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大课堂丨穿越千年,感受古人匠心:修复学子的发现之旅

 顺其自然h 2024-05-2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

四个小分队

由西北向东南

他们穿梭于星罗棋布的石窟

色彩斑斓的壁画

寻找隐匿在自然中的人类奇迹

用心感受古人的匠心

他们在博物馆、美术馆中

了解不同地区的文物保护现状

感受修复师们的智慧

见证文物被唤醒、修复和重塑的过程

一幅幅壁画

一尊尊佛像

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邂逅

每一笔,都是对文化的传承

在社会大课堂中

他们用心感受 用笔描绘

积累着文物修复的经验

寻迹山西

下乡小分队:

修复学院三年级本科生(壁画修复方向)、研究生

带队教师:

董  卓

下乡地点:

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

图片

“地上文物看山西”,三晋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璀璨的文化光辉。古迹遍布,见证民族交融的壮丽篇章与文明演进的跌宕历程。华严寺、善化寺是此次山西之行的首站,里面包含了大量辽代建筑遗存、被誉为海内孤品的经橱、旷世独立的辽代雕塑,以及梁思诚、林徽因率营造学社北上考察的诸多事迹,还有由中央美院教授孙景波、王颖生携团队历时三年多创作的、总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在殿内,董卓老师深入讲解了这些壁画创作的设计方案与图像依据、地仗制作工艺与传统壁画的程式规范,分享了他们在参与创作时发生的故事。

图片

此行我们共考察了13座寺庙、3个博物馆、2个石窟群、1座千年木塔。在云冈,我们惊叹于石窟的“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真容巨壮,世法所希”,这是北魏艺术的巅峰;在双林寺、镇国寺、崇福寺等庙宇中观览巍巍诸神,万尊彩塑;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感受时光深埋的千年印记;在前往天龙山石窟的盘山公路上饱览山西的旖旎风光……

写生日记

博士生 刘国姿:

五台县最著名的胜迹莫过于佛光寺,沿着石路而上,过了山门遥遥望去,苍松翠柏之间隐隐露出些许东大殿的屋檐。它屹立于此已经一千一百多年,想见其真容,却还需要攀爬一段极为陡峭的石阶。拾级而上,深远的屋檐伴随宏大的斗拱缓缓显现。仰而观之,千年时光静静流转。

研究生二年级 亓雪缘 :

应县木塔一层的有泥塑佛像一尊,壁画六尊,手捏不同手印,皆气势磅礴,不怒自威,千年已过,悲悯的眼神始终如一。记忆最深刻的是双林寺的韦陀天王像,甲胄披身,身躯孔武有力,眼神犀利,右手掌心向下攥拳,左手扶着扛在肩膀上的金刚杵,如今左手已经残破,金刚杵也不复存在,丝毫不影响韦陀天的威武与不凡。

本科生三年级 连壬杰 :

在考察过程中,我仔细观察了不同佛像和壁画的特点和风格,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艺术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作品背后的历史变迁。如今的云冈石窟在冻融条件下砂岩风化现象严重,希望以后可以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事业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西北漫步

下乡小分队:

修复学院一年级本科生

带队教师:

马鑫、刘春琳、刘凤

下乡地点:

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

图片

来到了山陕两地,同学们更是被这里的文化遗产所震撼。从远古到明清,陕西的文物时间跨度极大,几乎覆盖了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师生们在这里系统地领略中华文明的瑰宝,倾听着一件件青铜器、瓷器、玉器诉说的秘密。从陕西越过黄河,进入山西。师生们在晋祠的殿堂里感受庄重与肃穆,在熠熠生辉的古老建筑下描绘古建筑的雄浑与壮美。在星辰般神秘的永乐宫壁画上,探索古人对宇宙的想象。陕西与山西,犹如中国地下与地面的历史双璧,各自承载着民族悠远的记忆和辉煌的文化遗产。

此行考察,修复学院师生们共参访了6处石窟 、5所博物馆和5处寺庙建筑。通过深入研习甘肃、陕西与山西的艺术珍品,同学们得以更全面地领略了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图片
图片

写生日记

本科一年级  单祺淳 :

这是我来到修复学院的第一次考察。在甘肃的三个城市我看到壁画色彩斑斓,成熟稳健,千年过后,也许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但可见每一笔,每一刀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15天,6个城市,22个同学,无数件文物,游历于各大洞窟,博物馆,寺庙,研究所让我领略了诸多历史文物,也更激发了我对文物修复与保护的热情。

本科生一年级 张琳晞 :

红墙金瓦映日辉,巍峨殿堂藏深幽。旅途中,永乐宫的壁画,宛如时光的画卷向我们展开。壁画的色彩鲜明而古朴,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画师的深情厚意。壁画上的286位仙人形象栩栩如生。站在画前,我仿佛听到了天官的低语,感受到了吕洞宾游历感化的旅程。 

本科生一年级 黄煜乔:

大西北线自西向东横跨三省,让我们整体感受到空间上佛教西传的石窟艺术风格的变化,洞窟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与广袤的沙漠,巍峨的雪山交相辉映。在莫高窟有幸看到了之前课程的原壁,和它共处一个空间,去丈量大小、比对颜色、感受气韵,才发现更多的实质性差异。

走进巴蜀

下乡小分队:

修复学院二年级本科生

带队教师:

连映红

随队采访:

尚绍彤  赵峰

下乡地点:

