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支付宝成长史谈创业如何避“坑”

 黄元昌 2024-05-23 发布于安徽

19年,从无到有,支付宝是如何成为支付宝的?

从2004年诞生到现在,随着互联格局的变迁和金融监管的调整,支付宝从潮头的一朵浪花成长为一片汪洋大海。其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初创企业借鉴。

一、初期:勇立潮头,“想干敢干”

信任是商业中最重要的价值。2003年基于淘宝网的交易需求,迫切需要一个担保平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支付宝应运而生。这一创举也为整个电子商务打通了任督二脉,这是后话。

前期,支付宝只是淘宝网的附属产品。直到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分拆独立出来,逐渐向更多的合作方提供支付服务,同年12月8日,浙江支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陆兆禧成为第一任总裁。

2005年初,独立后的支付宝提出“你敢用,我敢赔”的承诺,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信任。一年之后,它就覆盖了淘宝70%以上的商品。

支付宝独立上线那天,马云曾说:“支付宝不仅要成为淘宝的好帮手,更要成为整个行业使用的工具,以及推动社会诚信的一种手段。”

现在这只是线上线下交易很常见的一小步,但回头来看,当时支付宝的成立非常不容易。

彼时,2003年淘宝网刚诞生。作为C2C的电商交易网站,它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买家和卖家的信任问题——到底是先付款还是先发货?

研究了当时市面上已有的方案,都行不通。机缘巧合之下,马云了解到“由淘宝提供交易担保”这一想法。

但做起来并非易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至少面临三重障碍:法律风险、技术难题和成本问题。特别是法律风险,那时候,淘宝网如果贸然上线一个支付系统,可能是违法的,因为没有许可。

但马云打算冒着风险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对团队成员说,如果有什么麻烦,如果必须有人去坐牢,我去。

2004年下半年,支付宝的日交易量是8000笔,日交易额为100万元。在早期的几年里,支付宝发展并不顺,其支付成功率长期维持在50%左右。这意味着,大约有一半的交易是失败的,严重影响到用户体验。

2008年2月,支付宝发布移动电子商务战略,推出手机支付业务。同年10月,支付宝公共事业缴费正式上线,支持水、电、煤、通讯等缴费。

到了2009年,支付宝用户数超过2.7亿,日交易量逾12亿元,但交易的成功概率依然不高,这甚至成为制约淘宝发展的瓶颈。

直到2010年12月23日,支付宝与中国银行的合作开始,正式开启网购信用卡快捷支付的先河。

拨得云开见日出,2011年5月26日,这一天支付宝获得央行颁发的国内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有了牌照,明确了其合法身份,从此支付宝的发展也变得顺丰顺水。

也是2011年,支付宝推动二维码支付,打通了线上与线下。

现在,支付宝已经成为超10亿用户的超级APP。

【评注】历史往往是由少数勇敢者推动的。支付宝的成功跟自身的不断努力和领导者的魄力息息相关。

二、成长期教训:盲目追风入“坑”

支付宝,最初是植根于淘宝用户需求、充当淘宝网资金流工具的角色,但后来它已经不满足于仅做一个支付工具。

它还希望发展出金融服务这个现金牛。

2010年和2011年,在杭州和重庆分别设立“阿里小贷”,专门为阿里巴巴B2B业务、淘宝、天猫三个平台的商家提供100万元以下的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

2012年12月,天弘基金总经理郭树强带队拜访时任阿里小微金融副总裁樊冶铭,并向其表达了想为支付宝量身定制产品、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设想。樊冶铭当即拍板:“这个事情可以做。”

就这样,2013年6月13日,由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的货币基金产品余额宝上线了。首日用户就有几十万,不到一年的时间用户数破亿。上线仅半年,投资金额就累计超300亿。数据显示,其在巅峰时期,规模接近2万亿元。余额宝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

早在2013年初,支付宝高管在谋划发展战略时,就确立了余额宝、芝麻信用、网商银行等重大项目。而一年后的2014年9月,网商银行也获得银监会批复。

2014年10月,支付宝的进阶——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正式成立。

很快,2015年4月,蚂蚁金服上线了花呗和借呗,前者是消费金融服务产品,为用户提供线上消费额度;后者是小额信贷,用以打开线下支付场景。

之后,理财、保险业务相继上线。曾经的支付宝俨然已经成为集支付、借贷、理财、保险等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集团。

短暂的顺遂和野心的膨胀,让支付宝变得飘飘然,似乎无所不能。

于是,危险的“圈子事件”发生了。

当时,支付宝根据不同人群特征“邀请进入生活圈”,包括金融类的股票、基金、保险,母婴类的孕期妈妈、婴幼儿,兴趣类的跑步、健身、读书、游戏,等等。

2016年11月27日,继“高端单身交友圈”之后,支付宝又小范围推出了“白领日记”和“校园日记”,而这两个圈子充斥着许多大尺度照片。

网友们纷纷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吐槽,“支付鸨”“支付宝变身陌陌?”王思聪在微博上也调侃了一把。瞬间,支付宝以另一种方式“火”出天际。

