0.5-0.6米,肩高2.6-2.8米,成年体重450-1350千克。头、颈和前身具浓密长毛,骨盆较小。
欧洲野牛长得有一点像家养的乳牛,体型巨大,成年欧洲野牛体长2.9米,肩高1.8-1.95米,体重600-1000千克。头部体积大并有宽阔的前额,前半部躯体巨大,肩部到前背有一个像瘤子一样的隆起,犹如高耸的驼峰,脖子短粗健壮,胸椎肌肉强大。
牛
牛属(学名:Bos)
有5种,包括野牛、印度野牛爪哇野牛野牦牛、原牛和柬埔寨野牛。其中有多种驯养动物,如家牛和家牦牛
体重从200-900千克不等,最大的1,600千克。代表物种“野牛”,体型巨大,体长250-330厘米;尾长70-105厘米;肩高165-220厘米;体重650-1000千克。雄性较大。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颈下具肉垂,喉部有黑色长毛。尾细长,被毛较短。雄兽和雌兽均有角,但雌兽的较小。雄兽的双角弯度很大,由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长度可达60-100厘米。角基部色淡向角尖渐深,角尖黑色。
牛
水牛属(学名:Bubalus)
有4个物种和1个家养型种(水牛),包括野水牛低地水牛民都洛水牛山地水牛。其中体型最小的是低地水牛,又称侏儒水牛,体长180厘米;肩高80-90厘米;尾长40厘米;重量150-300千克。毛色黑褐,雄性比雌性颜色更深,幼仔出生时为红褐偏橙色。低地水牛在头上和四肢下部都有白色标记,咽喉处有白色月牙形标记。体型最大的是野水牛,体长2.4-3米,肩高1.5-1.9米,体重1000-1200千克。是一属体型大的偶蹄动物水牛皮厚、汗腺极不发达,热时需要浸水散热,所以得名水牛。体格粗壮,被毛稀疏,多为灰黑色;角粗大而扁,并向后方弯曲;蹄大,质地坚实,耐浸泡,膝关节和球节运动灵活,能在泥浆中行走自如;水牛耳廓较短小,头额部狭长,背中线毛被前向,背部向后下方倾斜,角较细长。
牛
非洲水牛属(学名:Synceros)
非洲野水牛1种,该物种共有5个亚种。头体长2.1-3.4米,身高1-1.7米,体重300-900千克。胸膛宽阔,四肢粗壮,头大角长,雄性的角从头部向外和向下扩散,在一些雄性中,角通过覆盖头部的大盾连接。头顶的柔软的毛发附着在大而下垂的耳朵上。身体通常覆盖着稀疏的毛发,通常从棕色到黑色。长尾巴,尾尖处有毛发流苏。雄性个体大于雌性,角也更大更长更厚。而热带草原种群的体型可以达到森林栖息地的物种的两倍。
牛
中南大羚属(学名:Pseudoryx)
牛科单型属,仅中南大羚一种。体重80-100千克,体长约150厘米。头顶长有两只长达半米的尖角,状似羚羊,而侧脸看时好像只有一只角,因此又被称为“亚洲独角兽”。犄角上表面光滑,向后方倾斜,稍微弯曲。脸上有白色斑纹和特殊腺体,腺体能够散发出刺激气味,可用于做气味标记。分布于东南亚的老挝越南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韩牛
外观
韩牛
分布区域
全球
江原道横城郡
牛科
偶蹄目

生活习性

野牛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它们积聚成大群,有些族群甚至可以聚焦成百上千头。这些畜群通常由雌性和牛犊组成,尽管在某些族群中偶尔会有单身汉。通常,较大的和有经验的公牛往往单独活动,仅在繁殖季节出现混群。雄性在大小上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牛族动物是专性草食动物,这些动物倾向于群居,在开阔的草原生境中觅食。作为全草食草动物,体型大的牛族动物会消耗高纤维的植被,其中所含的纤维素木质素比森林动物要多。但是,由于所有牛族动物都是专性草食动物,因此它们支持瘤胃内的微生物群落(细菌、原生动物和真菌),这有助于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并将高纤维饲料转化为丰富的能源。

