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不论什么病,都应该先治理脾、胃,把胃强健起来,其他的毛病才能诊治

 吴翠平书馆 2024-05-23 发布于内蒙古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老古公司校对整理)

正文:

汉代的京房先生
干支的问题到了汉代京房的手中,就起了变化。
汉代的人物与学风,在历史上是划时代的,那时不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历法都达到了最兴盛蓬勃的时期,就连医学也是高潮和有成就的阶段。


京房,这位专精理论天文的先生,大概觉得这一切历法上的问题,诸如五行、干支等,太杂乱了,所以把它们作了一个整理,统统归纳到一起,纳入《易经》学理的系统,后人称之为纳甲。


因为汉代的医学非常昌明,阴阳家的学说也非常发达,京房先生这一套纳甲理论,也就自然而然搬进医学的领域中去了。

到了宋代邵康节,就总其成著了《皇极经世》,更为包罗万象,充分发扬了。


宋元时代的医学
现在言归正传,再来谈医学的问题。
宋、元时代的一位大医师,名叫滑寿,认为《内经》中的十二经脉,应再增加包括任督二脉,而成为十四经脉。
在宋、元时代,中医是中国史最灿烂光辉的时代,所谓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都是那个时代的杰作。


当时,更有金元四大家,即四大学派,影响了元、明、清三代的医学。
在这些学派之中,有一派是以治脾、胃经为主,认为不论什么病,都应该先治理脾、胃,把胃强健起来,其他的毛病才能诊治。
另有一派是以治肾经为主,他们的理论是水火既济的道理(肾属水)。


总之,这个时代医学有所建树的原因,是因为医学融合道家学说,已经有了实际的施证成效。所以,滑寿大师才倡言道家任督二脉的重要,甚至要将任督二脉加入《内经》的十二经脉中,这也是医学的创新,是医学的发扬。

火神爷的附子汤
说到各学派治病的方法,联想到了医生见仁见智的问题。
就拿附子这味药来说吧!许多医生与病人,不敢轻易使用这味药,因为它的毒气颇重,一不小心就会闹出人命。


在抗战时到达四川后,遇见了一位有名的中医,外号叫火神爷。
这位火神爷家中常年不断地煮着一大锅附子汤,谁都可以喝上一碗。
对于这一桩医案,我内心常感不解,到了峨眉山,才因庙中僧人喝附子汤而有所契悟。


原来峨眉中峰大坪寺的开山祖师,当年初建山上寺庙时,受过许多困苦,在他饥寒交迫时,常在山中采集乌头来吃,乌头也就是附子。后来山上的僧众相沿成习,每年规定一日,全体僧人停食,只喝附子汤,以纪念开山祖师的艰苦奋斗。


当大家喝附子汤的这日子来临时,附子早已入锅煮一昼夜又多了,所以大家年年都喝附子汤,但也没有死过一个人,于是我才恍然大悟:经过久煮的附子,可能毒性早已挥发殆尽,剩下的是增加热能的成分了,难怪火神爷家的附子汤大锅,也是日夜不停地在沸腾着。


当然,这是属于药物学及化学的范围,我们只能提起注意,这一切都正待进一步科学的研究才是中医学的正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