其实,起因是支付宝涉猎社交场景。它也是支付宝追逐风头的一个败笔。

社交的本质是流量。而流量,带来人。拉新、留存、促活、商业化变现,是互联网一直所追求的。

支付宝在2016年之前,一直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能力。

2015年1月,推出“我的朋友”,开始搭建好友关系。同年10月推出“生活圈”,可以分享照片和视频。2016年1月上线“咻一咻”,支持寻找附近的商家和朋友;上线“吱口令”支持添加朋友、建群。再到2016年8月,生活圈移至首页。

“圈子事件”发生后,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很快发内部信予以道歉,圈子功能也迅速下架。

【评注】虽然支付和社交不存在天然的不相容,“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但这是在做好本业的基础上。无论如何、无论是谁,都不能触碰公众和用户的底线。

三、鼎盛期:“打败你的是跨界”

成长十年的支付宝不会想到,会被2013年8月上线的“小弟”微信支付抄了后院。

支付宝在2014年以前,长期占据第三方支付市场70%—80%的份额,放眼望去没有敌手。

2014年春节前,即1月27日,微信红包悄然上线,成功调动了用户的参与热情。有数据,当年除夕至大年初八,共800万用户参与抢红包活动,且在除夕夜达到峰值。

这一现象出人意料,也为后来的红包大战埋下伏笔。

2015年央视春晚,微信拿下赞助权,让摇一摇抢红包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彼时微信拿出5亿现金,发放超10亿个红包,当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活动互动次数超110亿。而效果也立竿见影:2015年除夕夜,微信支付新增用户逾2000万,大幅缩小与支付宝的差距。

后来,马云称这一事件为“偷袭珍珠港”。从那时起,支付宝对于支付基本盘的危机感加深,也萌生了做社交的执念。当然,2016年支付宝慌不择路的社交尝试,正是暴露了它面对微信支付挑战下的巨大压力。

为了夺回阵地,2016年—2018年阿里拿到了央视春晚的红包互动权。

2016年除夕,支付宝上线集五福活动,共投入2.15亿,最终79万人平分奖励。虽然没拿到红包的是多数,但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狭路相逢,2016年8月,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同时获得香港首批支付牌照。从此,网上支付工具出现了双雄争霸的格局。

之后,有传闻马化腾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微信支付在2016年的线下份额已经全面超越支付宝,并且奖励微信支付团队1亿元人民币作为发展基金。

2017年,支付宝的slogan被更换为“支付就用支付宝”,且史无前例地将这句话放到了APP开屏页面。

那个时候的支付宝,与腾讯的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激战正酣。他们开着战车,席卷线下的各种支付场景,包括海外和下沉市场。

随着线上线下场景的全面覆盖,支付宝与财付通的对决进入了长期僵持阶段,双方的市场份额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易观数据,2017年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占比53.7%,财付通占比39.51%。到2019年底,支付宝与财付通的份额分别是54.61%和38.98%。

【评注】自以为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支付宝大意失荆州。就像那句话说的:在多元化商业时代,打败你的不一定是同行,也许是跨界。

四、稳固期:紧跟时代步伐才会赢

“支付宝必须恢复互联网思想,沿着互联网创新的精神向前走。”今天的支付宝已经被定义成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向数字化转型靠拢,或是未来发展的可行路径。

2019年10月,支付宝宣布,其全球用户总人数超过12亿。经过多次改版,支付宝的应用场景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购物、生活缴费、外卖、打车、旅行订票、演出门票,等等。

2020年3月10日,支付宝举办了一场线上合作伙伴大会,宣布从金融支付平台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蚂蚁金服CEO胡晓明说,“支付宝打造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并不是心血来潮,我们为此已经准备了很久。”

实际上,早在2017年,蚂蚁金服就开始了去金融化的进程。

2023年3月,支付宝进行了7年来最大一次业务调整和高管轮岗,新组建了数字化产品事业部和支付宝App事业部。

“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服务业的数字互联赛道。”今年3月29日,蚂蚁集团副总裁、支付宝数字商业事业部负责人何勇明(花名管仲)说道。

蚂蚁集团CTO倪行军在采访中提及,要坚持做“两个支付宝”,一个是支付工具,一个是数字化服务支持。倪行军说,我们坚信数字化对中国数字经济、实体经济的巨大价值。希望支付宝数据能充分发挥价值,“为此,我们在隐私计算、区块链技术、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方向上投入了巨大资源和精力。这是必须要搭的桥,桥不搭好,数据价值望洋兴叹。”

打破支付和金融场景局限的支付宝,终于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一个中心——支付为底盘,两个基本点——互联网(端口和流量)和科技。

如今,支付宝又回归初心:开放,且走“去中心化为主、中心化为辅”的平台路线。

近日,上海百强企业名单揭晓,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入围。根据榜单,其2022年总体营收754.8亿,排名第29,在上海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位列第三。

【评注】时势造英雄。真正的成功,总是抓住时代的红利,顺势而为。房地产、金融、互联网行业,无不是如此。而中国当下可见的发展趋势便是数字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