栖息环境

栖息地在很大程度上随物种不同而异。可以在大草原、稀树草原、湿地、热带雨林和温带森林等生存。除了居住在美国开阔平原和居住在山上的野牛以外,所有野牛物种都居住在树木繁茂或森林茂密的地区,并有一定的砍伐空间。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物种的饮食都需要大量的粗饲料(通常是高草)和大量的饮用水。它们通常会浸入沼泽的泥土和水中,特别是野水牛,居住在落叶和热带森林中的森林。

分布范围

美洲野牛,一种生活在北美开阔平原上的物种。牛的野生物种在北美、欧亚大陆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发现,尽管驯养的物种或变种在人类的帮助下具有全球性的分布范围。

生长繁殖

牛的所有种类都是终生繁殖的。在发情期,雄性相互碰撞,以获得雌性和领地的繁殖权。一旦成功就会对雌性授精期就开始了。在大多数物种中,妊娠期持续约九到十个月。每胎只生一头小牛。牛犊一出生就不会断奶,直到大约6-10个月,这取决于物种。大多数物种的雌性成熟时间为4年,而雄性则为7年。
牛族中牛亚族物种杂交最常见,其中最著名的是“Beebalo”(牛与美洲野牛之间的杂交)。 这些杂种中的大多数都是有意为改善各种牛品种(特别是牛肉生产)质量的人类而设计的。 所有牛亚族杂交种均遵循霍尔丹定律,产生不育雄性和育性雌性。此外,出于农业目的,过去使用牛杂交技术保存了过去的美洲野牛等几种物种。这给野生牛的养护造成了问题,因为杂种会污染纯基因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牛杂交也是牛族进化的主要因素,因为某些物种在其基因组中有古代杂交的证据。

下级分类

牛族(3亚族 5属 13种 3家养种)
-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亚种
IUCN
A
牛亚族
Bovina
Gray, 1821
-
Bison
Hamilton Smith, 1827
1
Bison bison
Hamilton Smith, 1827
2
近危
2
Bison bonasus
Linnaeus, 1758
3
易危
牛属
Bos
Linnaeus, 1758
3
野牛
Bos gaurus
C. H. Smith,1827
3
易危
4
Bos javanicus
d'Alton,1823
2
濒危
5
Bos mutus
Przewalski, 1883
易危
6
原牛
Bos primigenius
Bojanus, 1827
灭绝
7
Bos sauveli
Urbain, 1937
极危
-
Bos grunniens
-
Bos taurus
B
水牛亚族
Bubalina
Pligrim, 1939
-
水牛属
Bubalus
Smith, 1827
8
野水牛
Bubalus arnee
Kerr, 1792
5
濒危
Bubalus depressicornis
C. H. Smith, 1827
濒危
10
Bubalus mindorensis
Heude, 1888
极危
11
Bubalus quarlesi
Ouwens, 1910
濒危
-
水牛
Bubalus bubalis
非洲水牛属
Syncerus
Hodgson, 1847
12
非洲野水牛
Syncerus caffer
Sparrman, 1779
5
近危
C
Pseudoryina
Hassanin & Douzery, 1999
-
中南大羚属
Pseudoryx
Dung, Giao, Chinh, Tuoc, Arctander & MacKinnon, 1993
13
中南大羚
Pseudoryx nghetinhensis
Dung et al.,1993
极危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3.1。
近危2种;易危3种;濒危4种;灭绝1种;极危3种。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6种,Ⅲ级1种。

种群现状

牛族中的13个物种均属于保护物种,它们在未来的生存中境况堪忧。主要原因是生存空间被人类大量占居,大片土地的保护有助于抵消栖息地流失的不利影响。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等公园提供了生态旅游机会,并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结果,生态旅游提高了这些国家野生生物的货币价值。然而,在某些地区,由于国内物种过度放牧,耕种和砍伐,牛群继续被过度用于肉类和栖息地的丧失,对许多物种的存续构成了重大威胁。范围有限和生境要求独特的牛族动物面临更大的风险。截止到2009年,4种野牛已经灭绝 。

相关信息

2020年5月29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新版《目录》,首次明确家养畜禽种类33种,其中包括牛。[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