重庆市、四川省资阳市、遂宁市、巴中市、广元市、德阳市、成都市

图片
图片
图片

踏上巴蜀之地,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世界。穿梭于老街中,两旁古老的建筑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走过山中小路,寻找隐匿在自然中的人类奇迹,每一座古建筑、每一尊石刻、每一幅壁画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依然屹立在那里,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感到敬佩。这些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此行考察共参观了6所寺庙、4个石刻群、3个博物馆。一路自然美景、人文古迹尽收眼底。安岳石刻群,古朴雄浑,镌刻着千年的信仰与敬畏,卧佛院巨型卧佛是亮点;大足石刻群,灵动生辉,展现着古人的智慧与才能,宝顶山“千手观音”放光芒;三星堆博物馆,神秘深邃,诉说着远古文明的传奇与辉煌,青铜黄金面具群显威凌;宝梵寺壁画,色彩斑斓,描绘着佛教故事的庄严与神圣,精妙线条和色彩为著称;觉苑寺壁画,画工精细,演绎着宗教艺术的精湛与独特,细腻画风和题材见所长……这些文化遗产,无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变迁。

图片
图片

带队手记

修复学院教师 连映红:

此次整体考察以当地石刻、壁画为主。我们以规模较大的大足石刻为切入点,让同学们切身感受“三教”一体的石窟艺术的独特性与丰富性,进而在南、北山石刻的探索中,对内容与题材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在孔雀洞与茗山寺摩崖造像的考察过程中,地域材料的属性和形成因素与前者又有着相对明确的比对,以此启发同学们找到不同的观察角度与思考方法。其中毗卢洞的水月观音、柳本尊十炼图,圆觉洞摩崖石刻、卧佛院、南龛石窟、千佛寨以及宝梵寺、觉苑寺、观音寺的壁画等在塑造技法、色彩运用、题材表达以及美学特点方面都是此次考察的重点。同学们在记录、描绘文物的同时,也从自身专业的角度进行了文物信息汇总与解析。

安全稳定工作部(保卫处) 尚绍彤 :

在短暂的三天时间里,按照修复学院精心设计的路线,我和下乡小分队意与古会,参观学习了三星堆、金沙遗址博物馆和观音寺陈列的文物、文献;了解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见证了文物被唤醒、修复和重塑的过程。同学们纷纷拿起画笔记录下成都的风土人情,共同分享艺术理念和创作经历。

体育部 赵峰:

在川渝地区,我跟随大部队一起参观了不同的石刻群、壁画、历史遗迹、文博单位等,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同学们对文物的热爱,他们可以在一个石刻或壁画面前站很久,去凝视、感受、欣赏古人的智慧与要表达的情感,他们还会根据图案去讨论分析古人的生活。尽管每日考察的节奏已很紧张,但同学们不顾旅途劳顿,依然会见缝插针地坚持在现场或晚上在酒店进行临摹或创作。

写生日记

本科生二年级 潘东然:

考察途中,我感叹于西南的风景之美,更感叹于古人雕刻的高超技术。川渝山高,精美石刻往往在大山深处,大足石刻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我们了解了大足石刻更多的历史。在宝顶山上我看到很多来自外国的游客,优秀的石窟艺术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里面造像众多,造型优美,展现出宏大的气势,每一尊造像都蕴含深刻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本科生二年级 章晓静:

站在三星堆博物馆中那些著名的青铜面具前,它们的每一道线条都透露出超凡脱俗的美感,仿佛是古人对未来的遐想和对宇宙的探索。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那件被誉为“神来之笔”的青铜立像,它的造型之奇特、工艺之精湛,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技艺肃然起敬。那双深邃的眼睛,似乎透过千年的尘埃,直视着每一个观者的灵魂深处。

本科生二年级 黄煜乔:

大西北线自西向东横跨三省,让我们整体感受到空间上佛教西传的石窟艺术风格的变化,洞窟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与广袤的沙漠,巍峨的雪山交相辉映。在莫高窟有幸看到了之前课程的原壁,和它共处一个空间,去丈量大小、比对颜色、感受气韵,才发现更多的实质性差异。

游历东南

考察分队:

修复学院本科三年级中国画修复工作室、油画修复工作室

带队教师:

张慧心、刘春琳、李嘉芸

考察地点:

广州、上海、苏州、南京、宣城泾县、杭州



图片

图片

此次考察,修复学院三年级中国画修复工作室、油画修复工作室共考察了5所大学,10所博物馆、美术馆。此外,同学们还充分利用行程间隙自发前往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南海1号沉船博物馆、开平碉楼、陈家祠等地认真观摩学习。

写生日记

本科三年级 张沐卓暄:

此番东南之旅,从椰风海韵的广东到茂林修竹的江南,从山清水秀的小城到喧嚣热闹的都市,都有人在为祖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坚守和传承。这次考察中,我看到了修复师们在实践中的大智慧,如:用石花菜浆糊防止文物发霉,用有凹槽的小凳子稳定锯天杆等。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蕴含着对文物保护事业深深的敬畏。

本科三年级 夏泽昆:

走进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室,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参观,我深刻感受到了文物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参观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物修复师的专业技能。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还需要掌握精湛的修复技艺,不能有丝毫马虎。正是这种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才使得文物得以重生。

本科三年级 陈欣蔚:

在考察过程中,参观各地的博物馆是旅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些博物馆既有历史的厚重,同时又体现出各自鲜明的地域特征:广州南越王博物院独特的岭南文明让人眼前一亮;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的铭文跨越时空与观者交谈;苏州博物馆将文物与苏式园林相融合;南京博物院非遗区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宣纸博物馆展示了宣纸传承千年的古法;浙江省博物馆体现了“钱塘自古繁华”的底蕴……

丨部分写生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 / 资料
主编丨吴琼
编辑丨何逸凡 孙文 廖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